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作者:冷紫葉

此樂曲分為三個樂章,雖然樂曲篇幅不大,但是演奏起來不是很輕松。因為這首協奏曲對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要求很高,在音準、節奏和色彩轉換都是一個挑戰。那麼,筆者從樂譜譜面資訊和實際演奏的角度來對此樂曲進行分析。

在筆者的研究下,作曲家在這部協奏曲的标記很少。隻有速度記号和一些表情記号之外沒有其他複雜多餘的标記。比如Moderato(中闆)cantabile(如歌的)dolce(甜美柔和地)。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作曲家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展現了作曲家樸素、簡潔的音樂思想,使音樂能夠更自然的展示出最純真的美。比如第一樂章的第一樂段,在這38個小節裡。旋律以小二度音階進行叙事性的抒情。沒有繁瑣雜亂的旋律,直接明了表達出憂郁、凄美的情感。

讓演奏者能夠有更多地發揮空間,可以多一些不同的更自然、合理的樂句之間的設計。比如筆者聽到的三位雙簧管演奏大師演奏的版本就有很大差異。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首先,是HeinzHolliger演奏的特點是更多表現出音樂的抒情性,完整的演奏長樂句的線條。在樂句之間有很細膩的音樂處理,使樂句之間的連接配接更流暢悠長。

其次,Thomaslndemmhle的演奏是整個樂章速度略快、更緊湊,演奏出像是表達爆發壓抑已久的情緒。他會在樂句的第一個音和主幹音上加以強調。在演奏法方面也有很多變動,作品演繹的酣暢淋漓。

最後,IvanSequardt演奏的速度是按照作曲家标記的速度,相對穩重哀婉,但是在戲劇性的表現上更為誇張。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第二樂章的中段

作曲家在第二樂章47小節标記了Recitativo是宣叙調的意思,在歌劇中被叫做朗誦調。在節奏上相對比較自由,可以更好地呈現音樂的叙事性。是以,要想在這個樂章中充分的表現作曲家内心的一種強烈的壓迫、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就需要演奏者更多地在這個樂段去思考如何真實的演繹出這樣強烈的心境。具體的研究會在樂曲演繹中分析。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作曲家為演奏者的标記

因為當時首演演奏家拿到馬替奴發給他的演奏譜有些纰漏,之後出版商出版了一版經過與坦茨布德克交流後改編的版本,也是筆者音樂會使用的莫裡斯?布爾格和蓋伊?波拉特版,由巴黎商杜蘭德于2008年發行。遺憾的是,在馬替奴去世後,就不能确定其中的很多細節。在這個版本中,整理出來的标記為以後的演奏者提供選擇。可以歸納分為四種情況;

演奏家與馬替奴交流得到允許的改動細節。

比如第三樂章的第55到58小節,通過兩個譜例可以看到連線和吐音的差別是很明顯的,譜例2-2是對照譜例2-1來改動。在演奏時需要注意做到演奏法對比清晰,吐音更短促連奏更明顯。

比如第二樂章的32小節,在譜例24的樂譜上可以看出,在B-升G-C有一條虛線的連奏。演奏者可以選擇虛線的連奏位置,演奏出不同的樂句。而譜例2-3是譜面上連線的位置,也是筆者選擇的樂句處理。因為這一樂段的律動可以随着音高起伏而變動,這樣處理的好處是語氣在中音C這個音稍微有一點停頓,為後面高亢的情緒做準備,是以筆者選擇這樣的連線演奏。

主題樂句和再現樂句演奏法要統一。

比如第三樂章的78到79小節是179到180小節樂句的再現,作曲家标記,演奏者可以将第二組兩個三連音的連線取消,演奏成吐音。筆者選擇的是譜例2-5,因為如果将這個連線去掉改成吐音的話,音響效果有很強的顆粒感,會破壞樂句的完整性。還有一個原因是,如果換成吐音,需要演奏者有很深厚的演奏功力,如果盲目選擇演奏吐音反倒适得其反。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首先是作曲家的原創标記,比如第二樂章54小節,這裡的(Tempo)在47到53小節宣叙調樂段之後,在演奏者自由地呈現出慌張、揣揣不安甚至如坐針氈的情感後,需要按照作曲家的規定回到(andante)的速度,使音樂回歸到甯靜和藹的美好氛圍裡。在演奏時,需要将雙簧管的音色柔和下來,令聽衆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與宣叙調樂段産生強烈對比。

.其次是出版社的标記,比如第一樂章的117小節。這裡的(Tempo)原稿是沒有的,是後加上的。因為110到116小節這一過度樂段,臨時升降号多,節拍律動以弱拍開始,節奏不穩定,演奏時的速度可以放慢一點或者緊湊一點。那麼到了117在個小節要回到原速來演奏。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樂曲風格分析

馬替奴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除了廣泛吸收各種現代音樂技法之外,還巧妙地和捷克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在這首協奏曲中,筆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作曲家在旋律創作上沒有直接引用捷克民間音樂,但是他講其典型的旋律型運用到協奏曲中。

首先是環繞型旋律:是指以一個樂音作為中心音,将其他樂音以環繞式進行排列。作曲家在三個樂曲中都有所使用。第一樂章中,可以很清晰地分析出,每個樂句都是以環繞型構成樂句。有的樂句進行了擴充或縮減,再穿插上半音階作為上行和以二、三度音程為主的樂句來共同構成一首樂章。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比如,第一樂章中43到64小節。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作曲家先是用到連續的音程躍動進行旋律叙述,在56小節時,用到上行半音階,使音樂色彩完美的過渡到後面愉悅的舞曲樂段。在演奏環繞型旋律時,演奏者要注意分析中心音是哪一個樂音。在演奏中,用重音将中心音加以适當強調。舉個例子,43到46小節的兩個低音區C需要用重音加以強調。

在第二樂章裡,作曲家将這一旋律型進行擴大,實際上還是環繞型旋律為主。在相對自由的演奏下,雙簧管演奏出仿佛魂牽夢繞、真實與虛幻、無奈與渴望之間互相轉換的音樂效果。在演奏這一樂章中,演奏需要注意速度的掌控。音樂語氣真實、自然,不能演奏的太過于自由,會顯得音樂沉重而且拖沓,會令聽衆聽起來不舒服。

通過分析,二樂章中的這些特征足以說明作曲家繼承了捷克民歌的旋律特點,以質樸敦、簡潔的旋律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鄉愁。

《馬替奴雙簧管協奏曲》:樂句起伏平穩,旋律優美具有抒情性

第三樂章,是這首協奏曲中爵士樂味道最濃厚的一個樂章。作曲家使用了很多典型的爵士樂元素作為樂句動機。比如,36到48小節中,作曲家在旋律上使用了藍調三音。就是通過将音階中的三音降低半個音。

樂句以G大調主音音程開始,B作為G大調音階的三級音。将B降低半個音就形成了藍調三音。在樂章結尾處,作曲家在206小節通過使用D大調的屬七和弦,将樂曲推向輝煌而熱烈的音樂氣氛來結束全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