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奠基. 中国逻辑思想史. ISBN: 978-7-307-09757-5
中国的逻辑思想最早先称为“形名之学”。所谓“形名”其实出自刑名法术。例如差不多和孔子同时代的名家邓析就“好形名”。如果要总结子学时代形名之学与刑名法术的关系,我想大概可以总结为:形名出自刑名,不只是刑名,归于刑名,最终在商鞅手中存刑亡形名。
说形名不只是刑名是因为,形名之学的“形”发展出了和“刑”不同的含义。形名之“形”其实指名词所指的实,与“名”相对。因而在形名之学中,指称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例如孔子强调正名,老子强调无名,名家则在名实指代上大做文章。
名是语言中指代实的词汇,而实则是被名指代的存在之物。这两者虽然存在指代关系但却是不同的,虽然相互关联却不一定名实相符。孔子总强调名正言顺恰恰就是因为当时名实不符的问题很严重了。名家的很多奇怪论题例如“白马非马”,就是在试图厘清这种指代关系。理解不到这一层总会觉得形名之学是在做无意义的诡辩。
说到诡辩,书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定义,既有意识地使用逻辑错误使他人陷入其中以达到自己目的才叫“诡辩”。而对逻辑规律探索中所犯的无意识逻辑错误,其实不应该算诡辩。否则就是对逻辑研究的污名化——这种污名化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到了经学时代,由于辩论减少,形名之学也就日渐衰颓了。虽然本书介绍了一些经学时代的逻辑学进展,但其内容远不如子学时代丰富。经学时代比较值得一提的大事件也就是因明学的传入和本土化发展以及理学系统中的逻辑思想。
最后,说一点读此书的意外收获,就是对《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新理解。以往所说的“无所作为”其实是魏晋玄学对老庄思想的发展,如果以形名之学的方法来解读,这句话其实有不一样的理解:无为不是不为,而是用于反对妄为的口号;无名也不是不要名(“名”与“实”相对),而是反对虚名的口号。否则,都不为不名了,为什么还要写《道德经》呢?一味主张该说不说的不是老子的圣人,而是小人的厚黑。
求点赞,求收藏,求分享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微信搜索:知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