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分红新政加持 红利指数资金流动“指挥棒”功能将进一步放大

作者:央广网

央广网12月17日北京消息(记者 孙汝祥)近日,证监会发布并施行《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及《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决定》。新规旨在督促上市公司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分红,更好发挥监管的引导约束作用,推动上市公司不断增强分红意识,优化分红方式,培育分红习惯,提高分红水平同时约束异常分红。

市场普遍认为,分红新政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分红行为的均衡性、及时性、连续性,也将强化分红政策的透明度。必将在相当程度上助力价值投资生态完善和投资端改革。“分红新规背景之下,作为投资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利指数的资金流动‘指挥棒’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放大。”一位指数化投资专业研究人士如是表示。

实际上,对于红利指数的功能发挥,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截至2023年11月底,包括中证红利、上证红利、红利低波等在内,红利指数产品总体规模超600亿元,较去年年底规模同比增长80%。

从供给方面看,红利指数体系也日趋完善,如中证指数公公司官网显示,其管理各类红利指数70余条,涵盖高股息、红利低波、红利价值、红利增长、红利质量等策略类型,覆盖境内、香港及沪深港市场。

市场普遍认为,分红政策的优化、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红利指数体系的日益完善,中国市场红利指数及指数化投资创新发展将在引导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红利指数成为践行“三投资”理念先导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大投资端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实际上,当前境内指数化投资趋势正加速形成,指数化投资已成投资端改革实践抓手。

今年,超过4000亿资金通过ETF等指数化产品流入A股市场,指数作为资金流动的“指挥棒”和市场“稳定器”,已成为市场共识,指数化投资理念正为更多投资者所认可和接受。

专业人士称,指数和指数化投资正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深化投资端改革中大有可为。

“分红回报作为衡量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与投资者的回报感获得感紧密关联。”招商证券林喜鹏表示,现金分红因其特殊的指标意义,相关制度建设是投资端改革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上交所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鼓励上市公司持续分红的同时,持续完善红利指数化投资生态,着力发挥指数在引导‘三投资’即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人士认为,上交所在境内红利指数与指数化投资创新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劲的“内驱力”。

2022年3月和10月,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先后修订了上证红利指数系列和中证红利指数系列编制方案。

“这两项修订进一步强化了指数分红持续性及高股息率特征,同时也提升了指数投资容量与流动性。”有专业人士评价。

此外,中证指数公司于2022年11月发布了红利增长指数系列,包括沪深300红利增长指数、中证500红利增长指数、中证800红利增长指数及中证1000红利增长指数。该系列指数从现金分红可持续增长角度刻画上市公司分红表现,与传统高股息策略形成差异化定位。

“红利增长指数系列的研发和创新,丰富了价值投资生态,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了差异化投资与分析工具。”上述专业人士如是点评。

红利指数涨幅显著高于其他指数

近年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无风险收益率和债券产品收益率进入下行通道,资管新规实施、低利率环境等多重因素下,居民对收益较高且更为稳健的金融产品的需求上升。

“在上述背景下,为投资者提供具有较为明确预期高股息回报的投资标的就相当重要。”有资管人士表示,红利指数无疑符合预期,因为它是通过选取分红能力、分红意愿均较高,且分红可持续性强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资本市场分红政策的加持、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红利指数体系的日益完善,助力红利指数化投资快速发展。

红利指数供给日益丰富,涵盖高股息、红利低波、红利价值、红利增长、红利质量等策略类型,覆盖境内、香港及沪深港市场,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多样化投资与分析工具。

截至2023年11月底,包括中证红利、上证红利、红利低波等在内,红利指数产品总体规模超600亿元,较去年年底规模同比增长80%。

从涨幅来看,红利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主要指数。

今年前三季度,上证红利指数上涨7.0%,中证红利指数上涨4.8%,红利低波指数上涨10.5%。考虑分红收益的全收益指数表现更佳,体现出红利类指数稳收益、低波动的防御性优势,受到市场认可。

“红利指数往往具有更低估值及更高安全边际,尤其在高波动市场中体现出良好的防御属性,从而形成其稳定收益的重要来源。”上述资管人士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一方面,在市场低迷时,红利指数样本公司可展现出较强的抗跌属性,绝大多数红利指数在低迷行情中的胜率超70%。另一方面,在考虑红利再投资的前提下,红利指数基金的长期复利效应更为显著。

上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即为很好的例证。2019年至今,其累计回报51%,其中样本公司分红再投资收益占比近七成。样本公司的高分红属性同时也便利红利指数产品的收益分配途径,进而提升产品持有人的投资体验。

市场比较普遍的预测是,随着大陆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社保等长期资金入市、上市公司分红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以及价值投资理念持续普及,红利指数化投资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参考境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红利质量、红利低波、红利ESG、红利增长等红利策略指数预计将不断丰富,同时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引导上市公司持续分红行为和市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前述资管人士表示。

全球市场红利指数化产品规模逆势增长

2022年全球上市公司分红年度报告显示,在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市场整体分红水平提升,红利指数投资规模逆势增长。

报告载明,2022年,全球50个主要市场有近1.9万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约占上市公司总量的48%,全年分红总额约为2.5万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11.8%。

中国境内市场分红总额增长23%,央企及地方国企在分红水平、分红持续性与增长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他类型企业,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凸显。

报告强调,全球红利指数产品规模逆势增长,高股息策略占优。

截至2022年底,全球红利策略指数产品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是除风格指数外跟踪规模最大的策略指数类型。2022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波动加剧,红利策略尤其是高股息策略作为防御属性较强的资产受到更多投资者青睐。以美国ETF市场为例,截至2022年底,红利ETF产品规模较去年逆势增长18.9%,全年资金净流入超700亿美元。

与全球发展情况一致,中国境内红利指数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策略日趋多元化

截至2022年底,境内红利指数基金总规模约365.8亿元,过去两年年化增速约20%。从细分策略来看,境内规模排名靠前的红利指数产品仍以较早成立的高股息策略产品为主,但策略多样化程度有所提升。

“近年来,红利多因子、行业红利等细分类型产品积累了一定市场需求,传统高股息策略产品规模占比由去年的86%小幅降至83%,境内红利指数化投资生态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前述分析人士补充道。

展望未来,随着长期资金占比提升,上市公司分红水平与分红质量持续改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及理性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境内市场红利指数及指数化投资创新发展依然可期。(央广资本眼)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