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艺评论丨陈子善:不该漏了施先生

文艺评论丨陈子善:不该漏了施先生

众所周知,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科学大师",也是翻译家的一大成就。研究现代翻译史,不容错过史先生。

虽然史先生的文学翻译开始时间晚于他的好朋友戴望树,但他翻译了爱尔兰诗人沙之和奥地利作家钱·尼希勒的《女武达·加兰夫人》(石石:"最后的老朋友——冯雪峰")的诗歌。第二年,他开始对英美意象诗歌和法国象征性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试图翻译它,但他认为法语不好,法语诗歌害怕直接从原文翻译过来。史先生最早的译本是1929年1月上海尚志书社第一版《格尔达·加兰夫人》,但书名被出版社改为《庸俗》(石先生的)《多愁善感的寡妇》。尽管如此,石磊先生是将玄尼日勒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先驱,但他是确定的。四个月后,他翻译的意大利作家薄家初的《十天谈》由上海光华图书局推出。石先生将博嘎初翻译成由加库,并签下了刘安。这应该是《十日谈》这本世界名著早期中文译本的评选。因此,史先生的文学翻译生涯由两位伟大的作家BoGachu和Hxian nichler正式开启。

人们早就熟悉史先生的一个生动比喻,就是他把人生打通为四扇窗,分别是东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南窗新文学创作、西窗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以及北窗金石邮政研究,每扇窗都是敞开的声音和多彩的, 美妙。那么,四扇窗的争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近日从朋友那里得知,石先生于1945年1月3日在闽南,《郑琦日报文学特刊》《新年特刊》刊登了《一岁文学观》一文,开头说:

我的图书馆有三扇窗,我经常打开一扇窗户,看这个国家的古代文学,一扇窗打开西方文学,最后打开新文学。轮流欣赏窗外的风,在那里你度过了四年的抗日战争。

文艺评论丨陈子善:不该漏了施先生

当时,史先生在福建省长定市的厦门大学任教。"三窗"的提法清楚地表明,他形成了"四扇窗"的雏形。而且,在史先生看来,"西方文学"的窗口非常重要,或者说翻译或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他一直着迷于"西方文学"窗外的风景,像周氏兄弟一样不遗余力地翻译外国文学。1949年以前,他的文学作品集已经出版了13种,而他的翻译集已经出版了16种,从数量上看超过了创作的数量。20世纪50年代以后,史先生的文学创作几乎完全停止了,但他的文学翻译窗口从未关闭,他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进行精心翻译,以及丹麦作家尼科尔索的《征服者美女》三部曲等主要作品。直到晚年,他为新万象翻译了《聪明的修女》等有趣的作品。这些都是不能不被提及的事情。

还应该指出的是,史先生在许多国家翻译的外国文学,时间跨度和体裁的广度,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翻译极为罕见。仅就小说而言,他就翻译了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挪威、丹麦、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保加利亚、以色列和美国的作家的作品,特别强调来自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时间跨度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体裁,除了短篇小说,还有诗歌、散文(包括散文诗)、剧本、儿童文学和文学批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这也说明,史先生的文学视野非常广阔,独一无二。虽然并非没有大米的紧迫感,但他认为值得向国内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介绍,他很乐意翻译。他在1980年代出版的《域外诗歌》是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在新时代的文学进程中很受欢迎。

史先生非常重视翻译,并努力实践,这当然与他的翻译理念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系》,石先生极力公开讨论,坚持"大部"必须有翻译卷,并亲自担任翻译卷的主编。他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有两次翻译高潮,1890年至1919年是继佛经翻译之后中国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无论是唐代佛经的翻译,还是近代外国文学和文化经典的翻译,都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石先生自己从这样一个高度去理解文学翻译,从事文学翻译,他真的很热爱翻译,他的翻译是高度自觉的,是他积极的选择。至于他的文学翻译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今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成立70周年,12卷本的《石师译小说全集》将出版,既是对学校的致敬,也是史先生在翻译小说方面成就的首次全面展示,包括鲜为人知的短篇小说集《蜕变》在香港翻译出版, 和一些新发现的论文。之后,诗歌卷、散文评论卷、剧本卷等也将陆续推出。到那时,我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丽娃河上的翻译者》中石石这个名字特别耀眼。

作者:陈子山

编辑:郭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