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长之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抄录,原文链接:http://caijing.sanyau.edu.cn/?article/6213.html)

   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持续改进

1.发现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这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大概意思就是,半亩大的一块水塘平静就象一面镜子,天上的霞光彩云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这首诗表明了诗人的一种治学态度,无论做什么,包括做学问,生命力是最重要的。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不断吸收新鲜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和进步。一般来说,吸收新鲜的东西又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直接路径、一条是间接路径。因为朱熹不愧为一个理学大师,采用的是一条间接路径,即从书本到书本。但是我们做科学研究不仅要吸收书本的东西,掌握间接的知识,还更加应该从实际工作出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因为真正的“活水”来自于实践,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观察实践、观察世界的兴趣和习惯。

2.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后,我们就要勤于思考,开始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就是揭示事物运动的机理,即根本性、本质性的规律。因为影响某个事物,导致其现状“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因素很多,往往千头万绪。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运动的基本机理。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事物运动基本机理的路径一般也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路径、一种是间接路径。例如,影响甲事物运动的因素有A和B两个因素。A→甲、B→甲属于直接路径,A→B→甲属于直接路径。影响甲事物运动的因素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3.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指出我们要研究的课题,通俗来讲,就是给出论文的题目,如“某某与某某的研究”。进行科学研究,只有进行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运动的基本机理后,才能提出要研究的课题,否则就是盲目地提出问题,所以分体问题一定要前置于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提出问题”应该放在“分析问题”的前面,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没有揭示事物的基本矛盾,就不会做到心中有数,提出的问题就会无病呻吟。

4.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就是以事物运动内在机理为基础,寻求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中最为关键的是方法论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也会为我们采用研究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涉及定量因素的,我们建立计量模型,进行数量分析;涉及定性的因素的,我们可以进行文字的定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没有贵贱之分。

5.持续改进

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就算了,不是的,只是刚刚开始。持续性改进的目的就是促成下一个轮回的循环。持续改进就是对已经部分性、阶段性解决了的问题还要“回头看”,进行后续研究。后续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静态的、“系统”的研究,即解决仅“部分性”解决了的问题;一个是动态的、“彻底”的研究,即解决仅“阶段性”解决了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的局限性、事物的复杂性,我们永远也不能系统地、彻底地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持续改进极其重要,决不能忽视。真正在科学上取得的重大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均是持续改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