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希望通过印钞、推进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增长,减轻失业压力。
然而,这些政策是否能够如愿拯救失业,令人产生了一些担忧。
拯救失业行动
国际劳工组织《劳动世界监测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失业人数预计将1.91亿,相当于5.3%的全球失业率
其中,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失业率,更是飙升到10%以上,创下了历史新高。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许多国家都选择了通过印发货币来增加政府支出,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领域。
美国在2021年通过了1.9万亿美元的新冠救助计划和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
2020年和2021年,中国专项债发行额度均为3.65万亿元,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欧盟也在2021年启动了7500亿欧元的复苏基金。
这些措施看似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和拉动经济增长,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
一方面,这些措施往往只能带来短期的效果,而不能改善长期的结构性失业。
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了许多行业和领域的转型和调整,许多工作岗位已经不复存在或者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识。
而基建和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往往不能提供这些新的需求,反而可能加剧了就业结构的失衡。
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债务风险等,进而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灵丹妙药?
印钞、搞大基建和房地产,这些措施之所以被广泛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从理论上讲,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提高产出和就业水平。
历史上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总统罗斯福推行了新政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和社会福利来恢复美国经济。
然而,这些措施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些措施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政策的设计和执行、市场的反应和预期、国际的环境和协调等。
如果这些因素不利,那么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第一、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对于创造就业岗位的效果有限。
虽然这两个领域可以直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它们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逐渐降低。
同时,由于这两个领域的投资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它们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由于这两个领域对于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求较低,它们也无法有效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竞争力。
第二,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加剧金融风险和资源错配。为了支持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中国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7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3%、11.3%和9.0%3。
这些数据表明,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均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导致了货币超发和信用过度扩张。
这些过剩的货币和信用,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不是更具创新性和生产性的领域。
这样就会造成金融资源的错配,降低金融效率,积累金融风险,加剧金融泡沫。
第三,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它们也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挤占其他领域的发展空间。
这样就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延缓产业转型升级,阻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由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它们也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损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拯救失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革
为了真正拯救失业,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革,从而提高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增加就业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就业水平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优化,培育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就业弹性的产业。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基础,也是缓解就业结构失衡的途径。
我们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和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
完善社会保障和劳动市场制度。社会保障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稳定就业预期的重要机制。
我们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我们也应该完善劳动市场制度和规则,提高劳动市场灵活性和效率,建立更加开放、有序、公正的劳动市场。
总之,在新冠疫情后的世界里,拯救失业刻不容缓,但印钞搞大基建和房地产,并不是灵丹妙药。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革,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