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写在前面:

不知道大家有去看《封神》吗?

影片中最吸引我的点,在于对多对父子关系的展示。

通过细节处理,通过不同人物语言的对比,我看到了教育该有的模样,看到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可能,也看到了自主能力与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

我看到伯邑考姬发二人接受的教育,姬昌把他们当做独立的生命体来对待;我也看到殷寿对殷郊的嫉妒和提防。

同样,质子们的不同选择,也让我看到了姬发的思辨能力——这也是他最终破局的关键。

本文仅分析剧中人物性格,以及探讨亲子教养,不涉及任何对演职人员的讨论。

全文共5872字,阅读时间15分钟

教育重要,以身作则更重要

是善是恶,要看怎么教诲。

当西伯侯见到草丛中的雷震子时,哪吒杨戬都劝西伯侯小心,因为雷震子是副妖物的模样。倒是西伯侯将雷震子抱在怀中,说出了上面的话:“是善是恶,要看怎么教诲。”

随后,姜子牙托哪吒杨戬将雷震子送往昆仑山。

到了影片结尾,我们也能看到修炼归来的雷震子,救西伯侯于危难之间。雷震子面目依然吓人,行为却很暖心。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图片来自于官方媒体平台)

关于性恶论与性善论的争执已久,姑且先放到一边。性本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做,性本善也不代表孩子能一直保持下去。更有可能的是,人的本性是复杂的,后天的发展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

不管我们对人的本性是怎样理解,但先天已定,我们无力改变;而后天未定,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大多数家庭都会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很多,表明“相信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共识。

我们不能只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进步,而是应该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首先要不断学习,学习怎样的教育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狼孩的故事流传甚广,脱离人类社会让狼养大的孩子,哪怕后边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也是很困难才学会走路,至于说话,只能学会零星的词语。

这不仅说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更是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

诸如语言类的学习,错过了某个阶段就几乎没有机会。很多观念、习惯虽说后期还有修正的机会,但早期的影响依然重要。

像是一张白纸,最先涂上的颜色会成为底色,而后期其余的颜色无论怎样五彩斑斓,都无法抹去底色。

孩子生命的底色如何,全看家长如何绘制。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图片来自于官方媒体平台)

与西伯侯捡雷震子相对应的是殷寿遇到妲己,而境遇却大不一样。

妲己感知到殷寿的野心,并且和殷寿说:“你想当全天下的王。”

感激于殷寿救命之恩的妲己,先是帮殷寿附身殷启刺杀先王帝辛,让殷寿得以登基。

儿子殷郊质疑妲己是妖狐,殷寿不听。哪怕是比干让妲己吃下自己的七窍玲珑心,妖狐现形,殷寿却说:

“你们都说白狐是妖孽,她明明是祥瑞。只有她,知道我要什么。”

以此来看,并非是妲己魅惑了殷寿,而是妲己顺应殷寿而出现。

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假设,若是雷震子遇到殷寿,妲己遇到西伯侯,事情又该是怎样的反转?

影片之初,殷寿带领质子旅讨伐苏护。苏全孝在殷寿的欺骗下,选择自裁来刺激苏护,鼓舞己方士气。

马因为怕火而不敢前进,殷寿告诉部下:

“马看见什么,是由人决定的。”

随即命部下用红布遮盖马眼,马儿在烈火中继续前行。

姬发在与姬昌的冲突中为殷寿辩护,并且提到很多事是自己亲眼所见,姬昌提醒:

“你看到的,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

不知道姬发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那被布条蒙眼的马儿。

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

马儿看不到火,却还是能被火烧到。只是这些马儿和质子何其类似,在殷寿的欺骗中“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若是遇到和殷寿类似的,有着权威、地位,但心不正的人,孩子的认知不知要被怎样扭曲。哪怕后来有幸清醒,或许也很难再去相信什么,转而陷入到另外的痛苦中。

殷寿想让质子们在自己的控制下,心甘情愿被利用,哪怕付出生命;姬昌想让自己的孩子平安,活出自己的生命。

看,不同人的引导教育,结果可谓是天差地别。

孩子的天赋确实有差异,但孩子的可塑性也很高。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可以说,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孩子早期的三观。

“以身作则”,并不是一句空话。当你怪孩子爱发脾气、爱看手机、做事浮躁……的时候,看看自己,孩子就是家长自己的镜子。

后天教育是转化剂,可以引导孩子走上不同的路;后天教育也是催化剂,能坚定孩子要走的路。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图片来自于官方媒体平台)

姬昌的话让姬发有些醒来,给姬发带来了转变的契机。

姬发最终穿过殷寿语言的欺骗,在殷寿的行为中明白了他的为人,站在了殷寿的对立面。

因此,在后天教育中,比起语言,行为占据着更大的作用。

拿我这两天的事来说,上小学的小弟需要提前预习功课并背诵课文。

上午他背起来很是苦恼,还因为家长带着嘲讽的话哭了起来。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打印出来的课文在小弟手中一天,由平整到折痕裂痕俱存。这一“艺术品”在小弟手中不断进阶。我打趣道,这就是一件当代艺术品,可以命名为“厌背的痕迹”,一道道折痕流淌的是小弟不敢说出口的委屈。)

小弟的委屈在于,为什么是我在背书,而你们却在玩手机?

家长大都会提醒孩子学习,但不能指望家长在一边玩手机,而让孩子学习。

强调学习重要性的家长并没有以身作则,做到知行合一,到了孩子身上就会加剧他们对学习的厌烦。

到了晚上,我看他还是没有背下来,先是让他听我有感情地读了一遍,先是树立标准,随后让他先读上十遍。在他读的时候,我在一边写文,能听到他在有感情地去读。

因为感情的投入,整个背诵过程也就不会那么枯燥。

影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伯邑考很是温润,能够看出是受到了西伯侯的影响。西伯侯不仅能够在语言上引导,也能在行为上树立规范。

西岐多麦田,西伯侯并不是不事农物,也会下地看麦子的成长状况。想必这些以身作则的举动都在无形中培养了伯邑考的气质。

因此,我所理解的教诲在于:与孩子共同成长,用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教育孩子。

自主选择,挣脱既有桎梏或

顺应原生家庭

你是谁的孩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当姬发陷入谁才是自己父亲的困惑中时,西伯侯说了上面的话。

德尔斐神殿中,有块石碑上刻着“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很是重要,认识自己也很是困难。

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

童年的经历,父母的教育无疑会对我们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我们断然不能因为原生家庭的缘故,而认为自己只能深陷困顿之中。

殷寿对权力的渴望,对家族的反叛并不是无缘无故。作为小儿子的他并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他在外征战,而帝辛的大儿子殷启却在公中安逸享乐。哪怕是殷寿征战归来,帝辛也并没有对他太过关注,反而只关注庆功宴上殷启为他舞剑。

看到殷启舞剑的帝辛一边笑一边夸,代入一下,殷寿会想:舞剑的人为什么不是自己,被夸的为什么不是自己,四处征战打下的天下为什么不是自己的?

这也就有了殷寿在祠堂将祖宗令牌全部破坏的场景。

那么,再来看姬发。

在殷寿让四个质子弑杀自己亲生父亲的那段中,质子们面对同样的事,却有着不同的反应。

北伯侯之子崇应彪在被殷寿拍过肩膀后,直接弑杀了父亲;

南伯侯之子鄂顺没用听信殷寿的话,转而向殷寿杀去,无果被杀;

东伯侯之子姜文焕一时不知做出什么决定,父亲为了孩子活命,直接应上了他的剑,他跪在父亲的尸首旁痛哭;

西伯侯之子姬发是最后才做出决定的,他向殷寿求情,说是得等姬昌认罪后才能斩杀,姬昌于是被关到狱中活了下来。

姬发这里的反应很值得称道,由事后来看,既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父亲。

他并没有激化矛盾,没有弑父也没有去刺杀殷寿,而是用语言让这件事先缓和下来。

他冷静分析了局势,把自己当作命运的掌控者而不是顺从者。

从这一刻起,他选择成为英雄,而不是受困于殷寿的语言。

选择不同,道路不同,人生不同。

质子们的反应也告诉我们,环境确实能塑造人,但在环境之外,人的自主性也是值得肯定的。

崇应彪在影片结尾看到殷寿死亡,大声喊道:“大家都听我北伯侯的。”

他和殷寿极为相似,被家族轻视,因此自我很是渴求权力。

而姜文焕的品行在结尾处也再次得到了体现,在守城门的他选择放行姬发,并且决定与殷商对战。

有什么样的内驱力,就会去做什么样的事。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以身作则。比如说,父母有跑步的习惯,孩子也会很容易参与到跑步中。在跑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到自我驱动的快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单一。

比如说,可以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出不同的方案,并比较优劣;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流,看看面对同一件事情,别人会如何去处理;试着提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放开思考。

当然,一定的支持是必要的,让孩子有试错空间。

批判性思维作为思辨能力中的重要部分,查阅文献可知,上世纪有学者定义道: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图片来自于官方媒体平台)

上面的定义听起来有些抽象,让我们结合电影来看一看。

殷寿很是会把握质子们的心理,反复提及他们是被放弃的孩子,激发他们对亲生父亲的仇恨。这样的话语对质子很有杀伤力。

苏全孝就是这样“大义凛然”地赴死了。

但是质子们对于殷寿的话相信的程度不同。

姬发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位,他一面说着维护殷寿的话,一面也在辩证思考,并坚持做着自己愿意的事情,他会质疑,不会轻信。

也就是说,殷寿的话并不是他单一的信息来源。当姬昌和他说一些话后,他虽然抗拒,但还是听了进去,于是奉命追杀姬昌的他放姬昌离开,同时已经决定反抗殷寿。

姬发的总是在觉察、思考,会在反常的事情中寻找真相,他不会坚持固有的认知,而是会结合多样化的信息对事情进行判断,且在此基础上校准认知。

与姬发对比,殷郊的思辨能力稍有欠缺(当然,这和殷郊的身份有关,他在影片中,是殷寿的独子,他对父亲的崇拜和信任是单纯而热烈的)。

得知殷寿需要自我献祭才能平息天劫的时候,殷郊很是“聪明”地想到让殷寿传位给他,然后他代为献祭。但如此具有忠心的举动反而遭到了殷寿的怀疑。姜太后事后的劝诫也并未起到太大作用。

当他发现妲己是九尾狐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要将其斩杀,保护父皇安全。但他这样的举动显然有很大隐患,殷寿本就生性多疑,再加上妲己的话与先前的事,他更是难以自保。

直到他亲眼看到父亲说出“你们都说白狐是妖孽,她明明是祥瑞”后,方才反应过来一切不是妲己的缘故,而是殷寿的原因。

当然了,殷寿在此电影中的角色定位是至真至诚,赤诚之人。我们也可以看到,“天真”“纯净”,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家长,可以反思: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一种突出品质时,不要一味的追捧或指责,任何品质都有两面性,家长的引导才是最重要的,要记住,后天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思辨培养并不难

小事入手是关键

同样是想救父,为什么愿意献身的殷郊与伯邑考的情况不同呢?

因为他们要救的人不同。

倘若殷郊早先就能判断出父亲的为人,想必他就不会做出如此冒失的举动,甚至于因为想救父反而被父亲斩首。

殷郊在激进的行动中忘记了去收集信息,也忘记了去听听别人的话,或者是和别人商量一下。

行动重要,但行动前的思考必不可少。

具有思辨能力不仅能让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也能让我们的心智更为开放。能够促使我们多方面去认识世界,最大可能接近真相。

世界上惟一的不变是变化。

结合《易经》中“易”的三种理解,即不易、简易和变易来说,思辨能力要求我们在变化的事情,复杂的局面中,化繁为简,抓住关键,知道规律不变,但因为条件的不同,事情也不同。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呢?

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注意别让自身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孩子。

孩子在父母眼中往往是完美的,这个“完美”,其实是对父母而言,对父母看来,我的孩子不一定有无限可能,但我的孩子可以承载父母未尽的梦。

但实际上,孩子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父母们,不要把自己的遗憾强加给孩子,先放下自己,慢慢提供给孩子更多的信息。

换言之,让孩子进行多元化阅读。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一书中提出如果只剩两门学科为必修,他会选体育和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运用。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书中提到了主动阅读,即把阅读当作交流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提到了要区分阅读的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为获取信息,检视阅读为锻炼逻辑,主题阅读为整合信息,解决问题;

提到了面对不同类型的著作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小说要读得很快且全神投入,进入小说中的世界。

而阅读哲学书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或者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

可以在家里展开一些小型的辩论赛,不为输赢,只为让孩子投入到辩论中。

在主题上,选择有讨论度的,和孩子息息相关的,如“家庭作业是否有必要”等;辩论开始前,允许孩子查阅资料并做充分的准备;辩论后,记录下来整个过程,给与孩子反馈,并且以后可以复盘;甚至,还可以让孩子站相反的观点来辩论。

同时,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线上信息,带孩子去进行分析,判断其中什么信息是可信的,什么信息是充满偏见,只为输出情绪的。适当让孩子接触驳论,既想要反驳之前先叙述对方观点,表明自己有去了解,而不是单纯为反驳而反驳。孩子了解驳论后会发现具有这样调性的文章。

长此以往,孩子能渐渐分辨出具有价值的信息。

听起来或许并不容易做多,但还原一下就是:教育无处不在,不用刻意去寻找机会,因为和孩子相处的每时每刻都是机会,也不要强行说教,孩子需要的是轻松平等的聊天。

比如和我一块看《封神》的那个孩子。看完后我就顺口和他交流了一下。不必说有什么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只是很自然的围绕电影去聊一下。可能孩子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剧情倒记得很清楚,兴许到了学校他也会和同学聊一聊。

至于我,可能会说稍微深一些,也不太在意孩子明白多少,听着玩就好,乐乐呵呵也就过去了。

有氛围,就是很好的回忆。

而在这样不经意的过程中,和孩子的情感连接自然就紧密了。有了情感连接,再说起别的,就很好进行下去。不局限于电影,书本、旅游,天马行空的谈话,都能实现这些。

没有端什么架子,却自然而然实现了教育的效果。

真正影响孩子三观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时候,如同孩子小时候听的故事,就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影响。

润物细无声,教育自然成。

我看《封神》:育儿有道,善恶在教诲,自主思辨看培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