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作者:知春文艺亭

当青黄不接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洋溢着湿润的气息,这预示着清明又至。每逢这天,城里人纷纷返回故乡,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然而今年万家灯火前,几则“农村再次平坟”的消息却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真的要平坟吗?那我清明回家还怎么祭拜我爷爷奶奶!” 网友李大山焦虑地评论道。和他有着相似疑问的还有村里许多计划返乡的人。

他们中有为父母扫墓的,也有为祖父母祭拜的。

“这传言从哪里来的?会不会是哪里做殡葬改革然后传播出去了?”

“会不会就是墓地满了,就要抢着平掉我们老祖宗的坟移葬去高档公墓?”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各种猜测也在村民间传播,然而真相似乎并非如此。这只是一种对殡葬改革政策的误读,然而却引起了很多村民的恐慌和担忧。

其根源在于村民们对改革的信息知晓甚少,政策进展的不确定性也让人心生疑虑。

殡葬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值得我们耐心等待;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有必要加强宣传,解释政策,消除村民的疑虑,避免再次平坟的传言愈演愈烈,破坏了清明节人们的情绪。

当下中国殡葬改革的重心,是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刀切。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以我老家安徽蚌埠为例,去年县里下发了殡葬改革的文件。其重点在于到2025年,全市70%的遗体要实现火化。

同时在一些自然村改土葬为树葬或花葬。

而像我外婆所在的老农村暂时还没有动静。村小二表示,他们那里地势较低,首先要解决排涝问题,争取两年内建成骨灰堂,然后逐步淘汰土葬。

“这得看老百姓的意愿,没人愿意挖祖辈的坟接到骨灰盒子里。”村小二说。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而在东北某县,他们设立了墓区,规定百年内不得挖掘,以慢慢淡化传统坟墓概念。该县参考国际经验,每年坟墓消失率控制在3%左右。

由此可见,殡葬改革重点在引导,进展步伐因地制宜。正如学者姚中秋所示,我们反对强制推行、突然铲平老祖宗的坟墓。

殡葬文化的转型需要时间,需要理解和尊重。

阔别数年重返家乡,沿途所见却大不相同。我行走在故土上,想起小时候嬉戏的田野,已是一片片高耸的青松和洁白的绿色能源装置。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原先村口溪边密密麻麻的坟墓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跑道和健身设施。我询问村长这里变成什么样,村长解释道,这里被划为风景旅游区保护区了。

“国家殡葬改革说三沿六区里的坟不能留,这溪沿就是写得清清楚楚。”村长说,“所以咱村干脆集中改葬,好歹按照祖宗排列顺序整齐了去新公墓”。

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铁路沿线、河道边等地。这些区域本身环境脆弱,又事关交通要道,集中清理是当务之急。以浙江某县为例,今年该县三河流域移除乱葬坟墓2145座。

当然我们也看到,这一行动对传统观念冲击很大,对老一辈是种情感创伤。所以有学者呼吁,在改革中要慢慢引导,关爱民众感受。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这才是推进过程中的“人性化”。

殡葬制度改革牵涉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推进中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作为政策制定方,相关部门有责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推出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改革方案。这需要政府工作人员下基层细致调查,倾听民意,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

村民作为改革的接受方,也应该主动了解国策,配合推进。比如清理三沿六区乱埋乱葬的坟墓,让先人的骨灰进入公墓厅堂,这对环境和发展都是有益的举措。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当然,感情问题也需要关怀。毕竟改革关系的是老一辈的骨灰,政府在推进过程中,要来安抚民心,耐心解释,体谅传统,引导习俗逐步现代化。

只有政府和百姓通力合作,殡葬改革才能如期而至,让农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殡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代表着中国乡村的文明进步。然而改革也应关注推进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以前村里乱葬乱埋,环境脏乱差,既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也影响发展。改革后公墓井然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部分乱象要整治,哪些坟头要平坟?

这些都令人欣慰。但是,我们也要理解老百姓对传统的依恋,这种依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斩断的。比如村里90岁的爷爷奶奶,他们祖辈五代同堂葬在祖坟地里,这份感情可想而知。

所以,在推进改革的同时,政府和企业责任人应关注民众情绪,理解这种依依不舍,耐心引导,慢慢过渡,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铲平老坟墓。

人性关怀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新习俗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让百姓安心接受改革成果。这也将是对先人的一种敬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