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龙虾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吉山花瑶

小龙虾的成因及防控措施

一、病因

1.病因

(1)病毒研究表明,淡水虾中存在许多病毒,其中一些可导致虾的死亡率较高。据报道,在淡水虾中发现的病毒有:

1)DNA和推测的DNA病毒:

(1)核棒病毒(棒状病毒):澳大利亚红虾棒病毒、佛罗里达虾(蓝魔虾)杆病毒、贵族虾棒病毒、海盗虾棒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

(2)病毒:蓝魔虾系统病毒、寄生澳洲红虾上推测病毒、卵分离死亡病毒。

2)RNA和推定RNA病毒:双RNA病毒、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肠道分离病毒、虾盖蒂病毒样病毒、贵族虾上分离的病毒、从蓝魔虾中分离出的病毒。

一些病毒种类在淡水虾中广泛存在。例如,通常100%的淡水虾可能携带高贵的虾杆病毒。一些病毒可能对淡水虾致病,例如在淡水虾肠道中发现的核病毒,并且可能具有高致病性。在恶劣的养殖环境中,毒性较小的病原体也可导致淡水虾的生长或对其正常生长造成障碍,例如澳大利亚红鲱鱼杆病毒可导致小龙虾生长缓慢。

对传播方式研究较深入的是澳大利亚红虾杆病毒和虾盖蒂病毒样病毒。这两种病毒都是口服传播的,可以通过喂养受感染的组织或吞咽附着在病毒上的颗粒状物质来传播。

据报告,在野生和养殖环境中暴发了大规模病毒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湖北、浙江等地出现了大量淡水小龙虾死亡,诊断基本证实,导致这些小龙虾死亡的病原菌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已经进行了将受感染的对虾组织喂给淡水虾的实验,并发现该病可通过虾白斑综合征的口传播给淡水对虾,并导致淡水虾因病毒性疾病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0%。

(2)细菌性细菌性病害一般被认为是继发于淡水虾或与养殖环境恶化有关的一类病害,因为大多数细菌只有在水养殖环境恶化的条件下才能增强其致病性,导致淡水虾发生各种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血症、细菌性肠道疾病、细菌性甲壳类溃疡病、腐烂病等。

(3)在淡水虾中已经报告了两种类型的rik亚体,一种分布在淡水虾的全身,最近被命名为莱卡虾莱卡,已被证明与澳大利亚红虾的大规模死亡有关;

(4)真菌是淡水虾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虾瘟疫"就是由这种病原菌引起的,某些种类的真菌也会引起淡水虾的其他病害。

与引起淡水虾发生率的细菌类似,引起淡水对虾发生率的真菌也与养殖虾水质的恶化有关。通过采取措施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可以有效控制真菌病害的传播。

真菌引起的主要疾病是虾瘟疫和甲壳类溃疡病(褐斑病)。

(5)寄生虫 分为原生动物和来世。

淡水虾中发现的主要动物病原体主要有微孢子虫病原菌、胶质孢子虫病原菌、四虫病原菌和外寄生虫病原菌,它们通过寄生虫或外部感染引起淡水虾的疾病。这些生活在淡水虾中的祖虫能否使淡水虾生病,取决于虾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否通过改善环境(如换水或减少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负荷)来有效控制祖虫病害。

淡水虾寄生虫的来世包括爬行动物(吸盘),蚜虫(蚜虫),线虫(蠕虫)和棘轮(新针鼹)。大多数寄生的来世动物对虾的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但大量的寄生虾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2.农业环境恶化

(1)水质恶化 养殖水体中的各种藻类,由于光照不足,土壤、污垢等流体,导致生长不良,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部分藻类由于长期缺乏光照和土壤絮凝沉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厌氧分解,产生氮气, 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水体中这些有害物质超过一定浓度,会造成养殖小龙虾慢性或急性中毒,是在壳内或刚完成壳的小龙虾容易死亡。

水质管理不善导致水质恶化,缺乏正常的疾病预防,病后滥用药物,发病后未达到准确诊断和必要的隔离,未能及时处理死虾,以及因食用病虾尸体而感染未感染的虾, 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发展。

(2)重金属淡水虾对环境中的重金属具有天然富集功能。这些重金属通常从肝胰和鳃进入人体,淡水虾的肝胰中存在相当数量的重金属,特别是铁,并且在上皮组织内含物中也有大量的铁,这可能严重影响肝胰腺的正常功能。养殖水体中高浓度的铁是淡水虾中铁的主要来源,肝脏和胰腺中大量铁可能对淡水虾的健康产生影响。

虽然淡水虾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性,但一旦养殖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淡水虾的耐受限度,也会导致淡水虾中毒。工业污水中汞、铜、锌、铅等重金属元素含量高,是淡水虾重金属中毒的主要原因。

(3) 化肥、农药

1)肥料。在稻田中养殖的对虾因过度使用肥料(碳酸氢铵、氯化钾等)而中毒。中毒的症状是虾最初受到干扰,然后疯狂游动或跳上水面,然后在无法移动时安静地死亡。

2)杀虫剂。虾稻用药或药稻田进入水进入虾塘,药物浓度达到一定量,会导致虾类急性中毒。症状是虾挣扎着爬起来,吐出泡沫或躺在岸上,或静静地躺在水生植物上,或翻转水面并立即死亡。

3. 其他因素

大部分受影响的水体都没有及时捕获,对虾的滞留密度非常高,水和草、淤泥等较少。此外,养殖水中的溶解氧过低或氧饱和度过高可导致淡水虾缺氧(严重情况下窒息死亡)。综上所述,有以下几点:

1)青塘消毒不彻底。放养前,虾塘清理不彻底,腐殖质过多,使水质恶化,放养时,对虾苗表没有严格消毒,放养后没有及时对虾体和水体进行消毒,这些都为病原菌的繁殖感染创造了条件。引进的种类不消毒,可能会将病原体带入虾池,在环境条件下,病原体繁殖迅速,一些体弱的虾会容易发生病害。新建的新虾塘,一段时间不浸泡在水中放虾,可能会使小龙虾因水不适而生病。

2)饲料喂养不合理。小龙虾喜欢新鲜饲料,如饲料不干净或腐烂变质,或盲目过度投喂,加上偶尔排出,会造成虾塘残留饵料和粪便排泄物过多,造成水质恶化,给病原菌创造繁殖条件,导致对虾的发生。此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引起营养失调,甚至引起虾体颜色的变化,如淡水虾由于饮食中缺乏类胡萝卜素而可能显得身体苍白。

3)库存规格不整齐。如果对虾规格不整齐,加之池塘本身放养密度过大,投喂不足,就会造成虾体大小相互争斗和伤害,为病原菌进入虾体打开"缺口"。

小龙虾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预防和控制措施

1。生态预防

(1)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来建设养殖环境 养殖场需要平坦的地形,以粘土为最佳。池塘坡度比为1:3,水深为1-1.8米。水源不需要污染,pH值为6.5-8.5,水体总碱度不小于50mg/L。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地方供亲虾挖洞,同时也要方便进入排水,较大面积的水可以建在池子中间的多通道池中,建成,没有一端与池相连,使其连接。这样,当培养密度高时,整个池子可以通过注水口进行微循环,易于管理。

(2)种植或移栽水草 池塘种植水草种类主要有轮叶黑藻、埃拉藻等水草,可以是水草两种,即黑藻和苦草或黑藻和苦草,面积为2/3。如果小龙虾吃了水草或者其他原因水草被破坏,应该及时移植水花生、凤莲等,好水草、虾病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来总结。

(3)水质调节 注意水质的变化,不要使水质过胖,经常补水新水,保持水质肥、活、嫩、凉。

2. 预防免疫接种

目前,水生甲壳类动物的身体防御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准确掌握甲壳类动物健康状况的科学方法尚未建立,这给水生甲壳类动物免疫防疫措施的建立造成了一些障碍。

近年来,面对世界各地水产养殖甲壳类动物各种疾病频发,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解水生甲壳类动物各种疾病的重要性,并明确身体防御这些疾病的功能。

现有数据表明,甲壳类动物的身体防御系统,如脊椎动物的身体防御系统,主要包括细胞和体液因子。由于一些体液因子在细胞内产生并储存在细胞中,因此很难严格区分这两种免疫防御因子。免疫细胞主要是介导的血细胞和螯合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血细胞产生的封闭和结节形成现象;

人体防御功能的激活不如脊椎动物重要,这意味着激活人体防御功能的物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找到。陈昌福等人测试了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发现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刺激后小龙虾肝胰腺的ACP和ALP活性显著增加,ACP的活性由对照组3确定。13单位/ 100毫升至9.34单位/ 100毫升,ALP活性从3.83单位/ 100 ml增加到12.8单位/ 100 ml,而ACP和ALP在血清和肌肉中的活性没有显着变化。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免疫刺激剂可以增强虾的抗感染能力,而采用口服方法也可以诱导试验虾产生防御能力。这对野生虾塘大规模养虾的病害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3.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生态预防和免疫预防的紧急补充预防措施,原则上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不能依靠药物预防。这是因为,除某些消毒剂外,使用任何药物预防水生动物疾病都有可能污染养殖水体或对水生动物的致病生物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药物预防水生动物疾病只是作为最后手段采取的措施。

对养殖的水体和工具以及幼苗、饲料和养殖动物的食品农场等进行消毒。用于对它们进行消毒。目的是消除各种有害微生物,为水产养殖动物创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有三种方法可以预防常用药物:

(1)外用药撒上聚维酮碘、季节性铵盐络合碘或二氧化氯,每10天可交替使用,使用剂量参照商品药品规格。

(2)免疫预防 无病小龙虾。在饲料中添加免疫促进剂进行预防,如B-葡萄糖、壳聚糖、多种维生素等(采用剂量参考商品药规格,投饲时间:每15天可连续喂食4-6天),可提高小龙虾的抗性。

(3)内服可每15天用一次,用中药材(如板蓝根、大黄、鱼腥草混合,如配药比例)进行预防。中药需将水煮沸混合饲料饲料,用剂量为每公斤虾或蟹0.6-0.8克,连续投喂4-5天。如果提前将中草药压碎混合均匀,使用前用开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将饲料与药粉混合喂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