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五常:放弃诺贝尔奖,只做中国经济改革观察者,值吗?01020304

作者:吴晓波频道

人生会有很多选择,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偶然的,但所有选择的价值最终都可以在时间上来衡量。

口语/吴晓波(吴晓波频道)

这些年,在与年轻学生交流时,他们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人生将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每当这样的时刻,我常常想起张武昌的故事。

<h1>02</h1>

张武昌(张国荣饰)出生于1935年,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生来就留着毛茸茸的发型,就像他狂野、不守规矩的个性一样。

1959年,张赴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八年后,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从土地租赁的角度研究台湾的土地改革,一经发表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是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博士论文之一,他也成为契约经济学的创始人。

张五常:放弃诺贝尔奖,只做中国经济改革观察者,值吗?01020304

1967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张博士前往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那段时间里,张是其中最年轻,也是唯一的中国面孔,与斯蒂格勒,弗里德曼,诺斯和科斯等大师混在一起。对许多人来说,斯蒂芬·张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1979年,科斯告诉张:"斯蒂芬,你的国家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不应该在这里。你应该回去看看它发生。"

科斯的言论彻底改变了张武昌的学术和人生轨迹。

<h1>01</h1>

1979年秋天,张武昌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

他到广州的一个建筑工地考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三个工人在填洞,一个指着洞,一个用水泥板,一个用洞。在合同失败的情况下,张先生目睹了国有经济的低效率。

在当时还是农村的东莞县,他看到了一个新的景象:在一个大房子里,县政府十几个部门官员排成一排,前来投资的港商一口气排起了所有公章的封印。张武昌也看到了新效率的可能性。

所以他在广州、上海这些大城市,没有改革的迹象,但在一些小县,看到了改革的可能。

张五常:放弃诺贝尔奖,只做中国经济改革观察者,值吗?01020304

1981年初,张武昌发表了一篇长文《中国会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吗?当时,汉语词典还没有发明"市场经济"这个词,所以如果去掉"资本主义"的思想含义,张武昌是第一个明确预测中国将走上产权私有化、市场化道路的经济学家。

显然,在1981年,几乎所有读过西方经济学的学者都不会知道,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突破不是出现在城市,而是出现在农村,乡镇企业将成为工业革命的第一批冲锋队,这是中国改革的惊喜和特点。

<h1>02</h1>

1982年,张离开美国,回到香港大学担任教授,始终作为中国经济改革方向的观察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周写两篇关于政策和政治的专栏文章。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往往有自由和独特的意见。

与许多只从各种公告或新闻中寻求论据的学者不同,张武昌更喜欢深入企业。每一次,他问的两个最有趣的数据是工厂租金和生产线工人的工资,在他看来,这是最难伪造的,也是行业兴衰最敏感的指标。

2008年,北京两会通过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根据新法律,所有企业主必须签署劳动合同,并在被解雇的情况下给予他们一些补偿。

与许多将这项修正案视为"良心法案"的学者不同,徐先生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政府立法,左右合同,有意或无意地增加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敌意,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这可能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令人惊讶的损害。"

张五常:放弃诺贝尔奖,只做中国经济改革观察者,值吗?01020304

尽管张勇的观点经常引起高度争议,但没有人能否认他深厚的学术根基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爱。

<h1>03</h1>

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张武昌写了一本名为《中国经济体制》的书。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写了这段话。

我们这一代西方教师都知道,中国在国际学术中并不重要,没有半个座位可言。今天,韦斯特看了看,居然发现师傅那里不是很好。不了解中国,对经济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没有真正了解经济。

在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科斯劝说他回国已经快30年了。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如果张武昌那一年没有选择回国,他大概会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又做出了另一个选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观察者。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武昌没有把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中国的经济政策上,写了无数篇专栏评论。对于一些纯粹的经济学家来说,他是在浪费自己的才能。

我曾经问张武昌:"你后悔吗?"

他回答说,年轻人应该在他们的鼎盛时期找到最伟大的主题,这不是浪费人才。

张五常:放弃诺贝尔奖,只做中国经济改革观察者,值吗?01020304

在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中国经济改革的长期观察者之间,张先生做出了他的选择。你不认为这是值得的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