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作者:书房读书

原题:《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 吕有德》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30岁的王安石登杭州飞来峰,意气风发地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170年,49岁的王安石封侯拜相,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层。他不是志得意满、醉生梦死,而是开启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改革。这注定是悲壮艰难的挑战,因为他要对士大夫和地主统治阶层的不合理的利益开刀。

王安石21岁就中进士,开始在淮南,鄞县、舒州、江宁等基层埋头苦干,政绩卓著,为他深入了解基层、了解农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期间宰相文彦博、副宰相欧阳修多次调他进京升职加薪,这种天大的喜事却被他多次找借口拒绝。他更愿在基层实干,并不贪恋权位,直到宋仁宗亲自下诏,年近四十的王安石才进入中央。

一提到宋朝,稍有中国历史知识的人都会冒出一句:文弱的赵宋。北宋的国土只剩不到唐代三分之一,对北面游牧民族真是畏敌如虎,能用钱买通就不动刀兵,哪怕像“澶渊之盟”那样纳贡称弟。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宋朝从骨子里就只想守着这一小块宝地过安静的日子,可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愿呆在吃一顿饿三餐的苦寒之地,谁都想岁月静好。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汉族之间的征战必然无可避免,主战场常在富饶的华北平原,马蹄如雷,热血如注,无休无止。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利用精锐禁军总指挥的优势,没费吹灰之力,36岁时就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江山,没谁比他更清楚骄兵悍将对皇家的威胁。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对武将的防范,宋代做到了极致。从根本政治制度上就是崇文抑武,武将本质上像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只有战事来临,才临时把兵和将聚在一起,战罢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再高级别的将军也无人事权和财税权,且不停调任异地,真是“文官挥一笔,武将跑断腿”。这种兵将互不相识、外行指挥内行的军事制度,对付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问题不大,面对北方强大凶悍的游牧骑兵,就如群羊遇到野狼。

北宋中期不仅是兵弱将庸,而且政府财政枯竭,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起义此起彼伏。宋代文官待遇与当时经济和国力相比,高到荒唐离谱。哪怕一个县令,仅阳光下的工资、补贴、免赋田、退休金等综合计算,年薪相当于今天80万元以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副省级干部,年综合收入1200万元以上,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年薪五万元,而一个有技术的泥瓦匠给政府修筑城墙,不管吃住月薪大概1500元,至于种田地的农民,比这还低得多。所谓宋朝的经济繁荣昌盛,只属于皇家和士大夫阶层,然而宋代的朋党之争、政治腐败并不比任何朝代少,这也是宋代仅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多达400余次、为历朝之最的重要原因。

王安石像年长他32岁的前辈范仲淹一样,毕生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针对当时“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身媚于众为善”的恶劣歪风和国穷军弱的现实危机,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英雄气概,在宋神宗支持下,大刀阔斧地改革,核心就是富国强兵,抵御侵略。他一口气推出谋划已久的“均输法、免役法、青苗法、将兵法、保甲法……”其中的许多措施就是针对极不合理的士大夫官僚特权:不仅工资福利高得离谱,还占据了全国多数良田,却不纳税不服役。如果像唐朝和宋初那样,每届科举只录十几个进士当文官,还能勉强承担,可是宋太祖时每届猛扩招到400名进士,到北宋中期的神宗手上,已经是进士多如狗,文官满地走,而且待遇还如此优厚。北宋每年还得上贡安抚四周游牧民族别打上门来,政府支不抵出,就只能裁汰冗官、削减冗费。

赵匡胤毕竟不是历经残酷奋战打下江山的开国雄主,他把国都定在汴京(今天河南开封市),完全缺乏基本军事战略常识。这里是广袤无垠的华北大平原的中心,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黄河除了七、八、九三个月的汛期,从古代的军事角度看都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而北面不远处的燕山、太行山、包括今天北京的燕云十六州,都早已被武力更为强大的辽国牢牢占据,精锐骑兵两天就能冲到开封城下。西北的西夏实力同样不弱,至于西南的吐番国(今天西藏)、大理国(今天云南)也不时骚扰,北宋必须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枕戈待旦,财政支出更是惊人。因为北宋政治的腐败,其中毫无战力、冒领军费的官兵数量庞大,农民、小手工商业者被压榨到了极点,王安石十几年在基层多地为官,对此了然于胸。

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直指要害,誓要除掉冗官、冗兵、冗费,这是向北宋整个官僚体系宣战。赵宋王朝立国之本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再通俗地说是皇帝与士大夫官僚共吃天下,黎民百姓只能是牛马一样地劳作挣扎。赵宋319年,18帝,基本都宽厚温和,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才22岁。《宋史》评价他“小心谦抑,敬畏辅相;不治宫室,不事游幸。”他是一个勤正爱民的谦谦君王,有雄心壮志却无霹雳手段,面对这么病入膏肓的人口过亿的大国,王安石想依靠他的支持而改革成功,就如自己提着自己头发离开大地,注定失败。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王安石变法固然有步伐太快、用人不当、急躁冒进之弊,他毫不容情地切割北宋士大夫官僚远超国家承受力的蛋糕,必然招致整个体系的抵制、反击,他两度罢相,变法仅六年后就停止,随着宋神宗人亡而政息。

王安石工作勤勉,学习勤奋,生活也不拘小节,落拓不羁。他常年不洗澡,身上散发一股浓浓的怪味,上朝时袅袅檀香都熏不散。从仁宗、英宗到神宗,都对此摇头皱眉。皇帝不便说,同僚懒得说,说了也白说,都知道他的桀傲放旷,连当时的民间都称他为“拗相公”。他本质上是个任性的文人书生,缺少改革家、政治家所必需的冷静周密、相机而动。千年以来,能把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完美地集于一身者,唯毛泽东一人而已。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作为大文豪的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毫无争议的。我上小学背过他的清新隽永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20个字就把寒梅的色、香、味、情写活了。上初中学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写得既谦和文雅,又义正辞严,逻辑清晰,句语铿锵。如此重大的国事之争,他仅用了359字,原来吵架的文章还可以这么写!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洋洋大观。有生动明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曾照我还?”有富于哲思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平易亲切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千年来依旧传颂不衰。王安石在北宋诗坛可与苏轼双峰并立。

王安石亦是宋词名家,《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南京长江秋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下阕咏史: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全词沉郁豪迈,意境壮阔,散发着儒家的历史担当。他比范仲淹小32岁,先忧后乐的经世情怀一脉相承,与柳永的浅吟低唱、细腻绮丽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的散文语言精炼,说理深刻。《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伤仲永》、《读孟尝君传》,都立意新颖,论证严密,读罢有恍然大悟之感,不由得点头称是。

王安石的诗、词、文皆强调诗言志,诗无邪,文以载道,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且文采斐然,风格鲜明,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决非因为是高官名流,时光是文学和艺术最公正的评判家。乾隆皇帝作了四万多首口水诗,在他当权时,文人就不把他列入大型重要诗集,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有一份内在的标准和高贵的坚守。

王安石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工作勤勉,却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

王安石的书法《楞严经》,虽是脱胎于二王的行楷,但是长横长撇极尽奔放舒展,竖钩减省,结体无拘无束,谨严中散发出潇散雅逸之气、奇崛纵逸之姿,与九百年后毛泽东的行楷异曲同工。书为心画,诚不欺也。

从深圳返乡多次路过江西抚州市,今天才有幸拜谒这位一千年前的老乡。纪念馆前的这尊王安石汉白玉雕像,昂首挺胸,侧视远方,目光深邃,刚毅倔强之气充盈在这座精致典雅的宋式园林中。他从21岁进士及第后踏入官场,本可像当时众多士人一样轻松悠闲地度过一生。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大地苍生,他却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崎岖的山路,孤独前行,百折不挠,死而后已。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选择为社稷苍生而燃烧完自己,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他的变法图强虽然失败,他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他在文学上孜孜以求的继承和创造,都必将长存于这块辽阔的大地上。

作者简介

吕有德,196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现在定居深圳,深圳有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