天天看点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作者:晨晨不爱吃豆腐c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文/晨晨不爱吃豆腐c

编辑/晨晨不爱吃豆腐c

前言

西伯利亚这个地区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俄罗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就大概就是冷,这里的冬季非常漫长大概在七个月,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这里的居民会提前准备好充足的过冬物资。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零下70度

这里气温最低温度曾经达到零下71.2度,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46.4,在这里大家不仅能看到冰封千里的雪景,还能感受到寂静带来的孤独感,同时还能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在西伯利亚能够体验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进步。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这里的寒冬究竟有多么可怕,这一点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无论是什么东西拿到室外都能够瞬间结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提前准备过冬的装备,在这他们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储存食物

在3个月的时间里,只有西伯利亚南部可能还能达到30几度的高温,而北部地区最高温度才19度左右,所以他们在每年的八月中旬,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开始为之后的七个月做准备,这样的做法可能有人会觉得有些夸张,但其实这都是他们再正常不过的生活。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因为天气原因,很多食物都不能保证其新鲜度,如果不提前准备的话,到了冬天运输就会成为一个大难题,这就不是新鲜不新鲜的事了。他们在入冬前一个月,每家每户都会预购米面粮油,人均储存在500公斤以上,这样就不会担心食物短缺的问题了。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过去这里的土著雅库特人,还有吃生肉的习惯。当时因为天气问题,他们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将生鱼片以及生鹿肉搭配着烤面包一起吃,当时的人并不会考虑生肉会不会有细菌,他们觉得能保住命就行。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渐渐地这也成为了一些土著人的特殊习俗,随着生活条件上的转变,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储存最多的肉就是鹿肉,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养鹿专业户。在冬天来临前,他们会根据人口来决定储存多少头鹿,提前准备这一过程最快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因为需要很多道工序,可能需要晾晒、烟熏,这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除了鹿肉,鱼类也是西伯利亚人最常见的储存物之一,因为当地水资源丰富,鱼类的价格也不贵,而且很多家庭还有自己的小型养鱼池,也可以自己进行捕捞。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最古老的淡水湖

西伯利亚有一个世界上最深、亚欧大陆最大、最古老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它的大超乎你的想象,据统计,贝加尔湖一年产鱼30亿斤,水产相当发达。它被称为“世界的水库”,最大深度是1741米,平均深度744米。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万年前,比世界上其他湖泊出现得都早,它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和裂变而形成的一个大陆裂谷湖。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比利时的国土面积,出水量约为2.36万立方公里,占全球流动的淡水20%,是中国淡水的近10倍之多。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贝加尔湖曾经是中国的领土

它曾经是中国的北海,是中国的领土,在大陆古代文献中贝加尔湖被称为“瀚海”、“白海”等不同的名字,她是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友和征战的重要地区。元朝和唐朝时期贝加尔湖就被他们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唐朝是大陆历史上最强势的朝代之一,它的版图范围曾达到了最大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在唐朝时期,贝加尔湖就是中国的北海,是大陆的边疆,之后的朝代也曾和贝加尔湖有过联系。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在清朝时期,清朝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中俄北方边界,承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的占领。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贝加尔湖鱼类丰富,是当地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水中最大的淡水鱼是鲟鱼,体长可达2米以上,重量能到300斤以上,近些年因为湖中鱼类数量逐年递减,俄罗斯政府也出台了禁捕、限捕的规定。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西伯利亚名字的由来

西伯利亚名字的由来,和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有很大的关系,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了两部,分别退居乌恒山和鲜卑山,形成了乌恒山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

后来鲜卑族兴起,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因为他们的兴起,才让西伯利亚这片地区有了名字。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出行

在寒冷的冬季除了食物,西伯利亚的民众出行也要面临很大的问题,汽车在西伯利亚的冬季并不是最好的出行工具,开车出去,车子可能会因为短时间的熄火,会导致发动机以及储油位置瞬间被冻住。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这里也有公交车,一些公交站还配备了取暖系统,但当寒流来临的时候,公交车运营会减少大概80%,也会有不少学校因此停课,人们的出行会变得更加困难。超强的寒流还会带来暴雪和飓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城市的建筑物会因积雪上冻,严重时,屋子里的地面、墙壁、天花板也会结冰。西伯利亚冬天的生活是很艰苦和简朴的,西伯利亚人口约3600万,这其中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其他人则住在乡村或者游牧地区,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不同的生活方式

住在城市里的人条件会好很多,他们有暖气,水电这些基础设施也有,交通、通讯、教育以及医疗等公共服务也不缺,因为气候问题,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也会受到限制。而乡村或者游牧居民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他们大多数都是靠着种植、放牧、打猎等传统生活方式维持生计,租房条件很差,大多数住的都是木屋或者是帐篷,没有供暖设备,只能靠烧柴取暖。但就算是这样,西伯利亚也不能沦为无人区。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从沙俄到苏联一直到现在的俄罗斯,历代政府都试图开发这片土地,为此进行了很多努力,比如“战俘营重建计划”和“西伯利亚新城计划”。甚至为了吸引更多的更多的新移民,政府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不仅有免费的租房、工作机会和免费医疗等众多服务,但还是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离开这里。生活西伯利亚就意味着要应对着长达七个月的寒冬,为此居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他们还要面对严寒带来的种种挑战。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

虽然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会面临着很多困境,但西伯利亚的居民仍然在坚韧地生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冬季并不只是一个季节,更多的是对生存能力的挑战。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一年寒冬七个月,人均储备500公斤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