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育部:成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 进一步提升专硕、博生比例

作者: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不断健全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更有力支撑。

12月19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意见》将“分类发展”作为整个文件的主题和中心,成体系地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发展。按照时间表,到2027年,两类学位分类发展将实现格局性变化。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表示,两类学位点的重点布局方向有所区分,其中,学术学位坚持高起点布局,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大力支撑原始创新;专业学位坚持需求导向,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侧重布局专业学位的授权点,以全面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

《意见》还提出,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到“十四五”末,大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幅度提高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

成体系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大陆在学研究生已经达到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

但任友群表示,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当前,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进一步扭转,两类学位同质化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还需要大力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分类发展,进一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凸显研究生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也正因此,以问题为导向,《意见》作为大陆新形势下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基础性文件,提出了五方面政策举措。

第一,《意见》首次将“分类发展”作为整个文件的主题和中心,成体系地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两类学位分类发展实现格局性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任友群表示。

第二,《意见》明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是我们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培养单位应予以同等重视。

任友群称,两类学位具有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不同定位,但都应把研究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专业学位也要提升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或者专业能力的训练。

第三,《意见》优化规划布局,明确提出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

任友群介绍称,学术学位坚持高起点布局,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大力支撑原始创新;专业学位坚持需求导向,新增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要侧重布局专业学位的授权点,以全面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

“优化两类研究生规模结构,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希望到‘十四五’末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幅度提高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任友群说。

记者查询看到,《意见》提出完善两类学位的设置,一级学科设置主要依据知识体系划分,宜宽不宜窄,应相对稳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主要依据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突出精准,应相对灵活。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实行“并表”,统筹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并归入相应学科门类下,新设学科专业以专业学位类别为主。

第四,《意见》强调要深入打造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链条,强化了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

其中,在分类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方面,任友群表示,招生阶段区分两类学生招生时的重点考察方面,强调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学位招生。分类明确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师资的具体要求,学术学位应突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前沿性,厚植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强化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学术素养提升,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专业学位应该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支持与行业产业部门共同制定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设置专属的课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第五,《意见》还提出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分类发展改革,并实现率先突破。

“以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作为示范引领。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把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开展改革的试点。支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引领,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打造工程师技术中心、完善导师选聘和考核、重构核心课程等改革措施。”任友群说。

《意见》显示,立足培养未来学术领军人才,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把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进一步提高直博生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博士生经费支持方面,《意见》提出支持培养单位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机制,实现对基础学科优秀博士生的长周期稳定支持。

正研制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门文件

博士研究生是我们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生力军,在各行各业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的体量不断增加。

任友群介绍称,2022年,大陆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如果加上往届延续毕业的博士生和2万多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去年中国人整体上超过10万人获得博士学位,体量越来越大。

截至今年8月底,从该7.52万应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跟踪数据看,其中不足40%的毕业生去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已超过20%,且这一比例在近3年来持续上升。

但任友群也坦言,博士毕业生到企业任职的比例,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而言还是不够高。

“未来全社会对博士人才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对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持续加强学术型博士培养的同时,应该大力加强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这是势在必行的。”任友群说。

为此,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首次在法律层面对两类学位博士的学位授予条件分别作出要求;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大力发展博士专业学位,2022年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进一步丰富了专业学位类别,设立了气象、文物等博士级别的专业学位,将法律、应用心理、出版、风景园林、公共卫生一批专业学位类别也调整到了博士层次,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数量比旧版大幅增加了177%;此外,扩大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规模,在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上,大陆持续加大对专业学位的支持投放力度,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数量比5年前增加了8倍。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未来,教育部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将有进一步动作。

任友群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以落实《意见》作为一个抓手,持续优化学科的专业布局,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强化分类审核与评价,深化全链条的改革,积极推进博士生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同时,我们也正在研制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文件,将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作出更加系统的部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性支撑。”任友群说。

(编辑:郝成 校对:翟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