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精神疾病患者
更容易受到高溫的影響
當氣溫超過35℃時,人們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精神疾病患者更是異常敏感。
據統計,10%的抑郁症患者會在夏季複發抑郁症。
在對濟南市四次熱浪期間的研究中也發現,心理疾病的日就診人次顯著上升。
這主要是因為:
高溫高濕情況下,大腦會出現顯著的神經發炎反應,對個體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産生負面影響。
而這些變化則會降低個體對環境的認知和适應能力,導緻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暴露在高溫下。
當個體的神經細胞出現促炎反應時,會進而擾亂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導緻神經遞質分泌異常。
比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分泌減少,不僅會降低患者的愉悅感,還會增加攻擊性,出現一些失控行為。
當然,精神疾病患者在高溫下更加脆弱,更多是因為體溫調節功能出現異常。
部分患者服用抗精神藥物後,會出現體溫調節障礙,以至于對高溫的感覺更為敏感或遲鈍。
加上一些精神藥物本身會引起出汗增多和胃腸功能紊亂,體液流失引緻電解質代謝障礙,更容易出現情緒和行為的異常。
面對高溫
精神疾病患者更要注重日常護理
如果說,高溫會給普通群體帶來中暑、情緒波動等風險,那麼精神疾病患者所承受的風險遠不止于此。
藥物副作用加重、脫水、日光性皮炎、病情波動或複發等都是風險之一。
是以高溫天氣時,患者要注重日常護理,避免病情加重或複發。
具體可以這樣做:
1.多喝水,及時補充水分
高溫下大量出汗勢必帶走大量氯化鈉和水溶性維生素,并最終導緻熱痙攣的發生。
是以,盛夏期間尤其要管理好患者的飲水問題。
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部分患者“渴而不自知”,或是因症狀支配而不肯喝水。
當然,除了補充水分,患者還需要補充鹽分和能量。
可以選擇口服補液鹽散、維生素C片進行補充,提高抗暑的能力。
2.減少外出,防暑降溫
高溫天氣下,盡量避免精神疾病患者單獨外出,不要在戶外無遮蔽的地方待太久,減少太陽直射。
另外,在室内也要注意保持通風,空調、風扇等降溫設施要适當用起來,防止中暑。
若患者出現頭暈、頭痛等中暑現象,可以服用消暑藥物,或是去往醫院就診。
3.規律作息,注重心理調節
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無論是對緩解還是預防精神疾病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悶熱的天氣會放大患者對外界喧嚣的敏感度,引起失眠或情緒煩躁。
如果晚上睡不好,中午可以小憩半小時左右,緩解身體疲憊。
當不可控制地出現憤怒、煩躁、抑郁等負面情緒時,嘗試學會向外歸因,避免一昧自責,加重心理負擔。
寫在最後:
研究表明,高溫是導緻精神疾病加重的原因之一。
是以,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溫,多關注病情的變化。
一旦發現病情有複發或加重的征兆,一定要及時就診。
版權聲明:部分内容、圖檔、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标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稽核及删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