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诸葛亮

公元234年,统领着蜀汉北伐军在五丈原屯田的诸葛亮,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用颤抖的手写了几份遗书。其中有一封就写给了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

信中除了重叙思念之情,还对未来有所展望,诸葛亮说:“诸葛瞻今年已经八岁,特别聪明可爱,但我害怕他太过早熟,将来不成大器……”

字里行间中,体现了诸葛亮既高兴又忧虑的矛盾之情。但谁也没想到,一语成谶,诸葛瞻的命运终究没能逃出诸葛亮的预料。

公元224年,东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诸葛恪年方二十,担任东吴左辅都尉。有一天,孙权举办宴会,问诸葛恪:“你父亲诸葛瑾和叔父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我父亲更优秀。”

孙权惊问其故,诸葛恪道:“我父亲懂得选择明主而仕,而叔父却不懂得!”诸葛恪巧妙回答了问题,还拍了下孙权的马屁,孙权当即哈哈大笑,让诸葛恪给众臣敬酒。

敬到老臣张昭时,张昭表示:“我老了,不喝酒。”孙权趁机为难,道:“你若是能让张昭喝酒,我重赏你。”

诸葛恪微微一笑,对张昭说:“当初姜子牙九十岁还带兵打仗,都不敢说老了。如今带兵打仗之事,不用您出力,这喝酒吃肉又以您为先,有人敬酒却说自己老了,这是什么道理?”张昭闻言老脸一红,赶忙将面前酒杯一饮而尽。

诸葛恪的才思敏捷,在东吴获得满堂喝彩,消息传到蜀汉,诸葛亮也是拍案叫绝:“诸葛家不乏贤也!”但高兴之后,诸葛亮的心头却是无限落寞。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原来,兄长诸葛瑾有三儿一女,个个才名在外,令人称羡。而诸葛亮今年已经45岁,高居蜀汉丞相,却没有一个子女环绕膝下。眼看就要步入暮年,诸葛亮知道,他急需一个继承人。

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向诸葛瑾提出请求,希望将侄子诸葛乔过继为儿子,诸葛瑾也体谅弟弟的无奈之情,同意了此事。

诸葛乔的名声不输诸葛恪,世人都说他的才能不及诸葛恪,但性格、道德都远远超过。诸葛亮对这个“儿子”也非常满意,给他重新取字“伯松”,封他为护军将军,还让他参加北伐运送粮草,镀金履历。诸葛亮真的将他当做了继承人来培养。

但要不说人生是捉摸不定的,在诸葛乔来之前,诸葛亮想尽办法也生不出子嗣,但诸葛乔到后第二年,诸葛亮就老来得子,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血——诸葛瞻。

诸葛瞻的出生,让诸葛亮欣喜若狂,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因为北伐的缘故,诸葛亮不能长时间陪伴诸葛瞻,于是他延请蜀中大儒悉心教育。而诸葛瞻从小就展现了超高的智商,成为举国闻名的神童。

诸葛亮对此欣喜万分却又担心不已,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死前他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以尽到身为人父的最后一份责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诸葛瞻

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刚满八岁,兄长诸葛乔也早在六年前病逝。此时的他算是孤儿一个,但好在后面执政的蒋琬、费祎都曾受诸葛亮大恩,对诸葛瞻多有照扶,使诸葛氏依旧尊贵,不至于人走茶凉。

诸葛瞻年少勤奋好学,世人都称赞他的才能,十七岁时,在蒋琬费祎的推荐下,后主刘禅将公主嫁给诸葛瞻,诸葛瞻就此成为驸马,拜为骑都尉,步入了仕途。

仕途初期,诸葛瞻青云直上,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军师将军等高官,堪称蜀汉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而且由于诸葛亮留下的名声,每当朝中有什么好政策,百姓都会奔走相告,说是诸葛瞻提议的。

这种虚名让诸葛瞻的声望一天高过一天,这种不用做任何事情,就能得到赞誉的感觉让诸葛瞻飘飘然起来。

蒋琬、费祎病逝后姜维掌权,因为常年出征,朝政渐渐被尚书令陈祇、大太监黄皓所把持。诸葛瞻作为功臣之后的背景无人重视,他的官职自然再也难进半步,这一停,就有十年之久。

诸葛瞻是个要强的人,他不愿一辈子生活在父亲的阴影当中,他也想拥有自己的舞台,去建立自己的功业。但在当时的蜀汉政坛来说,诸葛瞻根本没有希望了。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蜀汉官员

但说来也巧,当时尚书令陈祇突然病逝,朝廷权力中心出现真空,太监黄皓开始在朝中寻觅可以合作的官员。诸葛瞻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放弃了尊严,向黄皓投去了橄榄枝。

能和诸葛瞻这种根红苗正的功臣之后合作,黄皓自然是一万个愿意。在黄皓的帮助下,诸葛瞻得以再次青云直上,当上了卫将军、平尚书事,这一年,他才三十岁。两人一个把持内廷,一个掌控外廷,史书记载,两人“咸相共护”,成为了铁杆同盟。

当时诸葛瞻的权势有多大?年近七旬的老将廖化都要亲自去求诸葛瞻帮他办事,可见其权势。但对诸葛瞻来说,想要权倾朝野,还有个心腹大患亟待解决。谁呢?姜维!

姜维对黄皓一直深恶痛绝,想要除之而后快,但这必然触及诸葛瞻的利益,再加上诸葛瞻与姜维在军事权力之争,诸葛瞻自然想扳倒姜维。

于是,诸葛瞻和黄皓私下在后主刘禅面前痛斥姜维穷兵黩武,劝说刘禅用将军闫宇取代姜维。但还没等刘禅做决定,姜维便得到消息,立马带着汉中数万军马,去往西北的沓中屯田。

姜维这个举动叫拥兵自重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用意自然是自保。诸葛瞻果然不敢再打姜维的主意。

但这个策略有利有弊,利是姜维成功保全自己,弊则是兵力都在沓中屯田,汉中则防守空虚,这也为蜀汉汉中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姜维

公元263年,魏国进攻蜀汉,钟会邓艾率二十万大军由斜谷进入汉中,姜维得知消息,急忙率军从沓中赶回。

此时的汉中兵力空虚,只有汉城和乐城被将姜维安置了重兵,只要两城不失,汉中之战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令姜维没想到的事,曹军兵临城下,还没怎么动手,乐城守将蒋舒献城投降,大将傅佥战死。汉中局势急转直下,姜维知道汉中已不了守,于是直接南下入驻剑阁关。剑阁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挡住了魏军的脚步。

魏军久攻不下,钟会打算撤兵,但邓艾得知有一阴平小道可以绕到剑阁后方,便提议由此进军。钟会也知道阴平小道,但名为“小道”,其实就是各种悬崖峭壁,想要走过难于登天,钟会便拒绝了邓艾的提议。

邓艾不甘心,于是独自率本部两千人马出发,经过难以想象的磨难,终于穿越成功,兵锋直指江油。

江油守将马邈胆小如鼠,不敢反抗便投降邓艾。邓艾借助江油补充军势,很快便由数千残卒发展为数万精兵。

邓艾成为蜀汉心腹大患,若不消灭他,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用谁领军去讨伐邓艾就成了刘禅最头疼的问题。

当时朝会上,大臣纷纷推荐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出征,但黄皓为了让诸葛瞻更进一步,便道:“诸葛瞻是武侯之后,又是您的女婿,值此国家危亡,只有他才可以信任!”

刘禅信任黄皓,自然也愿意听他的话,于是命诸葛瞻领成都数万兵出征。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这也是诸葛瞻第一次领兵作战,一路上豪气冲天,誓要为国家力挽狂澜。但由于经验缺乏,全军协调不好,行路速度缓慢。

这时,参谋黄崇建议道:“趁着邓艾军没有进入平原,我们应该派轻军抢占关口,这样方能占据优势。”

但诸葛瞻当时的情报是邓艾只有两千残兵,所以不以为然,认为大军一到,邓艾自然灰飞烟灭,没必要着急。黄崇赶忙跪下,痛哭流涕道: “倘若不抢占关口,国家都将陷入危难,请将军深思!”

最终,诸葛瞻也没有采纳黄崇的建议,果然在他们慢吞吞来到绵竹之后,才发现邓艾已经很进入平原,拉起了一支骑兵,势力也膨胀到了数万超过了诸葛瞻。诸葛瞻这时才后悔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

诸葛瞻不能与邓艾争锋,只能变进攻为防守,邓艾兵临绵竹城下,送去一封招降书信道:“只要你投降,必然封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虽然与黄皓狼狈为奸,但在国家大义的气节上还是不缺的。他直接斩杀邓艾的使者,发誓以死卫国。

双方最终在绵竹决战,但诸葛瞻毕竟稚嫩,不是邓艾的对手,最终战败。眼看大势已去,诸葛瞻终于忏悔:“我于内不能除去奸臣黄皓,于外也不能制衡姜维,领军出征也不能守护国家,我有这三罪,还有何面目回去啊!”

说罢,诸葛瞻毅然冲阵,死于魏军的钢铁洪流之中,年仅36岁。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见父亲战死,也毅然决然冲进战场,最终壮烈牺牲,年近15岁。

诸葛瞻8岁聪明伶俐,被人称为神童,诸葛亮却临终预言:不成大器

绵竹战败,蜀汉主力尽丧,再也不能阻挡邓艾的进攻,最终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投降,蜀汉至此灭亡……

诸葛瞻终其一生,终究没能逃出诸葛亮的预言,不堪大用。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内不能除黄皓,在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护国土,退又不能使国家强盛,除了有那么一份壮烈的气节,成年的他真的太过平庸。

诸葛亮聪明一世,不知在九泉之下,又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个心爱且不成器的儿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