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藝評論丨陳子善:不該漏了施先生

文藝評論丨陳子善:不該漏了施先生

衆所周知,石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家,"社會科學大師",也是翻譯家的一大成就。研究現代翻譯史,不容錯過史先生。

雖然史先生的文學翻譯開始時間晚于他的好朋友戴望樹,但他翻譯了愛爾蘭詩人沙之和奧地利作家錢·尼希勒的《女武達·加蘭夫人》(石石:"最後的老朋友——馮雪峰")的詩歌。第二年,他開始對英美意象詩歌和法國象征性詩歌産生濃厚的興趣,試圖翻譯它,但他認為法語不好,法語詩歌害怕直接從原文翻譯過來。史先生最早的譯本是1929年1月上海尚志書社第一版《格爾達·加蘭夫人》,但書名被出版社改為《庸俗》(石先生的)《多愁善感的寡婦》。盡管如此,石磊先生是将玄尼日勒介紹給中國人民的先驅,但他是确定的。四個月後,他翻譯的意大利作家薄家初的《十天談》由上海光華圖書局推出。石先生将博嘎初翻譯成由加庫,并簽下了劉安。這應該是《十日談》這本世界名著早期中文譯本的評選。是以,史先生的文學翻譯生涯由兩位偉大的作家BoGachu和Hxian nichler正式開啟。

人們早就熟悉史先生的一個生動比喻,就是他把人生打通為四扇窗,分别是東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南窗新文學創作、西窗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以及北窗金石郵政研究,每扇窗都是敞開的聲音和多彩的, 美妙。那麼,四扇窗的争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近日從朋友那裡得知,石先生于1945年1月3日在閩南,《鄭琦日封包學特刊》《新年特刊》刊登了《一歲文學觀》一文,開頭說:

我的圖書館有三扇窗,我經常打開一扇窗戶,看這個國家的古代文學,一扇窗打開西方文學,最後打開新文學。輪流欣賞窗外的風,在那裡你度過了四年的抗日戰争。

文藝評論丨陳子善:不該漏了施先生

當時,史先生在福建省長定市的廈門大學任教。"三窗"的提法清楚地表明,他形成了"四扇窗"的雛形。而且,在史先生看來,"西方文學"的視窗非常重要,或者說翻譯或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他一直着迷于"西方文學"窗外的風景,像周氏兄弟一樣不遺餘力地翻譯外國文學。1949年以前,他的文學作品集已經出版了13種,而他的翻譯集已經出版了16種,從數量上看超過了創作的數量。20世紀50年代以後,史先生的文學創作幾乎完全停止了,但他的文學翻譯視窗從未關閉,他不斷克服各種困難進行精心翻譯,以及丹麥作家尼科爾索的《征服者美女》三部曲等主要作品。直到晚年,他為新萬象翻譯了《聰明的修女》等有趣的作品。這些都是不能不被提及的事情。

還應該指出的是,史先生在許多國家翻譯的外國文學,時間跨度和體裁的廣度,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在20世紀,中國的文學翻譯極為罕見。僅就小說而言,他就翻譯了奧地利、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俄羅斯以及後來的蘇聯、挪威、丹麥、波蘭、匈牙利、捷克共和國、保加利亞、以色列和美國的作家的作品,特别強調來自弱小民族國家的作家的作品。時間跨度從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開始,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體裁,除了短篇小說,還有詩歌、散文(包括散文詩)、劇本、兒童文學和文學批評,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這也說明,史先生的文學視野非常廣闊,獨一無二。雖然并非沒有大米的緊迫感,但他認為值得向國内文學工作者和愛好者介紹,他很樂意翻譯。他在1980年代出版的《域外詩歌》是一個令人信服的例子,在新時代的文學程序中很受歡迎。

史先生非常重視翻譯,并努力實踐,這當然與他的翻譯理念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系》,石先生極力公開讨論,堅持"大部"必須有翻譯卷,并親自擔任翻譯卷的主編。他認為,中國文化史上有兩次翻譯高潮,1890年至1919年是繼佛經翻譯之後中國的第二次翻譯高潮。無論是唐代佛經的翻譯,還是近代外國文學和文化經典的翻譯,都對中國人的思想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石先生自己從這樣一個高度去了解文學翻譯,從事文學翻譯,他真的很熱愛翻譯,他的翻譯是高度自覺的,是他積極的選擇。至于他的文學翻譯與他的文學創作之間的互相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今年是華東師範大學成立70周年,12卷本的《石師譯小說全集》将出版,既是對學校的緻敬,也是史先生在翻譯小說方面成就的首次全面展示,包括鮮為人知的短篇小說集《蛻變》在香港翻譯出版, 和一些新發現的論文。之後,詩歌卷、散文評論卷、劇本卷等也将陸續推出。到那時,我們會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麗娃河上的翻譯者》中石石這個名字特别耀眼。

作者:陳子山

編輯:郭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