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为项目经理如何开展BI项目

先说一下背景:BI项目采用商务采购方式,由乙方公司搭建,我作为项目经理,作为供应商和业务中间的沟通桥梁,协助乙方与业务人员、各大系统管理员之间的需求、技术交流。

1、指标初步沟通的流程

大致对接流程是:

1)、邀请各个业务板块的主要干系人,和供应商开项目启动会,加强存在感,BI是属于后知后觉的项目,存在感不像业务系统那么强,但BI的重要性和建设成本不亚于业务系统,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没有像样的BI系统的公司。

2)、供应商根据行业经验,整理出可能需要用到的指标,分模块,邀请相关业务人员沟通指标,大体定下需要实现的指标范围,这段工作断断续续大概用了一个多月。

3)、按照第二步的沟通,结合调研到的系统的数据情况,供应商、甲方项目经理、业务三方再进行反复沟通,进一步确定初步指标需求范围。

2、与数据来源系统对接

     和底层数据打交道是比较困难的部分,这个需要项目经理熟悉上游业务系统的功能以及数据,并且能够把业务人员说的需求,投射到对应系统功能上,找到对应的底层数据表及其关联逻辑。如果直接拿着指标和业务系统的人沟通,需要业务系统的人员花费一定精力去理解指标,通常会很困难,特别是在业务系统本身有一定任务的情况下,他们的配合度不会高,沟通起来会十分痛苦,一个字段通常需要等上一两天。

质量高的供应商团队会主动去熟悉源系统,理解源系统的业务逻辑,协助BI开发人员获取表关联,保证项目进度。如果业务系统和BI系统刚好是同一个团队或同一个公司,会相对好解决。但正常情况下都是一直催着业务系统,给出表等关联关系,而且信息往往同步不到位鸡同鸭讲,最后互相不理解。BI认为业务系统不配合工作影响了BI上线,业务系统认为BI占用时间,影响项目进度,吃力不讨好,进而导致矛盾。

这项工作一般都需要靠甲方人员去推动,并且要核对好数据的准确性,业务系统给逻辑关系会比较随意,经常导致BI返工,特别是在业务人员参与度低的情况下,甲方的项目经理等人员要多进行数据校验。

3、确认指标、确认原型

   这个阶段需要做好需求说明书确认工作,最好让业务人员及其领导签字,其中指标的业务逻辑定义一定要清晰,不仅要让业务人员能看懂,开发人员也能通过业务逻辑定义判断如何取数,同时也避免后续扯皮。报表的取数链路都比较复杂,很难让说清弯弯绕绕,业务人员理解其中的问题核心,一份清晰的指标说明和原型说明可以很好的避免大部分问题。如果有公司有审计部门的情况下,做好对应的流程文档,可以避免后期各种被质疑。

  1. 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进度安排,包含需求调研计划、开发计划,项目关键结算要每周开一次项目进度会议,及时记录、沟通、发现问题,同时做好问题跟进。项目按照计划上线是项目经理的头等大事,也是评估一个项目经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项目上杂事很多,很多人做着做着就忘记之前需要跟进的事情了,所以要做个备忘录文档,避免跟丢事情。

  1. 经验总结及后感

    对于BI这个项目,我对整体业务的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面也会知道组织这类项目项目经理需要完成,整理积累的文档(如指标)作为自己的知识沉淀,温故知新。总体来讲,项目管理是隐性知识占比比较大的工种。

经过这一个项目,成功涨了不少姿势,之前没有接触过甲乙方这种工作模式,不知道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合同、验收这些流程,现在都大概知道基本流程。项目上需要谁配合,怎么才能让他配合的各种招数也略有领悟。

    我在的这个公司很多业务都不太对数据报表这块上心,各种需求确认也是糊糊涂涂的,给自己加了不少工作量。可能也是因为很多业务流程、系统都还在建立,没办法输出数据明确的需求。同时当时公司内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数据系统可以参考,所以这个项目完全是0到1开始做的。准确来说,那时其实没到能够做一个成熟报表系统的时机就开始在做了,这个为后期赶工、频繁改报表、口径埋了伏笔。

--未完待续

我从其他学习资料里也找到了我一直困惑但又讲不出来的地方,今天看到博文怎么建设中台。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组织、支撑技术和方法论

里提到的”指标管理系统”需要让中台或IT人员统一规范好技术和业务的口径规范管理体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个是导致本项目底层数据逻辑沟通障碍高的主因。进而我接触到了领域驱动设计的概念(Eric Evans著),深有启发,如果是刚踏入项目管理,像我这种人,这本书推荐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