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作者:女王0304

本文素材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簡單心理學》(ID:janelee1231),一位有溫度、有态度、有道德的專業心理學家公衆号。

原名 |基于内疚的養育方式:為什麼父母的愛總是讓我感到内疚?

作者 |李歪歪

編輯|kuma

封面| 《凱文怎麼了》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工作就是為了讓你安心學習,你卻還是做這些無用的事情。” ◍“即使我今天躺在這裡死了,你也不會知道。因為你從來沒有給我打電話。”◍“如果我沒有生下你,我就會……”

……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否經常聽到類似的話?這句話裡蘊藏着父母刻意為我們制造的愧疚。

在很多東亞家庭中,“罪惡感教育”是一種常見的養育方式。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專家教授·王晨指出,父母利用與孩子的情感聯系來讓孩子服從他們。這基本上是一種情感主導形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産生負面影響。

“罪惡感教育”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隐蔽的攻擊。攻擊性隐藏在我們所依賴的親密關系之中。 “愧疚”是一種不易被發現的武器。

01

“你看我受的傷多嚴重,都是因為你。”

“愧疚養育”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對應的概念:愧疚誘導,是指通過讓對方在關系中感到愧疚,讓對方聽從自己的意願。

瑪麗亞·米塞利(Maria Miceli)在1992年的研究中發現,“誘發内疚”的必要條件是讓對方相信自己做錯了事。

她指出,在内疚誘導的情況下,施害者可能并沒有做錯任何事(例如傷害他人、違反道德原則),甚至應用“内疚誘導”的人也不認為自己有錯。但隻要對方覺得“我錯了”,感應就達成了。

簡單來說,一個“誘發内疚”的人的内心活動很可能是(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不管你有沒有錯,我想讓你知道你的錯誤。

“誘導内疚”可以有多種形式:

1、直接告訴對方:你錯了

瑪麗亞指出,這是一種更具侵略性的内疚形式,例如:

直接指責:“都是你的錯!” “如果不是你……” 責怪:“你不應該這樣做” “你知道你做了什麼嗎?” 站在“正确”的一邊,提出問題和要求:“你真的要這樣生活嗎?”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 《小舍得》

2.“你看我傷得多痛,都是因為你。”這種模式經常發生在親密關系中(父母、伴侶、朋友)。典型的表現是:A詢問B,B拒絕,A表現出痛苦的症狀,讓B覺得自己有責任。

例如,系統家庭治療師西蒙就曾分享過一個案例:為了控制叛逆的十幾歲女兒,兩個父母會表現出一些身體上的不适:比如“心悸”。

這樣,不聽話的女兒就乖乖待在家裡,因為她覺得對父母有責任。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 《小歡喜》

3、你表面上原諒他,其實目的是讓他自責

想象一下,在聚會上,您不小心将酒灑到了旁邊人的裙子上。當你快速道歉時,對方會這樣安慰你:

“沒關系,沒關系,根本洗不了,這件衣服我真是費了一周的勁才買的,太貴了!而且一年也穿不了幾次……沒關系,沒關系,你沒有認真思考,别自責。”

類似的還有:

“沒關系,年輕人出去吧,不用擔心我。我現在身體不好,你走的時候我連做飯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就湊合着吧。”沒事的,不用擔心我。”

感覺更不舒服了嗎?

4、拒絕接受補償:我隻是想讓你欠我一些東西

這種“愧疚”的表現形式是不接受道歉和賠償。通過中斷愧疚補償機制,無法消除對方的愧疚。

美國心理學家蓋伊·溫奇博士指出,内疚感一般不會影響個人的社互動動,因為它是短暫的——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傷害了他人、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或做了一些會被糾正的事情時,内疚感就會産生。消失。但如果一個人無法做出補償性行為,正常的内疚就會變成有毒的内疚。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 《小舍得》

此時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有人會通過讓别人感到内疚來實作自己的目标呢?

“誘發内疚”的原因很複雜,不能簡單歸類。然而,這可能是由于以下兩個原因:

1.“内疚誘發者”沒有自己的安全感

“内疚誘發者”通過對方的内疚體驗“親密感”。

在《情感勒索》中,Susan Forward指出,以情緒為“罪孽”,對他人施加情緒控制的人,對外部環境缺乏信任。由于童年經曆和過去的事故等因素,他們常常對被遺棄産生恐懼,這可能會導緻他們放大外部失敗,将這些普通的失敗變成災難性的情況。

通過讓對方感到“内疚”,内疚煽動者會感到安全感——他關心我,不會離開我。

2.“内疚誘導者”沒有完成情感超脫。

《罪惡召喚師》的潛台詞是: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這實際上意味着情感上的“問題分離”還沒有完成。綜藝裡有一個場景叫《不要小看我》:一個孩子背課文,重複某個部分很多遍,卻寫不下來。我母親情緒失控,開始扇自己耳光。 “每次他到那種地方又說些壞話,我就想打自己一巴掌。”

在這個場景中,母親的潛台詞是自我懲罰:因為你不記得了,是以我很痛苦。她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歸咎于孩子。

但事實上,媽媽們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當我的孩子沒有按照我期望的方式完成作業時,我就會失去控制。在這裡,“失去控制”是一個必須由母親自己識别和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 《小舍得》

意識到這一點,下次你媽媽失去控制時,你就會意識到:哦,我失去控制了。然後想辦法解決:比如先停下來,讓自己和孩子休息一下;例如,向家人和老師尋求幫助。

如果你總是因為“誘發内疚”而陷入内疚感,那麼擺脫它的第一步就是看到它并意識到:這确實不是我的問題。

02

“愧疚養育”讓孩子不敢快樂

“愧疚養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1.因為愧疚而“不敢高興”

許多研究發現,内疚感會讓一個人忽視自己的需求,難以享受生活。

在一項針對普通大學生的研究中(Y.Zemack,2007),研究人員在螢幕上播放了一些與内疚相關的單詞:“内疚”、“無法逃避責備”和“内疚”。第二組關注與悲傷相關的單詞,第三組關注中性單詞。

研究人員随後詢問受試者打算如何使用 50 美元的優惠券。中性組和悲傷組都選擇了音樂、電影等休閑活動;而有罪的群體則選擇了不太放縱的物品,例如學習用品。 。

2.自我懲罰

讀過《哈利波特》的人可能還記得裡面的小精靈多比:每當他覺得自己違背了主人的意願時,他就會懲罰自己。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多比效應”:内疚驅動的自我懲罰。

在一項研究中,讓受試者相信他們丢失了别人的彩票(Nelissen,2012)。結果,這些受試者願意接受電擊這種非常難受的懲罰,尤其是在“受害者”面前。

在另一項研究中,感到内疚的參與者願意将手浸入冰水中并忍受一定時間的疼痛。

3、父母的不滿和情緒回避

當一方利用内疚來操縱另一方時,就會損害雙方的關系。但操縱者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在一項調查中,33% 的人表示,他們對那些讓他們感到内疚的人感到不滿,而隻有 2% 的内疚觸發者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引起了對方的怨恨。内疚阻礙了真正平等的溝通。研究表明内疚感和情緒退縮之間存在聯系(Grusec,1966;Radke 1979)。

4.總是把事情歸咎于“這是我的錯”

霍夫曼将内疚分為兩種類型:違規内疚和虛拟内疚。第一個實際上做了傷害他人或違反規則的事情,導緻了内疚;而對方并沒有做錯什麼,卻也經曆了同樣的愧疚。

最先提出這一概念的Zahn-Waxler (1979)在研究中發現,當15至20個月大的嬰兒注意到母親無緣無故地表現出悲傷的表情時,他們也會改變自己的表情。她感到很難過,試圖走近母親安慰她。

當看到母親悲傷時,三分之一的孩子會責備自己。在随後的研究中,發現表現出類似内疚行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内疚。

可悲的是,經常感到“虛拟内疚”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後認為“這是我的錯”,是以即使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也會評判和懲罰自己。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 《小歡喜》

當“愧疚”成為生活的底色時,人很難感受到内心平靜的幸福。

03

在“愧疚教育”下長大的孩子

如何不再被“叫走”?

“内疚”之是以常常非常有效,與“内疚”情緒的來源有關:

Rank(1929)指出,内疚感主要源于童年時期對母親的依戀以及對打破這種依戀的焦慮和恐懼。

霍尼(Horney,1937)指出,内疚的體驗主要源于對他人反對的恐懼。内疚的典型原因是受傷、失去同伴、給同伴帶來痛苦,來源是同理心的喚起和對社會拒絕的焦慮。

換句話說,“愧疚”的背後是一種對失去重要關系的焦慮和恐懼。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 《小歡喜》

Susan Forward在《情感勒索》中特别提到了通過“内疚”進行情感勒索的情況,并提供了幾種應對方法。如果你也經曆過這種“内疚感”,你可以嘗試以下練習:

1.練習“停止,什麼都不做”

内疚常常導緻我們對對方的“内疚誘發”做出快速反應:為了消除内疚,我們懲罰或補償對方。

打破這個系統的第一步是:不要這麼快回答。停下來對自己說:“你不必立即回應他們的任何要求。”

不管對方的要求是什麼,你都可以這樣回應: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樣,我們可以稍後再讨論嗎?

◍ 我現在無法回答你,我需要時間思考。這會給你心理空間來重新審視你的内疚感和對方的要求。

2. 找出“這是否是你的錯”

我們需要弄清楚我們的内疚是否真的是由于傷害他人的“非法内疚”,或者是否是不必要的“虛拟内疚”。

有時,兩者之間的界限很模糊且難以區分:例如,如果您在畢業期間獲得了自己最喜歡的offer,但您的同學沒有,那麼談論您的成功經驗就會傷害對方,即使您沒有這樣做。打算。

這時,區分的依據就是“你是否有意傷害他人”和“你是否違反了社會的道德标準”。您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您的行為是否出于惡意?

◍你的行為是否特别殘忍?

◍ 你的行為是否虐待他人?

◍你的行為是冒犯性的還是貶義性的?

◍ 你的行為是否給對方造成實質性傷害?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虛拟的愧疚”,沒必要覺得自己錯了。

3.區分“标簽”和“真實的自己”

為了控制别人的情緒,“内疚誘發者”常常用一些負面的詞語來評價對方:自私、貪婪、小氣……

因為關系親密,這句話更容易影響自我評價:“如果我不答應他,我就會是一個自私/魯莽/貪婪/小氣的人。”

你必須通過釋義為這些詞添加一個“過濾器”,以意識到“這不是真正的我”。當對方這樣評價你時,你可以練習這個句型:他說我是一個自私/不體貼/貪婪/小氣的人。這是一個評估,而不是一個“事實”,因為......

這将标簽和自我認知分開。

4.練習非對抗性溝通

除了誘發内疚之外,“内疚誘發”還可以引發防禦。

比如,如果你的父母想通過“誘導内疚”的方式阻止你去外地工作,并說你“太自私”,你回答:“我不自私,你自私”。或者你希望父母改變:“你為什麼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

這些實際上是防禦,但這些防禦很少真正有用。相反,它們會引發更多的情緒反應,關系的結會越來越死。

非對抗性溝通的關鍵是:不要對抗,不要滿足對方的要求。例如,你可以這樣回答:

“我知道我去其他城市會讓你擔心,讓你難過,我了解你的感受,但這不會影響我的決定。這是我自己的生活,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你想想吧。”

如果說“引發内疚”意味着用内疚來為他人的情緒負責,那麼“非對抗性溝通”就是一種實用的主體分離:你的情緒是你的話題,而我選擇如何成為我自己的話題。 。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的愛總是讓人感到愧疚

▷ 《小歡喜》雖然“内疚”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曆,但它也包含了一些罕見的人類品質:它表明你有同理心的能力,你能夠反思自己,你關心别人的痛苦,你願意做出改變。

我們需要提防的是那些利用愧疚來控制你、迫使你“不敢快樂”的聲音。

我希望你保留同情他人的能力,同時也能清醒地認識到操縱行為。希望你能更加自信地說:

這不是我的錯。這不是我的錯。

參考

張小賢.兒童内疚情緒與初級情緒的發展差異[D].華東師範大學,2012。

米切利,M.(1992)。如何讓某人感到内疚:内疚誘導政策及其目标。社會行為理論雜志,22(1), 81-104

Nelissen R M A, Zeelenberg M. 當内疚引發自我懲罰時:多比效應存在的證據。[J].情感,2009,9(1):118-122。

《情緒急救》,[美國] Dr. Guy Winch,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8月

《情感勒索》,【美國】Susan Forward,Donald Fraser,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期

這個世界如此悲傷,我們想做點什麼來治愈它。點選名片,讓我們引導您↓

· 本周熱點話題概覽 ·

隐藏攻擊↓↓↓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圖檔,侵權,謠言或其它問題請聯系删除。最後,大家對于這個事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