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作者:冷紫葉

此乐曲分为三个乐章,虽然乐曲篇幅不大,但是演奏起来不是很轻松。因为这首协奏曲对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要求很高,在音准、节奏和色彩转换都是一个挑战。那么,笔者从乐谱谱面信息和实际演奏的角度来对此乐曲进行分析。

在笔者的研究下,作曲家在这部协奏曲的标记很少。只有速度记号和一些表情记号之外没有其他复杂多余的标记。比如Moderato(中板)cantabile(如歌的)dolce(甜美柔和地)。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作曲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体现了作曲家朴素、简洁的音乐思想,使音乐能够更自然的展示出最纯真的美。比如第一乐章的第一乐段,在这38个小节里。旋律以小二度音阶进行叙事性的抒情。没有繁琐杂乱的旋律,直接明了表达出忧郁、凄美的情感。

让演奏者能够有更多地发挥空间,可以多一些不同的更自然、合理的乐句之间的设计。比如笔者听到的三位双簧管演奏大师演奏的版本就有很大差异。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首先,是HeinzHolliger演奏的特点是更多表现出音乐的抒情性,完整的演奏长乐句的线条。在乐句之间有很细腻的音乐处理,使乐句之间的连接更流畅悠长。

其次,Thomaslndemmhle的演奏是整个乐章速度略快、更紧凑,演奏出像是表达爆发压抑已久的情绪。他会在乐句的第一个音和主干音上加以强调。在演奏法方面也有很多变动,作品演绎的酣畅淋漓。

最后,IvanSequardt演奏的速度是按照作曲家标记的速度,相对稳重哀婉,但是在戏剧性的表现上更为夸张。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第二乐章的中段

作曲家在第二乐章47小节标记了Recitativo是宣叙调的意思,在歌剧中被叫做朗诵调。在节奏上相对比较自由,可以更好地呈现音乐的叙事性。因此,要想在这个乐章中充分的表现作曲家内心的一种强烈的压迫、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就需要演奏者更多地在这个乐段去思考如何真实的演绎出这样强烈的心境。具体的研究会在乐曲演绎中分析。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作曲家为演奏者的标记

因为当时首演演奏家拿到马替奴发给他的演奏谱有些纰漏,之后出版商出版了一版经过与坦茨布德克交流后改编的版本,也是笔者音乐会使用的莫里斯?布尔格和盖伊?波拉特版,由巴黎商杜兰德于2008年发行。遗憾的是,在马替奴去世后,就不能确定其中的很多细节。在这个版本中,整理出来的标记为以后的演奏者提供选择。可以归纳分为四种情况;

演奏家与马替奴交流得到允许的改动细节。

比如第三乐章的第55到58小节,通过两个谱例可以看到连线和吐音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谱例2-2是对照谱例2-1来改动。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做到演奏法对比清晰,吐音更短促连奏更明显。

比如第二乐章的32小节,在谱例24的乐谱上可以看出,在B-升G-C有一条虚线的连奏。演奏者可以选择虚线的连奏位置,演奏出不同的乐句。而谱例2-3是谱面上连线的位置,也是笔者选择的乐句处理。因为这一乐段的律动可以随着音高起伏而变动,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语气在中音C这个音稍微有一点停顿,为后面高亢的情绪做准备,所以笔者选择这样的连线演奏。

主题乐句和再现乐句演奏法要统一。

比如第三乐章的78到79小节是179到180小节乐句的再现,作曲家标记,演奏者可以将第二组两个三连音的连线取消,演奏成吐音。笔者选择的是谱例2-5,因为如果将这个连线去掉改成吐音的话,音响效果有很强的颗粒感,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换成吐音,需要演奏者有很深厚的演奏功力,如果盲目选择演奏吐音反倒适得其反。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首先是作曲家的原创标记,比如第二乐章54小节,这里的(Tempo)在47到53小节宣叙调乐段之后,在演奏者自由地呈现出慌张、揣揣不安甚至如坐针毡的情感后,需要按照作曲家的规定回到(andante)的速度,使音乐回归到宁静和蔼的美好氛围里。在演奏时,需要将双簧管的音色柔和下来,令听众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与宣叙调乐段产生强烈对比。

.其次是出版社的标记,比如第一乐章的117小节。这里的(Tempo)原稿是没有的,是后加上的。因为110到116小节这一过度乐段,临时升降号多,节拍律动以弱拍开始,节奏不稳定,演奏时的速度可以放慢一点或者紧凑一点。那么到了117在个小节要回到原速来演奏。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乐曲风格分析

马替奴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除了广泛吸收各种现代音乐技法之外,还巧妙地和捷克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在这首协奏曲中,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曲家在旋律创作上没有直接引用捷克民间音乐,但是他讲其典型的旋律型运用到协奏曲中。

首先是环绕型旋律:是指以一个乐音作为中心音,将其他乐音以环绕式进行排列。作曲家在三个乐曲中都有所使用。第一乐章中,可以很清晰地分析出,每个乐句都是以环绕型构成乐句。有的乐句进行了扩充或缩减,再穿插上半音阶作为上行和以二、三度音程为主的乐句来共同构成一首乐章。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比如,第一乐章中43到64小节。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作曲家先是用到连续的音程跃动进行旋律叙述,在56小节时,用到上行半音阶,使音乐色彩完美的过渡到后面愉悦的舞曲乐段。在演奏环绕型旋律时,演奏者要注意分析中心音是哪一个乐音。在演奏中,用重音将中心音加以适当强调。举个例子,43到46小节的两个低音区C需要用重音加以强调。

在第二乐章里,作曲家将这一旋律型进行扩大,实际上还是环绕型旋律为主。在相对自由的演奏下,双簧管演奏出仿佛魂牵梦绕、真实与虚幻、无奈与渴望之间相互转换的音乐效果。在演奏这一乐章中,演奏需要注意速度的掌控。音乐语气真实、自然,不能演奏的太过于自由,会显得音乐沉重而且拖沓,会令听众听起来不舒服。

通过分析,二乐章中的这些特征足以说明作曲家继承了捷克民歌的旋律特点,以质朴敦、简洁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乡愁。

《马替奴双簧管协奏曲》:乐句起伏平稳,旋律优美具有抒情性

第三乐章,是这首协奏曲中爵士乐味道最浓厚的一个乐章。作曲家使用了很多典型的爵士乐元素作为乐句动机。比如,36到48小节中,作曲家在旋律上使用了蓝调三音。就是通过将音阶中的三音降低半个音。

乐句以G大调主音音程开始,B作为G大调音阶的三级音。将B降低半个音就形成了蓝调三音。在乐章结尾处,作曲家在206小节通过使用D大调的属七和弦,将乐曲推向辉煌而热烈的音乐气氛来结束全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