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作者:瑤卿文史

出師表中說,君主應該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是因為這是王朝興盛的根本啊!但是縱觀整個五千年的曆史,似乎并沒有多少皇帝能夠做到這一點。

因為賢臣忠的是國家,愛的是百姓,心裡便自然是沒有多少餘地留給皇帝了。而這也就導緻了賢臣大多數的時候,并不會讨君主喜歡。

但作為皇帝,又不得不依仗賢臣治理國家。是以,在憋着的不爽的情緒之下,皇帝總要殺殺臣子的威風!乾隆皇帝便是出于這樣的心理向劉墉問到:國家每天是出生多少人?又是死去多少人?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君臣之間往往并不和諧

人們都知道管仲和齊桓公是一對傳為千古美談的君臣的典範。但是,管仲在齊國做到“内修政理”和“外強諸侯”是需要絕對權力作為支撐的。

而管仲在國内的權力大了,就意味着國君小白(即齊桓公)手裡的權力就小了許多。是以,擺在齊桓公面前的便隻有兩個選擇:要麼甘于做一個吉祥物,要麼支棱起來自己當家!

一開始,年輕氣盛的小白自然是不願意做廢物的。是以,在繼位不久,齊桓公就想用一次對外戰争的勝利來證明自己。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他派了鮑叔牙統領軍隊向魯國進軍,但齊國卻在長勺之戰中大敗。痛定思痛中,小白終于是認清了自己在治理國家上并沒有多少才能,于是在不得已之下選了另一條路,把政務盡皆托付于管仲。

管仲在接管了本該屬于國君的權力之後,也的确是把齊國變得更加強大了。但是,當一個人權力空前膨脹的時候,往往也會喪失一定的理性。

孔子就曾批判過管仲在自己家裡也弄了一個國君規格的“塞門”,由此可見,臣子掌握太大的權力并不一定是好事。至于後世的王莽、曹操,更是直接走向了極端。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君與臣之間因為存在着權力競争的關系,在相輔相成的同時也會互相争權奪利,這就是一直貫穿中國曆史的君權與相權之争。

而這一鬥争的激烈程度在清朝的時候更是愈演愈烈。

因為當時女真的人口基數相較于漢族人口簡直是不值一提。是以,為了保證滿人的主導地位,滿漢的臣子也是相對分開的。

就比如說,和珅對答乾隆的時候,自稱的是“奴才”,而劉墉等一班漢族士大夫則是自稱為“臣”。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表面上似乎是和珅吃了虧,劉墉的自稱更體面一些。但實際上,那一聲“奴才”才是乾隆的的信任與和大人的權力根基。因為這不僅包含了敬與不敬之分,亦是親疏遠近之别。

說的明白一些就是“奴才”是自家裡的人,“臣”是外人。和大人所有的行為都是在為乾隆賣命。而劉墉和乾隆則是合作關系,劉墉考慮的順序總是先國家和百姓,最後才是乾隆皇帝。

一個隻忠于自己的奴才和一個自命不凡的大臣,對皇帝來說,便根本不需要猶豫了。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劉墉不讨喜的原因

講到這裡,可能就有人要問了,即便和珅是乾隆皇帝家裡的奴才,難道就沒有一丁點兒奪權的可能嗎?

答案是還真沒有。因為和大人所有權力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乾隆皇帝的信任上的。

和珅是滿人,是以他不會有漢族士大夫那種社稷、黎民為重的責任感。作為奴才,他隻需要用盡渾身解數去讨好主人即可。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而乾隆自然會因為和珅隻忠于自己而對他更加信任。是以,百官之首從來都是和大人而不是劉墉。戶部、吏部這樣的重要部門也是和珅去管,就連京城的部分兵權都是掌握在和大人手裡的。

可即便和珅擁有這麼多的權力,他的地位卻始終都是沒有發生改變。是以,皇帝自然是不會擔心到他的頭上。

乾隆駕崩後,嘉慶皇帝一條白绫就料理了和大人,并且沒有引發出任何的“波瀾”。這是因為無論是漢人還是滿人的觀念裡,主子殺奴才本就是一句話的事。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但是,當皇帝遇到劉墉這樣的漢族士大夫,就大機率沒轍了。

有一次,乾隆被劉墉惹得龍顔大怒,便叫他去跳河死了算了。可劉墉卻是裝模作樣地到河邊轉了一圈就回來了。

乾隆陰陽怪氣的說,怎麼不聽他這個君主金口玉牙的話了?

而劉墉則是表現的一臉委屈的模樣,說自己遵旨跳河,到了水裡遇到了屈原,屈原說了一句話,他就隻能是回來了。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乾隆被劉墉說得頓生好奇,便問屈原說了什麼話?

劉墉答道,屈大夫說“吾遇昏君當死,汝遇明主當活!”。

既然屈原都這麼說了,劉墉便隻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活下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乾隆的名聲啊!

乾隆聽了劉墉的解釋後,便也是憋屈的不行。這是又讓他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殺了他壞了名聲可不劃算,隻能是赦免了劉墉的罪行。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其實,漢族士大夫們在形成利益團體之後便一直是使用“道德綁架”和“輿論攻擊”來限制皇權的。而皇帝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又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到最後便隻有做出讓步了。

但是,皇帝在不得不做出讓步後,情緒肯定是十分的不爽。是以,他會和自己的奴才們一起設個“局”來找回場子。就算不能殺了劉墉也要挫一挫他的銳氣!

于是,乾隆皇帝在一次和劉墉對話時,向劉墉抛出了一個兩個難題:國家每天出生多少人?還有每天死去多少人?

野史: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回答有點絕

劉墉一聽到皇上這麼問了兩個難題,就這道一定是和珅在背後撺掇,給自己來“找變扭”的。大清這麼大,他又怎麼知道每天出生幾人和死去幾人呢?

但是劉墉作為大學士又怎麼會被這種故意的刁難所難倒呢?

劉大學士眼珠子一轉就想到了答案,回答道:“生二人,死十二人!”

乾隆震驚,大清要是這樣,不就早人丁衰亡了嗎?

劉墉對此解釋道,生二人是因為每天出生的嬰兒,不是男孩就是女孩。而死十二人則是因為一天之内有十二個時辰,不是在子時死的,就是其他時辰死的。

乾隆聽到這樣的回答,也挑不出什麼毛病,就隻能是按下不表。而劉墉正是因為這樣的聰明才不讨皇帝喜歡的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