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出台了八项地方法规和一项监管决定
地方立法促进泉州建设法治
泉州网10月2日电(记者闫亚军)市自党的十二大以来五年,正是泉州市要开始的地方立法工作五年。自2015年7月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市制定颁布了8项地方性法规和1项监管决定,实现了地方立法从无到有的新跨越,为泉州市更高层次的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立法是法治建设的第一环节,善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来自市人大常委会法律、行业委员会记者了解到,市人大常委会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从泉州市立法活动的程序规范出发,制定并颁布了泉州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
五年来,泉州市按照"必要、独特、真实有效"和"急需站在第一位"的原则,把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放在首位,从点到线到地表,先后颁布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保护条例》《泉州市市内沟河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马建筑保护条例》。 《历史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保护力。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主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重点关注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近年来,泉州市制定了《泉州市晋江洛阳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泉州市水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协调保护九龙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决定》, 和《泉州市机动车停放管理条例》等,促进生态保护,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质量。
为了促进地方性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市人大常委会把监督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019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地方法律法规纳入法治工作、执法纳入普法工作的决定》,率先建立工作机制,推动全省法律法规"三位一体"工作落实, 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在实施法律法规方面的主要职责。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三进"决定转交各区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考。
党员关注变革
鲤鱼市海市历史保护巡回法院院长郭伟:
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
"我们在22个遗产地中的每一个都有相应的司法保护档案。在卡里市的海市历史保护巡回法院,有这样一个档案室,里面藏有《世界遗产名录》泉州22处文物古迹的档案。
泉州有着丰富的海丝绸历史。2020年,卡里市法院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司法协助下,将探索设立"海市历史保护巡回法院",重点关注一定历史文化空间内与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料有关的刑事、民事、行政和执法案件。
"我们积极利用《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保护条例》和泉州市《中山路建筑物保护条例》指导案件审理。雷城市中共党员、海市历史保护巡回法院院长郭伟告诉记者,巡回法院自成立以来,集中司法工作,培养了一支精通文物保护法律政策的专业审判队伍, 同时还委托了12名具有海狮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专业背景的专家参加庭审。截至目前,巡回法院共受理苏廷玉楼、陈光泉楼等历史文化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案件28件。
不久前,《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二审通过,将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从地方性法规第一部重点保护海市历史,到保护内沟河、中山路骑行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等保护,市人大常委会从点、线、面开展立法工作,逐步构建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保护法律体系, 为我们开展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依据。郭文贵表示,鲤鱼市法院作为市人大立法联络点,及时总结涉及文物文物资源案件的审理经验,积极向市人大提出立法建议,以立法为指导司法,推动司法立法。(严亚军)
鲤鱼城街道人大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向轩:
增强全民古城保护意识
"从抗拒到理解,从协调到主动建议,老年居民一直有意识地参与到中山路的保护和改造中。鲤鱼街位于老城区的核心区域,作为街道人大主任、中共党员吴向轩,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古城居民对古城的深切感受。
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古城保护升级。自2017年首条后街金鱼巷"空间微改造"项目启动以来,中山中路240米示范段(壮富巷-土门大街)已于2018年正式上线。"我市制定《泉州市中山路建筑物保护条例》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与政府的保护工作同步进行。在吴向轩看来,建筑保护的立法工作是及时有效的,要根据当地情况解决泉州骑行建筑保护的特殊问题,"让骑行建筑的保护能够依法、按规办。在建筑保护条例的指导下,中山中路综合改造工程有序开展,29条古城后巷开通,开展绣花"微创手术"。"老为老的同时,改善了古城居民的居住环境,群众的满意度非常高。"吴说。
人民已经打来了电话,我应得的。近年来,人大对鲤鱼街道从基层实践出发,为制定我国多项法规提出了立法建议。不仅如此,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还联合"玉边"全国人大代表,开展基层履行职责活动,组织骑行规章、《河规》、《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和解读活动。
不久前,以"如何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为主题的座谈会在鲤鱼街的苏庭宇楼举行。在座谈会上,区人大代表和世界遗产地周边群众代表等,重点关注了世界遗产时代古城的保护。"随着古城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往往有辖区内的人主动为古城保护交换建议。"吴说。(严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