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作者:女王0304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学》(ID:janelee1231),一位有温度、有态度、有道德的专业心理学家公众号。

原名 |基于内疚的养育方式:为什么父母的爱总是让我感到内疚?

作者 |李歪歪

编辑|kuma

封面| 《凯文怎么了》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工作就是为了让你安心学习,你却还是做这些无用的事情。” ◍“即使我今天躺在这里死了,你也不会知道。因为你从来没有给我打电话。”◍“如果我没有生下你,我就会……”

……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这句话里蕴藏着父母刻意为我们制造的愧疚。

在很多东亚家庭中,“罪恶感教育”是一种常见的养育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教授·王晨指出,父母利用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来让孩子服从他们。这基本上是一种情感主导形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罪恶感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攻击。攻击性隐藏在我们所依赖的亲密关系之中。 “愧疚”是一种不易被发现的武器。

01

“你看我受的伤多严重,都是因为你。”

“愧疚养育”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对应的概念:愧疚诱导,是指通过让对方在关系中感到愧疚,让对方听从自己的意愿。

玛丽亚·米塞利(Maria Miceli)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诱发内疚”的必要条件是让对方相信自己做错了事。

她指出,在内疚诱导的情况下,施害者可能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例如伤害他人、违反道德原则),甚至应用“内疚诱导”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有错。但只要对方觉得“我错了”,感应就达成了。

简单来说,一个“诱发内疚”的人的内心活动很可能是(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不管你有没有错,我想让你知道你的错误。

“诱导内疚”可以有多种形式:

1、直接告诉对方:你错了

玛丽亚指出,这是一种更具侵略性的内疚形式,例如:

直接指责:“都是你的错!” “如果不是你……” 责怪:“你不应该这样做” “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 站在“正确”的一边,提出问题和要求:“你真的要这样生活吗?”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 《小舍得》

2.“你看我伤得多痛,都是因为你。”这种模式经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中(父母、伴侣、朋友)。典型的表现是:A询问B,B拒绝,A表现出痛苦的症状,让B觉得自己有责任。

例如,系统家庭治疗师西蒙就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为了控制叛逆的十几岁女儿,两个父母会表现出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心悸”。

这样,不听话的女儿就乖乖待在家里,因为她觉得对父母有责任。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 《小欢喜》

3、你表面上原谅他,其实目的是让他自责

想象一下,在聚会上,您不小心将酒洒到了旁边人的裙子上。当你快速道歉时,对方会这样安慰你:

“没关系,没关系,根本洗不了,这件衣服我真是费了一周的劲才买的,太贵了!而且一年也穿不了几次……没关系,没关系,你没有认真思考,别自责。”

类似的还有:

“没关系,年轻人出去吧,不用担心我。我现在身体不好,你走的时候我连做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就凑合着吧。”没事的,不用担心我。”

感觉更不舒服了吗?

4、拒绝接受补偿:我只是想让你欠我一些东西

这种“愧疚”的表现形式是不接受道歉和赔偿。通过中断愧疚补偿机制,无法消除对方的愧疚。

美国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指出,内疚感一般不会影响个人的社交互动,因为它是短暂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伤害了他人、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或做了一些会被纠正的事情时,内疚感就会产生。消失。但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出补偿性行为,正常的内疚就会变成有毒的内疚。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 《小舍得》

此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人会通过让别人感到内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诱发内疚”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归类。然而,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1.“内疚诱发者”没有自己的安全感

“内疚诱发者”通过对方的内疚体验“亲密感”。

在《情感勒索》中,Susan Forward指出,以情绪为“罪孽”,对他人施加情绪控制的人,对外部环境缺乏信任。由于童年经历和过去的事故等因素,他们常常对被遗弃产生恐惧,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放大外部失败,将这些普通的失败变成灾难性的情况。

通过让对方感到“内疚”,内疚煽动者会感到安全感——他关心我,不会离开我。

2.“内疚诱导者”没有完成情感超脱。

《罪恶召唤师》的潜台词是:你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这实际上意味着情感上的“问题分离”还没有完成。综艺里有一个场景叫《不要小看我》:一个孩子背课文,重复某个部分很多遍,却写不下来。我母亲情绪失控,开始扇自己耳光。 “每次他到那种地方又说些坏话,我就想打自己一巴掌。”

在这个场景中,母亲的潜台词是自我惩罚:因为你不记得了,所以我很痛苦。她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归咎于孩子。

但事实上,妈妈们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当我的孩子没有按照我期望的方式完成作业时,我就会失去控制。在这里,“失去控制”是一个必须由母亲自己识别和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 《小舍得》

意识到这一点,下次你妈妈失去控制时,你就会意识到:哦,我失去控制了。然后想办法解决:比如先停下来,让自己和孩子休息一下;例如,向家人和老师寻求帮助。

如果你总是因为“诱发内疚”而陷入内疚感,那么摆脱它的第一步就是看到它并意识到:这确实不是我的问题。

02

“愧疚养育”让孩子不敢快乐

“愧疚养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1.因为愧疚而“不敢高兴”

许多研究发现,内疚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己的需求,难以享受生活。

在一项针对普通大学生的研究中(Y.Zemack,2007),研究人员在屏幕上播放了一些与内疚相关的单词:“内疚”、“无法逃避责备”和“内疚”。第二组关注与悲伤相关的单词,第三组关注中性单词。

研究人员随后询问受试者打算如何使用 50 美元的优惠券。中性组和悲伤组都选择了音乐、电影等休闲活动;而有罪的群体则选择了不太放纵的物品,例如学习用品。 。

2.自我惩罚

读过《哈利波特》的人可能还记得里面的小精灵多比:每当他觉得自己违背了主人的意愿时,他就会惩罚自己。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多比效应”:内疚驱动的自我惩罚。

在一项研究中,让受试者相信他们丢失了别人的彩票(Nelissen,2012)。结果,这些受试者愿意接受电击这种非常难受的惩罚,尤其是在“受害者”面前。

在另一项研究中,感到内疚的参与者愿意将手浸入冰水中并忍受一定时间的疼痛。

3、父母的不满和情绪回避

当一方利用内疚来操纵另一方时,就会损害双方的关系。但操纵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一项调查中,33% 的人表示,他们对那些让他们感到内疚的人感到不满,而只有 2% 的内疚触发者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对方的怨恨。内疚阻碍了真正平等的沟通。研究表明内疚感和情绪退缩之间存在联系(Grusec,1966;Radke 1979)。

4.总是把事情归咎于“这是我的错”

霍夫曼将内疚分为两种类型: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第一个实际上做了伤害他人或违反规则的事情,导致了内疚;而对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也经历了同样的愧疚。

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Zahn-Waxler (1979)在研究中发现,当15至20个月大的婴儿注意到母亲无缘无故地表现出悲伤的表情时,他们也会改变自己的表情。她感到很难过,试图走近母亲安慰她。

当看到母亲悲伤时,三分之一的孩子会责备自己。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表现出类似内疚行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内疚。

可悲的是,经常感到“虚拟内疚”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后认为“这是我的错”,因此即使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也会评判和惩罚自己。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 《小欢喜》

当“愧疚”成为生活的底色时,人很难感受到内心平静的幸福。

03

在“愧疚教育”下长大的孩子

如何不再被“叫走”?

“内疚”之所以常常非常有效,与“内疚”情绪的来源有关:

Rank(1929)指出,内疚感主要源于童年时期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打破这种依恋的焦虑和恐惧。

霍尼(Horney,1937)指出,内疚的体验主要源于对他人反对的恐惧。内疚的典型原因是受伤、失去同伴、给同伴带来痛苦,来源是同理心的唤起和对社会拒绝的焦虑。

换句话说,“愧疚”的背后是一种对失去重要关系的焦虑和恐惧。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 《小欢喜》

Susan Forward在《情感勒索》中特别提到了通过“内疚”进行情感勒索的情况,并提供了几种应对方法。如果你也经历过这种“内疚感”,你可以尝试以下练习:

1.练习“停止,什么都不做”

内疚常常导致我们对对方的“内疚诱发”做出快速反应:为了消除内疚,我们惩罚或补偿对方。

打破这个系统的第一步是:不要这么快回答。停下来对自己说:“你不必立即回应他们的任何要求。”

不管对方的要求是什么,你都可以这样回应: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样,我们可以稍后再讨论吗?

◍ 我现在无法回答你,我需要时间思考。这会给你心理空间来重新审视你的内疚感和对方的要求。

2. 找出“这是否是你的错”

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的内疚是否真的是由于伤害他人的“非法内疚”,或者是否是不必要的“虚拟内疚”。

有时,两者之间的界限很模糊且难以区分:例如,如果您在毕业期间获得了自己最喜欢的offer,但您的同学没有,那么谈论您的成功经验就会伤害对方,即使您没有这样做。打算。

这时,区分的依据就是“你是否有意伤害他人”和“你是否违反了社会的道德标准”。您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您的行为是否出于恶意?

◍你的行为是否特别残忍?

◍ 你的行为是否虐待他人?

◍你的行为是冒犯性的还是贬义性的?

◍ 你的行为是否给对方造成实质性伤害?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虚拟的愧疚”,没必要觉得自己错了。

3.区分“标签”和“真实的自己”

为了控制别人的情绪,“内疚诱发者”常常用一些负面的词语来评价对方:自私、贪婪、小气……

因为关系亲密,这句话更容易影响自我评价:“如果我不答应他,我就会是一个自私/鲁莽/贪婪/小气的人。”

你必须通过释义为这些词添加一个“过滤器”,以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我”。当对方这样评价你时,你可以练习这个句型:他说我是一个自私/不体贴/贪婪/小气的人。这是一个评估,而不是一个“事实”,因为......

这将标签和自我认知分开。

4.练习非对抗性沟通

除了诱发内疚之外,“内疚诱发”还可以引发防御。

比如,如果你的父母想通过“诱导内疚”的方式阻止你去外地工作,并说你“太自私”,你回答:“我不自私,你自私”。或者你希望父母改变:“你为什么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

这些实际上是防御,但这些防御很少真正有用。相反,它们会引发更多的情绪反应,关系的结会越来越死。

非对抗性沟通的关键是:不要对抗,不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例如,你可以这样回答:

“我知道我去其他城市会让你担心,让你难过,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这不会影响我的决定。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你想想吧。”

如果说“引发内疚”意味着用内疚来为他人的情绪负责,那么“非对抗性沟通”就是一种实用的主体分离:你的情绪是你的话题,而我选择如何成为我自己的话题。 。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的爱总是让人感到愧疚

▷ 《小欢喜》虽然“内疚”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但它也包含了一些罕见的人类品质:它表明你有同理心的能力,你能够反思自己,你关心别人的痛苦,你愿意做出改变。

我们需要提防的是那些利用愧疚来控制你、迫使你“不敢快乐”的声音。

我希望你保留同情他人的能力,同时也能清醒地认识到操纵行为。希望你能更加自信地说:

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错。

参考

张小贤.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米切利,M.(1992)。如何让某人感到内疚:内疚诱导策略及其目标。社会行为理论杂志,22(1), 81-104

Nelissen R M A, Zeelenberg M. 当内疚引发自我惩罚时:多比效应存在的证据。[J].情感,2009,9(1):118-122。

《情绪急救》,[美国] Dr. Guy Winch,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8月

《情感勒索》,【美国】Susan Forward,Donald Fraser,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期

这个世界如此悲伤,我们想做点什么来治愈它。点击名片,让我们引导您↓

· 本周热点话题概览 ·

隐藏攻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