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
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当气温超过35℃时,人们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精神疾病患者更是异常敏感。
据统计,10%的抑郁症患者会在夏季复发抑郁症。
在对济南市四次热浪期间的研究中也发现,心理疾病的日就诊人次显著上升。
这主要是因为:
高温高湿情况下,大脑会出现显著的神经炎症反应,对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
而这些变化则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导致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暴露在高温下。
当个体的神经细胞出现促炎反应时,会进而扰乱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导致神经递质分泌异常。
比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愉悦感,还会增加攻击性,出现一些失控行为。
当然,精神疾病患者在高温下更加脆弱,更多是因为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异常。
部分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后,会出现体温调节障碍,以至于对高温的感知更为敏感或迟钝。
加上一些精神药物本身会引起出汗增多和胃肠功能紊乱,体液流失引致电解质代谢障碍,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的异常。
面对高温
精神疾病患者更要注重日常护理
如果说,高温会给普通群体带来中暑、情绪波动等风险,那么精神疾病患者所承受的风险远不止于此。
药物副作用加重、脱水、日光性皮炎、病情波动或复发等都是风险之一。
所以高温天气时,患者要注重日常护理,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具体可以这样做:
1.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
高温下大量出汗势必带走大量氯化钠和水溶性维生素,并最终导致热痉挛的发生。
所以,盛夏期间尤其要管理好患者的饮水问题。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部分患者“渴而不自知”,或是因症状支配而不肯喝水。
当然,除了补充水分,患者还需要补充盐分和能量。
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散、维生素C片进行补充,提高抗暑的能力。
2.减少外出,防暑降温
高温天气下,尽量避免精神疾病患者单独外出,不要在户外无遮蔽的地方待太久,减少太阳直射。
另外,在室内也要注意保持通风,空调、风扇等降温设施要适当用起来,防止中暑。
若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中暑现象,可以服用消暑药物,或是去往医院就诊。
3.规律作息,注重心理调节
一个规律的生活作息,无论是对缓解还是预防精神疾病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闷热的天气会放大患者对外界喧嚣的敏感度,引起失眠或情绪烦躁。
如果晚上睡不好,中午可以小憩半小时左右,缓解身体疲惫。
当不可控制地出现愤怒、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尝试学会向外归因,避免一昧自责,加重心理负担。
写在最后:
研究表明,高温是导致精神疾病加重的原因之一。
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多关注病情的变化。
一旦发现病情有复发或加重的征兆,一定要及时就诊。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