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对策建议

作者:三湘都市报

“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化县为例”课题组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一起抓。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是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杨浩东同志交办课题。他在安化县主持召开了多场省直宣传文化系统联县帮扶安化乡村振兴现场座谈会,提出安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样板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推进安化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省社科联高度重视,将其纳入2023年重点智库课题,编号ZK202306。益阳市社科联组织了湖南日报社原驻安化县仙溪镇大溪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湖南城市学院成立课题组,赴省内外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系统总结了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安化样本”“安化经验”,分析了存在的短板与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以文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头在乡村,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数百万个自然村寨。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居于关键枢纽地位,又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从广义上讲,文化振兴也涵盖了“五大振兴”。

一、安化县探索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安化县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自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日报社、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城市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院等7家省直宣传文化单位2021年5月联点帮扶安化以来,倾心倾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安化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坚持“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以文兴旅,文旅融合,全面推动人文历史游、红色文化游、乡村生态游,助力提升“益山益水·益美益阳”影响力,积极探索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借助省市工作队、文化人士、专家团队力量,持续挖掘文化内涵,制定出台了《安化县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紧盯“打造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样板”一个目标,初步形成“12345”总体工作思路,即围绕“五色安化”这一主题;运用“文化+”和“+文化”两种融合引领方式,培育文化产品技术创新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两大引擎;抓实“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三大载体,擦亮“亿年岩、千年茶、百年路”三张名片;夯实“四个清单”,明确“世界黑茶文化发源地、湖湘文化重要发祥地、全域生态康养目的地、羽毛球文化创新示范地”四个定位;成立专班,强力推进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强基五项重点工作,实施20大工程68个子项目,将“五色安化”文化主题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工作全局,通过文化振兴推动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人才回归、乡村治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着力打造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安化样板”和“安化经验”。

成绩便是最好的注脚。安化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百强美丽乡村等。安化县“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子”,被省政府作为2022年综合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通报表扬,“四个清单”(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工作法成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亮点。

二、乡村文化振兴短板与困境

课题组通过走访和实地观察发现,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一定的短板与困境。一是农民持续增收难,青壮年村民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常住人口不足 60%,且多为老人、妇女、儿童,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资金投入欠缺,文化场地设施不够。三是有效供给不足,文化吸引力有待加强。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内容不合老百姓的“胃口”,出现送戏下乡、电影进村观者寥寥的窘境。四是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要求尚有差距,仍有一些村民热衷于打扑克、搓麻将、赌博。

三、课题组建议

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着力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魂之根之源,人工智能、云计算时代,文化振兴要坚持守正创新,要保根、护源、塑形,也要铸魂,更要把握正确的思维理念、方法路径。具体而言,要从赓续文脉、发展教育、传承技艺、编修村志、留住乡愁、举办赛事、制定村规民约、传承家风家训、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美丽屋场等方面着手,建设生态宜居、富饶幸福美丽新农村,探索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湖南样本”。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执行力,注重提振村民精气神,既要通过产业振兴“富口袋”,也要以文化振兴“富脑袋”。文化振兴要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以产业发展为保障,以四个清单为路径,以乡风文明为核心,以文旅活动为抓手,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留住乡愁为目标,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村(社区)组织发展“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建立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合一”基层治理体系。

一、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底色”,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二、文化传承是“铸魂”之基,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一味“图新”——彻底倒向现代性,也不是要“复旧”——完全回归传统。乡村文化振兴应遵循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新性原则,走一条既扎根乡土又超越传统,既面向现代性又坚守乡村本真之路。各地依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让乡村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建议加大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彰显乡土味道,留住田园乡愁。建设或改造一批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陈列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文化遗址,利用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使其融入现代生活。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制度设计,强化保障,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助力、社会共创”多主体配合的发展模式。

四、进一步推进品牌形象设计,挖掘宣传推广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先导,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宣传工作。多召开“屋场会”、“院坝会”,要为乡村文化振兴设计/公开征集一个主题词、一个品牌标识、一组宣传语、一首歌、一部实景剧、一台晚会、一批赛事、一组文旅节会、出版一部蓝皮书。

五、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主体意识。要重视和充分发挥作为传统乡村文化和精神价值代表的“新乡贤”在传承乡村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合培育的模式,启动湖湘青年兴乡培育计划和共同致富乡村振兴论坛,培育新型农民、乡村CEO。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参与,众人的事情众人出力。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退休干部、教师、医生、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能人“回故乡建家乡”。评选一批“乡村振兴典型创客”、“最美新乡贤”。

六、建立全省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评选、授牌制度、挂点联系制度和交流学习制度,打造更多的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广成功经验。

七、立足“茶旅文体康”谋篇布局,进一步打造“潇湘五彩茶”区域公用品牌,做好湖南全域旅游、茶旅融合大文章,催生新型业态,将湖南打造成为中国闻名的茶旅圣地,助力湖南高质量发展。

八、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持久的生命力。

九、提升“乡村记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留住乡愁,扩充文化保护传承队伍,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十、围绕“土”“特”“产”“链”“融”几个字做文章,留住乡村发展的精神之魂,滋养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本文系省社科联2023年智库课题“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化县为例”【课题编号ZK202306】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 袁礼成、谢疆 汤放华 郭勇干 阳志成 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