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测绘通报 | 杨波: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

作者:测绘学报
测绘通报 | 杨波: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

本文内容来源于《测绘通报》2023年第7期,审图号:GS京(2023)1340号

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

杨波1, 杨晓锋2, 谢瑞莲3, 李萌1, 任怡童1, 程江龙1

1. 咸阳师范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2. 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 陕西 西安 710054;3. 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9YJCZH212);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JZ100);学科交叉背景下的汉唐文化融入GIS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2021Z007)

关键词:浅沟侵蚀, 黄土丘陵区, 地理信息系统, 唐帝陵遗址保护

测绘通报 | 杨波: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
测绘通报 | 杨波: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

引文格式:杨波, 杨晓锋, 谢瑞莲, 等. 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J]. 测绘通报, 2023(7): 69-73.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3.0203.摘要

摘要 :关中唐十八帝陵是古代中国留给后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千年以来帝陵遗址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破坏了帝陵景观。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文以某唐帝陵为对象,使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产品,估算53年来司马道冲沟的发育速率,建立了帝陵遗址区的水土流失体积-面积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遗址区受益于还林换草工程,坡耕地减少,草地林地增加。司马道下游林区NDVI指数达0.8,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等级转为轻度。②渭北旱塬地区,发育为卵状冲沟与其垂直面的切沟,周长与面积有良好的拟合关系。③唐帝陵遗址区的沟道发育模型,面积和体积之间有良好的幂函关系,即y=0.040 5 x1.493 6,决定系数R2=0.82,53年来的切沟年发育为0.36 m/a。可将上述模型作为渭北旱塬地区沟道发育模型。④遗址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沉积体积比率为38.5∶1,产生的侵蚀和土壤沉积面积比率为11.5∶1。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杨波(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评估与数字人文研究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通信作者:杨晓峰。E-mail:[email protected]

初审:杨瑞芳复审:宋启凡

终审:金 君

资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