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寫在前面:

不知道大家有去看《封神》嗎?

影片中最吸引我的點,在于對多對父子關系的展示。

通過細節處理,通過不同人物語言的對比,我看到了教育該有的模樣,看到了親子關系的良性可能,也看到了自主能力與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

我看到伯邑考姬發二人接受的教育,姬昌把他們當做獨立的生命體來對待;我也看到殷壽對殷郊的嫉妒和提防。

同樣,質子們的不同選擇,也讓我看到了姬發的思辨能力——這也是他最終破局的關鍵。

本文僅分析劇中人物性格,以及探讨親子教養,不涉及任何對演職人員的讨論。

全文共5872字,閱讀時間15分鐘

教育重要,以身作則更重要

是善是惡,要看怎麼教誨。

當西伯侯見到草叢中的雷震子時,哪吒楊戬都勸西伯侯小心,因為雷震子是副妖物的模樣。倒是西伯侯将雷震子抱在懷中,說出了上面的話:“是善是惡,要看怎麼教誨。”

随後,姜子牙托哪吒楊戬将雷震子送往昆侖山。

到了影片結尾,我們也能看到修煉歸來的雷震子,救西伯侯于危難之間。雷震子面目依然吓人,行為卻很暖心。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圖檔來自于官方媒體平台)

關于性惡論與性善論的争執已久,姑且先放到一邊。性本惡不代表我們就可以什麼都不做,性本善也不代表孩子能一直保持下去。更有可能的是,人的本性是複雜的,後天的發展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

不管我們對人的本性是怎樣了解,但先天已定,我們無力改變;而後天未定,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大多數家庭都會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很多,表明“相信教育的作用”是一種共識。

我們不能隻讓孩子自己學習自己進步,而是應該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家長首先要不斷學習,學習怎樣的教育能産生良好的效果。

狼孩的故事流傳甚廣,脫離人類社會讓狼養大的孩子,哪怕後邊重新回到人類社會,也是很困難才學會走路,至于說話,隻能學會零星的詞語。

這不僅說明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更是在提醒我們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

諸如語言類的學習,錯過了某個階段就幾乎沒有機會。很多觀念、習慣雖說後期還有修正的機會,但早期的影響依然重要。

像是一張白紙,最先塗上的顔色會成為底色,而後期其餘的顔色無論怎樣五彩斑斓,都無法抹去底色。

孩子生命的底色如何,全看家長如何繪制。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圖檔來自于官方媒體平台)

與西伯侯撿雷震子相對應的是殷壽遇到妲己,而境遇卻大不一樣。

妲己感覺到殷壽的野心,并且和殷壽說:“你想當全天下的王。”

感激于殷壽救命之恩的妲己,先是幫殷壽附身殷啟刺殺先王帝辛,讓殷壽得以登基。

兒子殷郊質疑妲己是妖狐,殷壽不聽。哪怕是比幹讓妲己吃下自己的七竅玲珑心,妖狐現形,殷壽卻說:

“你們都說白狐是妖孽,她明明是祥瑞。隻有她,知道我要什麼。”

以此來看,并非是妲己魅惑了殷壽,而是妲己順應殷壽而出現。

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假設,若是雷震子遇到殷壽,妲己遇到西伯侯,事情又該是怎樣的反轉?

影片之初,殷壽帶領質子旅讨伐蘇護。蘇全孝在殷壽的欺騙下,選擇自裁來刺激蘇護,鼓舞己方士氣。

馬因為怕火而不敢前進,殷壽告訴部下:

“馬看見什麼,是由人決定的。”

随即命部下用紅布遮蓋馬眼,馬兒在烈火中繼續前行。

姬發在與姬昌的沖突中為殷壽辯護,并且提到很多事是自己親眼所見,姬昌提醒:

“你看到的,隻是他想讓你看到的。”

不知道姬發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那被布條蒙眼的馬兒。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馬兒看不到火,卻還是能被火燒到。隻是這些馬兒和質子何其類似,在殷壽的欺騙中“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想想我們自己的生活中,若是遇到和殷壽類似的,有着權威、地位,但心不正的人,孩子的認知不知要被怎樣扭曲。哪怕後來有幸清醒,或許也很難再去相信什麼,轉而陷入到另外的痛苦中。

殷壽想讓質子們在自己的控制下,心甘情願被利用,哪怕付出生命;姬昌想讓自己的孩子平安,活出自己的生命。

看,不同人的引導教育,結果可謂是天差地别。

孩子的天賦确實有差異,但孩子的可塑性也很高。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可以說,家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孩子早期的三觀。

“以身作則”,并不是一句空話。當你怪孩子愛發脾氣、愛看手機、做事浮躁……的時候,看看自己,孩子就是家長自己的鏡子。

後天教育是轉化劑,可以引導孩子走上不同的路;後天教育也是催化劑,能堅定孩子要走的路。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圖檔來自于官方媒體平台)

姬昌的話讓姬發有些醒來,給姬發帶來了轉變的契機。

姬發最終穿過殷壽語言的欺騙,在殷壽的行為中明白了他的為人,站在了殷壽的對立面。

是以,在後天教育中,比起語言,行為占據着更大的作用。

拿我這兩天的事來說,上國小的小弟需要提前預習功課并背誦課文。

上午他背起來很是苦惱,還因為家長帶着嘲諷的話哭了起來。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列印出來的課文在小弟手中一天,由平整到折痕裂痕俱存。這一“藝術品”在小弟手中不斷進階。我打趣道,這就是一件當代藝術品,可以命名為“厭背的痕迹”,一道道折痕流淌的是小弟不敢說出口的委屈。)

小弟的委屈在于,為什麼是我在背書,而你們卻在玩手機?

家長大都會提醒孩子學習,但不能指望家長在一邊玩手機,而讓孩子學習。

強調學習重要性的家長并沒有以身作則,做到知行合一,到了孩子身上就會加劇他們對學習的厭煩。

到了晚上,我看他還是沒有背下來,先是讓他聽我有感情地讀了一遍,先是樹立标準,随後讓他先讀上十遍。在他讀的時候,我在一邊寫文,能聽到他在有感情地去讀。

因為感情的投入,整個背誦過程也就不會那麼枯燥。

影片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伯邑考很是溫潤,能夠看出是受到了西伯侯的影響。西伯侯不僅能夠在語言上引導,也能在行為上樹立規範。

西岐多麥田,西伯侯并不是不事農物,也會下地看麥子的成長狀況。想必這些以身作則的舉動都在無形中培養了伯邑考的氣質。

是以,我所了解的教誨在于:與孩子共同成長,用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來教育孩子。

自主選擇,掙脫既有桎梏或

順應原生家庭

你是誰的孩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當姬發陷入誰才是自己父親的困惑中時,西伯侯說了上面的話。

德爾斐神殿中,有塊石碑上刻着“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很是重要,認識自己也很是困難。

近年來,原生家庭一詞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

童年的經曆,父母的教育無疑會對我們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然而我們斷然不能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而認為自己隻能深陷困頓之中。

殷壽對權力的渴望,對家族的反叛并不是無緣無故。作為小兒子的他并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可,他在外征戰,而帝辛的大兒子殷啟卻在公中安逸享樂。哪怕是殷壽征戰歸來,帝辛也并沒有對他太過關注,反而隻關注慶功宴上殷啟為他舞劍。

看到殷啟舞劍的帝辛一邊笑一邊誇,代入一下,殷壽會想:舞劍的人為什麼不是自己,被誇的為什麼不是自己,四處征戰打下的天下為什麼不是自己的?

這也就有了殷壽在祠堂将祖宗令牌全部破壞的場景。

那麼,再來看姬發。

在殷壽讓四個質子弑殺自己親生父親的那段中,質子們面對同樣的事,卻有着不同的反應。

北伯侯之子崇應彪在被殷壽拍過肩膀後,直接弑殺了父親;

南伯侯之子鄂順沒用聽信殷壽的話,轉而向殷壽殺去,無果被殺;

東伯侯之子姜文煥一時不知做出什麼決定,父親為了孩子活命,直接應上了他的劍,他跪在父親的屍首旁痛哭;

西伯侯之子姬發是最後才做出決定的,他向殷壽求情,說是得等姬昌認罪後才能斬殺,姬昌于是被關到獄中活了下來。

姬發這裡的反應很值得稱道,由事後來看,既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父親。

他并沒有激化沖突,沒有弑父也沒有去刺殺殷壽,而是用語言讓這件事先緩和下來。

他冷靜分析了局勢,把自己當作命運的掌控者而不是順從者。

從這一刻起,他選擇成為英雄,而不是受困于殷壽的語言。

選擇不同,道路不同,人生不同。

質子們的反應也告訴我們,環境确實能塑造人,但在環境之外,人的自主性也是值得肯定的。

崇應彪在影片結尾看到殷壽死亡,大聲喊道:“大家都聽我北伯侯的。”

他和殷壽極為相似,被家族輕視,是以自我很是渴求權力。

而姜文煥的品行在結尾處也再次得到了展現,在守城門的他選擇放行姬發,并且決定與殷商對戰。

有什麼樣的内驅力,就會去做什麼樣的事。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最關鍵的一點在于以身作則。比如說,父母有跑步的習慣,孩子也會很容易參與到跑步中。在跑步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到自我驅動的快樂,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此外,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并不單一。

比如說,可以讓孩子進行頭腦風暴,思考出不同的方案,并比較優劣;鼓勵孩子多與他人交流,看看面對同一件事情,别人會如何去處理;試着提供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放開思考。

當然,一定的支援是必要的,讓孩子有試錯空間。

批判性思維作為思辨能力中的重要部分,查閱文獻可知,上世紀有學者定義道:

“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标準或語境的說明。”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圖檔來自于官方媒體平台)

上面的定義聽起來有些抽象,讓我們結合電影來看一看。

殷壽很是會把握質子們的心理,反複提及他們是被放棄的孩子,激發他們對親生父親的仇恨。這樣的話語對質子很有殺傷力。

蘇全孝就是這樣“大義凜然”地赴死了。

但是質子們對于殷壽的話相信的程度不同。

姬發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位,他一面說着維護殷壽的話,一面也在辯證思考,并堅持做着自己願意的事情,他會質疑,不會輕信。

也就是說,殷壽的話并不是他單一的資訊來源。當姬昌和他說一些話後,他雖然抗拒,但還是聽了進去,于是奉命追殺姬昌的他放姬昌離開,同時已經決定反抗殷壽。

姬發的總是在覺察、思考,會在反常的事情中尋找真相,他不會堅持固有的認知,而是會結合多樣化的資訊對事情進行判斷,且在此基礎上校準認知。

與姬發對比,殷郊的思辨能力稍有欠缺(當然,這和殷郊的身份有關,他在影片中,是殷壽的獨子,他對父親的崇拜和信任是單純而熱烈的)。

得知殷壽需要自我獻祭才能平息天劫的時候,殷郊很是“聰明”地想到讓殷壽傳位給他,然後他代為獻祭。但如此具有忠心的舉動反而遭到了殷壽的懷疑。姜太後事後的勸誡也并未起到太大作用。

當他發現妲己是九尾狐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要将其斬殺,保護父皇安全。但他這樣的舉動顯然有很大隐患,殷壽本就生性多疑,再加上妲己的話與先前的事,他更是難以自保。

直到他親眼看到父親說出“你們都說白狐是妖孽,她明明是祥瑞”後,方才反應過來一切不是妲己的緣故,而是殷壽的原因。

當然了,殷壽在此電影中的角色定位是至真至誠,赤誠之人。我們也可以看到,“天真”“純淨”,有時候是一把雙刃劍。

作為家長,可以反思: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某一種突出品質時,不要一味的追捧或指責,任何品質都有兩面性,家長的引導才是最重要的,要記住,後天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思辨培養并不難

小事入手是關鍵

同樣是想救父,為什麼願意獻身的殷郊與伯邑考的情況不同呢?

因為他們要救的人不同。

倘若殷郊早先就能判斷出父親的為人,想必他就不會做出如此冒失的舉動,甚至于因為想救父反而被父親斬首。

殷郊在激進的行動中忘記了去收集資訊,也忘記了去聽聽别人的話,或者是和别人商量一下。

行動重要,但行動前的思考必不可少。

具有思辨能力不僅能讓我們擁有批判性思維,也能讓我們的心智更為開放。能夠促使我們多方面去認識世界,最大可能接近真相。

世界上惟一的不變是變化。

結合《易經》中“易”的三種了解,即不易、簡易和變易來說,思辨能力要求我們在變化的事情,複雜的局面中,化繁為簡,抓住關鍵,知道規律不變,但因為條件的不同,事情也不同。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呢?

很關鍵的一點在于,注意别讓自身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孩子。

孩子在父母眼中往往是完美的,這個“完美”,其實是對父母而言,對父母看來,我的孩子不一定有無限可能,但我的孩子可以承載父母未盡的夢。

但實際上,孩子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父母們,不要把自己的遺憾強加給孩子,先放下自己,慢慢提供給孩子更多的資訊。

換言之,讓孩子進行多元化閱讀。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玮在《教育隻有一個主題》一書中提出如果隻剩兩門學科為必修,他會選體育和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可以引導孩子學習運用。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書中提到了主動閱讀,即把閱讀當作交流而不是被動接受資訊;

提到了要區分閱讀的層次,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和主題閱讀。基礎閱讀為擷取資訊,檢視閱讀為鍛煉邏輯,主題閱讀為整合資訊,解決問題;

提到了面對不同類型的著作需要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小說要讀得很快且全神投入,進入小說中的世界。

而閱讀哲學書的重點在于發現問題,或者找到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

可以在家裡展開一些小型的辯論賽,不為輸赢,隻為讓孩子投入到辯論中。

在主題上,選擇有讨論度的,和孩子息息相關的,如“家庭作業是否有必要”等;辯論開始前,允許孩子查閱資料并做充分的準備;辯論後,記錄下來整個過程,給與孩子回報,并且以後可以複盤;甚至,還可以讓孩子站相反的觀點來辯論。

同時,面對現在鋪天蓋地的線上資訊,帶孩子去進行分析,判斷其中什麼資訊是可信的,什麼資訊是充滿偏見,隻為輸出情緒的。适當讓孩子接觸駁論,既想要反駁之前先叙述對方觀點,表明自己有去了解,而不是單純為反駁而反駁。孩子了解駁論後會發現具有這樣調性的文章。

長此以往,孩子能漸漸分辨出具有價值的資訊。

聽起來或許并不容易做多,但還原一下就是:教育無處不在,不用刻意去尋找機會,因為和孩子相處的每時每刻都是機會,也不要強行說教,孩子需要的是輕松平等的聊天。

比如和我一塊看《封神》的那個孩子。看完後我就順口和他交流了一下。不必說有什麼提前準備好的問題,隻是很自然的圍繞電影去聊一下。可能孩子說不出個是以然,但是劇情倒記得很清楚,興許到了學校他也會和同學聊一聊。

至于我,可能會說稍微深一些,也不太在意孩子明白多少,聽着玩就好,樂樂呵呵也就過去了。

有氛圍,就是很好的回憶。

而在這樣不經意的過程中,和孩子的情感連接配接自然就緊密了。有了情感連接配接,再說起别的,就很好進行下去。不局限于電影,書本、旅遊,天馬行空的談話,都能實作這些。

沒有端什麼架子,卻自然而然實作了教育的效果。

真正影響孩子三觀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時候,如同孩子小時候聽的故事,就會給他們帶來不小的影響。

潤物細無聲,教育自然成。

我看《封神》:育兒有道,善惡在教誨,自主思辨看培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