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作者:小陈茶事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互联网上,总能看到一些内容,叫大家有空多看书。

很多人虽然听到了,但也会立马划走。

因为现如今,有了手机,有了网络,有了某音,身边好玩有趣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而且,还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想要的东西,在巴掌大小的界面里,用手指上下左右滑动,就能带来各种新奇的体验。

这不是妥妥的“低投入,高回报”吗?

可深入去想,这些短平快的东西,真的能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吗?

答案是,很难。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不看书的人,大部分信息只能从自媒体平台获取。

密度大,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很少。

长期被喂养这些信息,思维会变得简单,观点片面,甚至对某件事的认识,随波逐流,被所谓的“领头者”牵着鼻子走。

具体到茶圈里,比如,讨论一款茶叶的价格,有人说:

“茶不就是普通树叶吗?凭什么卖这么贵,智商税。”

再比如,直播间里,主播但凡提到大师、专家、教授等名号,产品瞬间就会遭到疯抢。

这类神逻辑,在互联网上实在太常见。

因为平时不看书,或者很少看书,思维简单,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漏洞。

所以,也希望各位看官,在学习茶知识的同时,沉下心来,多思考,多反问。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2》

假期里最惬意的,便是看电视,看书,喝茶。

台风天,连风扇都不用开,坐在窗边,秋风阵阵。

赌书消得泼茶香,书和茶,是完全绝配。

而恰巧,手机里弹出了一条新留言。

在某条煮茶视频下方,有位新茶友来评论:

“你煮的是新白茶吗?颜色看起来很绿,年份应该还不够,最好再放一放,味道会更好。”

我仔细看了原视频,回想起当时煮的那款茶,是2020年的白露茶。

距今为止,已经陈化满3年,是名副其实的老白茶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很新呢?

其实,留言里表达得很清楚了,因为茶友看到茶叶的颜色太绿,不像老白茶。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现在依然有部分人认为,白茶的年份是可以从颜色看出来的。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新白茶是绿色,老白茶是咖啡色,越老越黑。

然而,判断依据真的这么简单吗?

肯定不是的。

想要呈现出咖啡色甚至黑褐色的叶片,意味着茶叶中必须含有大量的茶红素和茶褐素。

而正常情况下,白茶鲜叶刚刚采摘下来时,含有丰富的叶绿素。

因此,茶青看起来是绿色的,青翠欲滴。

尤其是春白茶,由于采摘时节的温度比较低,叶绿素含量更高,看起来更鲜嫩。

到了秋茶季,白天的阳光强度还是比较大,特别是采迎秋和白露茶的阶段,所以叶片中花青素、叶黄素等等色素的含量增加。

不过,这都是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换言之,白茶天生是不自带茶红素和茶褐素的。

只有通过发酵,并且是程度比较深的发酵,才会让茶叶呈现出深沉的模样。

比如武夷岩茶,有发酵,还有焙火,条索颜色是咖褐色。

还有红茶以及普洱熟茶,都是通过发酵,来让茶叶生成茶红素和茶褐素。

再看白茶,不炒不揉不杀青,以萎凋和干燥为主,属于微发酵茶。

六大茶类中,白茶的工艺是最简朴的,保留下来的天然物质也是最丰富的。

既然如此,又有什么条件去生出让自己叶片变黑的物质呢?

更何况,又该如何科学解释一款白茶在新茶时期是鲜活的绿色,而陈化到了老白茶阶段,就凭空出现了茶红素和茶褐素呢?

很显然,无解。

无法解释,就说明其中必定有猫腻,需要我们细细探究一番。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3》

白茶的颜色,会因为季节产生略微差别。

新白茶中的春茶,主要是绿白二色;

新白茶中的秋茶,则是以绿色为主的五彩色,包含了深绿、灰绿、墨绿、土黄、银灰、砖红……

整体颜色,过渡自然,不是那种通体统一的咖啡色、黑褐色。

并且,当新白茶制作完成以后,它们就会被密封在三层包装里。

密封、干燥、避光、阴凉、无异味。

没有阳光,没有高温,没有多余的水汽,基本上外界的因素干扰不了白茶的陈化。

在这样的条件下,白茶自然陈化,颜色不会变深。

顶多是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以后,看起来,略显沧桑的痕迹,变得黯淡一些。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不过,色系仍然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有它的色彩鲜艳程度。

就像一件衣服,穿了三年五载,洗洗刷刷,变旧了,带着岁月的痕迹。

但绿色仍然是绿色,迷彩色还是迷彩色。

假设一件衣服,原本是绿色的,过了几年突然变成咖啡色或者黑褐色,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被“染色”了。

衣服尚且如此,茶叶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明不白地发生“基因突变”,背后少不了人为干预。

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各种做旧的手段,如渥堆、暴晒、高温烘干等,让白茶的颜色变深。

由绿色或者五彩色,转为咖色、褐色、黑色,面目全非。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4》

为什么有人会相信白茶越老越黑?

很大原因是,参考了熟普的长相。

市面上,熟普老茶饼的颜色,可不就是黑黢黢的吗?

故而,茶友们便认为,老白茶也应该是乌漆嘛黑的,看不出色彩变化的。

可这种代入法,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熟普和白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茶类。

熟普属于黑茶,人家的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渥堆。

对于熟普而言,渥堆是合情合理,符合制茶规范的。

渥堆可以加重普洱茶的发酵程度,让它呈现出敦厚稳重的风味。

但在白茶身上,渥堆是不被允许的。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国标中白纸黑字写着,白茶的主要制茶工序,只有萎凋和干燥。

至于其他多余的步骤,则不属于白茶正常的制茶流程,更不符合白茶的制茶规范。

如果把白茶拿去渥堆,高温高湿,加重发酵,最后成品的茶叶,还能叫白茶吗?

而生产做旧茶的人,恰恰是看中了消费者的无知。

经验不足,没有见过真正的老白茶,无法辨认老白茶与做旧茶的区别。

于是乎,为了以假乱真,把茶叶闷堆发酵,去掉新茶的特征,让茶叶看起来更老沉。

但在做旧的过程中,白茶的内含物质也已经大量损耗,挥发殆尽。

连品饮价值都没有,更别提收藏的价值了。

内行人教你一眼辨别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骗性太高了

《5》

为了解开白茶陈化后,是否变黑的问题,我们也做了实验。

把刚刚采下来的茶青,闷堆着,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结果就是,几个小时以后,茶青变红了。

继续晒几天,就变成了黄褐色、黑褐色。

如果想要进度快一点,还可以往上面洒点水,再盖个塑料袋。

让湿热作用充分发挥,这样几天以后,保证就成了“咖啡色老白茶”。

而正常陈化的白茶,密封干燥,没有过度发酵的条件,不管存多少年,都不会变黑。

更多关于老白茶的知识

白茶国标只约束新白茶,管不了老白茶?所以老白茶是三不管地带?

好的老白茶,有黄叶片,那做旧的老白茶,有黄叶片吗?

新白茶、老白茶、春白茶、秋白茶、散白茶、白茶饼,有哪些不同?

二十年陈的老白茶,没有药香,那这个年份的白茶是正常老白茶吗?

从新白茶到老白茶,白牡丹的香气会有哪些变化?要比老白茶更好?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