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作者:瑶卿文史

出师表中说,君主应该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是因为这是王朝兴盛的根本啊!但是纵观整个五千年的历史,似乎并没有多少皇帝能够做到这一点。

因为贤臣忠的是国家,爱的是百姓,心里便自然是没有多少余地留给皇帝了。而这也就导致了贤臣大多数的时候,并不会讨君主喜欢。

但作为皇帝,又不得不依仗贤臣治理国家。所以,在憋着的不爽的情绪之下,皇帝总要杀杀臣子的威风!乾隆皇帝便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向刘墉问到:国家每天是出生多少人?又是死去多少人?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君臣之间往往并不和谐

人们都知道管仲和齐桓公是一对传为千古美谈的君臣的典范。但是,管仲在齐国做到“内修政理”和“外强诸侯”是需要绝对权力作为支撑的。

而管仲在国内的权力大了,就意味着国君小白(即齐桓公)手里的权力就小了许多。所以,摆在齐桓公面前的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甘于做一个吉祥物,要么支棱起来自己当家!

一开始,年轻气盛的小白自然是不愿意做废物的。因此,在继位不久,齐桓公就想用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他派了鲍叔牙统领军队向鲁国进军,但齐国却在长勺之战中大败。痛定思痛中,小白终于是认清了自己在治理国家上并没有多少才能,于是在不得已之下选了另一条路,把政务尽皆托付于管仲。

管仲在接管了本该属于国君的权力之后,也的确是把齐国变得更加强大了。但是,当一个人权力空前膨胀的时候,往往也会丧失一定的理性。

孔子就曾批判过管仲在自己家里也弄了一个国君规格的“塞门”,由此可见,臣子掌握太大的权力并不一定是好事。至于后世的王莽、曹操,更是直接走向了极端。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君与臣之间因为存在着权力竞争的关系,在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会互相争权夺利,这就是一直贯穿中国历史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而这一斗争的激烈程度在清朝的时候更是愈演愈烈。

因为当时女真的人口基数相较于汉族人口简直是不值一提。所以,为了保证满人的主导地位,满汉的臣子也是相对分开的。

就比如说,和珅对答乾隆的时候,自称的是“奴才”,而刘墉等一班汉族士大夫则是自称为“臣”。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表面上似乎是和珅吃了亏,刘墉的自称更体面一些。但实际上,那一声“奴才”才是乾隆的的信任与和大人的权力根基。因为这不仅包含了敬与不敬之分,亦是亲疏远近之别。

说的明白一些就是“奴才”是自家里的人,“臣”是外人。和大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为乾隆卖命。而刘墉和乾隆则是合作关系,刘墉考虑的顺序总是先国家和百姓,最后才是乾隆皇帝。

一个只忠于自己的奴才和一个自命不凡的大臣,对皇帝来说,便根本不需要犹豫了。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刘墉不讨喜的原因

讲到这里,可能就有人要问了,即便和珅是乾隆皇帝家里的奴才,难道就没有一丁点儿夺权的可能吗?

答案是还真没有。因为和大人所有权力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乾隆皇帝的信任上的。

和珅是满人,所以他不会有汉族士大夫那种社稷、黎民为重的责任感。作为奴才,他只需要用尽浑身解数去讨好主人即可。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而乾隆自然会因为和珅只忠于自己而对他更加信任。所以,百官之首从来都是和大人而不是刘墉。户部、吏部这样的重要部门也是和珅去管,就连京城的部分兵权都是掌握在和大人手里的。

可即便和珅拥有这么多的权力,他的地位却始终都是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皇帝自然是不会担心到他的头上。

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一条白绫就料理了和大人,并且没有引发出任何的“波澜”。这是因为无论是汉人还是满人的观念里,主子杀奴才本就是一句话的事。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但是,当皇帝遇到刘墉这样的汉族士大夫,就大概率没辙了。

有一次,乾隆被刘墉惹得龙颜大怒,便叫他去跳河死了算了。可刘墉却是装模作样地到河边转了一圈就回来了。

乾隆阴阳怪气的说,怎么不听他这个君主金口玉牙的话了?

而刘墉则是表现的一脸委屈的模样,说自己遵旨跳河,到了水里遇到了屈原,屈原说了一句话,他就只能是回来了。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乾隆被刘墉说得顿生好奇,便问屈原说了什么话?

刘墉答道,屈大夫说“吾遇昏君当死,汝遇明主当活!”。

既然屈原都这么说了,刘墉便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活下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乾隆的名声啊!

乾隆听了刘墉的解释后,便也是憋屈的不行。这是又让他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杀了他坏了名声可不划算,只能是赦免了刘墉的罪行。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其实,汉族士大夫们在形成利益团体之后便一直是使用“道德绑架”和“舆论攻击”来限制皇权的。而皇帝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到最后便只有做出让步了。

但是,皇帝在不得不做出让步后,情绪肯定是十分的不爽。所以,他会和自己的奴才们一起设个“局”来找回场子。就算不能杀了刘墉也要挫一挫他的锐气!

于是,乾隆皇帝在一次和刘墉对话时,向刘墉抛出了一个两个难题:国家每天出生多少人?还有每天死去多少人?

野史: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回答有点绝

刘墉一听到皇上这么问了两个难题,就这道一定是和珅在背后撺掇,给自己来“找变扭”的。大清这么大,他又怎么知道每天出生几人和死去几人呢?

但是刘墉作为大学士又怎么会被这种故意的刁难所难倒呢?

刘大学士眼珠子一转就想到了答案,回答道:“生二人,死十二人!”

乾隆震惊,大清要是这样,不就早人丁衰亡了吗?

刘墉对此解释道,生二人是因为每天出生的婴儿,不是男孩就是女孩。而死十二人则是因为一天之内有十二个时辰,不是在子时死的,就是其他时辰死的。

乾隆听到这样的回答,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就只能是按下不表。而刘墉正是因为这样的聪明才不讨皇帝喜欢的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