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作者:旅行家安迪呐

香港影视业的黄金盛世

20世纪80年代,正是香港影视业长达半个世纪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电影人,也推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奠定了香港在电影界的领先地位。

1980年代的香港,各大电影公司积极投资,毫不吝啬资金支持各类题材和风格的影片。从动作片到文艺片,从喜剧片到恐怖片,应有尽有。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电影数量高峰时一年便能推出两三百部影片,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电影票房也取得了历史新高。电影成为当时香港人重要的精神食粮。

影院里经常座无虚席,许多电影还要排长龙购票。

正因如此,一个又一个电影人在这里崭露头角。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香港影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当中不乏后来成为电影界巨星的大牌明星。

其中最著名的如李小龙、周星驰、梁朝伟、郑则士、张国荣等。他们凭借在香港影坛的成功,继而在亚洲乃至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在这片热土上,来自中国大陆的王霄也结缘香港电影业。一位出身名门的青年演员,在这里找到梦想,也在这里绽放光芒。

王霄:儒雅的反派化身

王霄1962年生于北京一个文艺世家,其父是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母亲是一位话剧演员。这样的家世背景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养成了儒雅随和的性格。

18岁入伍后,王霄凭借着文艺天分,在部队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退伍后,他正式进入影视界,初试啼声的处女作是1986年的电影《北京故事》。

当时中国大陆的电影业发展仍不成熟,王霄选择到处于鼎盛时期的香港电影圈发展,开始了他追寻梦想的历程。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王霄有着清秀的面容与温文尔雅的谈吐,看上去像极了一位公子哥儿。但戏路的选择却与他本人的性格南辕北辙,从一开始他就立志要向反派人物形象转型。

也正因如此,在早期很多电影中他都出演了反面角色。而这一选择也成就了日后他在电影界的独特地位。

1991年的影片《至尊无上2之永霸天下》是王霄事业的转折点。在片中他出演反派大BOSS詹永飞一角,成功塑造出一个狡猾恶毒的反面人物形象。

该片获得了空前成功,王霄的精彩演技也得以展现在众多观众面前,一时间让他声名鹊起,“最儒雅反派”的美誉也从此跟随他。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正是因为外表与内在角色的反差,王霄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演技地位。接下来一系列成功作品如《战神传说》《鼠胆龙威》,无一不从反差中激荡出精彩火花。

在香港影坛上,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奸角专家”。

名声成反差

王霄成功塑造的反派形象深受观众“恨”,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一些困扰。曾有粉丝上门找他算账,质问他为何演得如此阴险成性。

最后还得借助当红影星刘德华出面化解才得以脱身。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其实这正是演技成功的一个缩影。王霄生动逼真的反派演绎让很多观众产生了高度代入感,仿佛他就是那个坏人本尊一样。

精湛的演技模糊了角色与现实的界限,这正是一名演员梦寐以求的境界。

从这个角度看,观众的反应恰恰印证了王霄成功让角色脱胎换骨的能力。他用自己的演绎吸引了观众如此深切的情感投入。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在现实中也把演员和角色等同视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对其演技的极大认可。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当然,对于当事人王霄来说,这种近乎骚扰的遭遇也确实让人感到困扰。这成为很多优秀演员在成功塑造反角后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黑暗总是更加引人注目,而观众的情感也往往更易于被负面情绪牵引。

于演员而言,成功扮演反派无疑是一种殊荣。但对一部分观众而言,角色与现实的区分似乎不那么绝对。

影视界新秀逐鹿,疫情肆虐

时过境迁,当今的电影业也已经今非昔比。王霄逝世多年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重新整合和调整。一批批新面孔加入演艺圈,带来新风尚。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但与80年代的盛况相比,如今的环境也面临一定问题。

其一,流量影响力。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过多年轻演员靠外在条件获得关注,真正的演技则备受质疑。这使一些老戏骨不禁感叹,当前中国电影的表演水准可能要倒退几十年。

电影也逐渐被简单化,很多作品缺乏原创力与深度。

其二,疫情冲击。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整个电影行业遭到重创。长达数月的影院关闭直接导致票房归零。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随后影视业开始寻求网络发行,但仍难以弥补损失。据国外媒体预测,这次疫情可能使中国电影整体水准倒退上千亿。

面对如此困境,电影界正在努力转型求变。与网络时代的融合似乎已成必然。同时疫情也考验着从业者的韧性与信心。

然则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是否仅仅停留在票房和流量,或是应当回归到电影的根本——讲好每个故事?新生代电影人需要在商业与艺术间寻找平衡,这也正是中国电影下一个十年的主题。

悼念经典,展望未来

王霄这一代香港电影人,立足于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他们为香港电影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缅怀他们的才华与汗水,也应思考如何发扬光大他们的精神。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80年代的电影人真正专注于电影本身,他们有足够的创作热情,有为故事付出一切的执着。正因如此,那个年代才能诞生出如此之多的经典。

他们不计报酬,只为讲一个好故事而奋力拼搏。这是后来者无法比拟的。

当今环境与当年已有很大差异。电影人要面对的不仅是艺术,还有流量、资本的算计。然则我们在业界的低迷来临之时,更应审视电影的本质——它首先是一种艺术,其次才是商品。

如果消费者只看重票房收入,不愿理解电影的艺术价值;如果投资方只看重利润最大化,不专注电影质量;那这一行业迟早会被兴趣链牵着鼻子走。

坏人中的专业户、演大反派红极一时的王霄患癌无治,谢幕荧屏

所以,我们不应轻言电影的衰退与死亡。这行业总有起起落落。它需要的,是执着与热情;是不变的电影信仰。

历史证明,每逢行业低谷之时,总会有新人站出来接过火炬,开启新的篇章。

人生珍贵在于传承。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新的时代到来之时再次点燃银幕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