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汪奠基之《中國邏輯思想史》

汪奠基. 中國邏輯思想史. ISBN: 978-7-307-09757-5

中國的邏輯思想最早先稱為“形名之學”。所謂“形名”其實出自刑名法術。例如差不多和孔子同時代的名家鄧析就“好形名”。如果要總結子學時代形名之學與刑名法術的關系,我想大概可以總結為:形名出自刑名,不隻是刑名,歸于刑名,最終在商鞅手中存刑亡形名。

說形名不隻是刑名是因為,形名之學的“形”發展出了和“刑”不同的含義。形名之“形”其實指名詞所指的實,與“名”相對。因而在形名之學中,指稱論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例如孔子強調正名,老子強調無名,名家則在名實指代上大做文章。

名是語言中指代實的詞彙,而實則是被名指代的存在之物。這兩者雖然存在指代關系但卻是不同的,雖然互相關聯卻不一定名實相符。孔子總強調名正言順恰恰就是因為當時名實不符的問題很嚴重了。名家的很多奇怪論題例如“白馬非馬”,就是在試圖厘清這種指代關系。了解不到這一層總會覺得形名之學是在做無意義的詭辯。

說到詭辯,書中有一個非常好的定義,既有意識地使用邏輯錯誤使他人陷入其中以達到自己目的才叫“詭辯”。而對邏輯規律探索中所犯的無意識邏輯錯誤,其實不應該算詭辯。否則就是對邏輯研究的污名化——這種污名化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發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到了經學時代,由于辯論減少,形名之學也就日漸衰頹了。雖然本書介紹了一些經學時代的邏輯學進展,但其内容遠不如子學時代豐富。經學時代比較值得一提的大事件也就是因明學的傳入和本土化發展以及理學系統中的邏輯思想。

最後,說一點讀此書的意外收獲,就是對《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新了解。以往所說的“無所作為”其實是魏晉玄學對老莊思想的發展,如果以形名之學的方法來解讀,這句話其實有不一樣的了解:無為不是不為,而是用于反對妄為的口号;無名也不是不要名(“名”與“實”相對),而是反對虛名的口号。否則,都不為不名了,為什麼還要寫《道德經》呢?一味主張該說不說的不是老子的聖人,而是小人的厚黑。

求點贊,求收藏,求分享

歡迎關注我的公衆号,微信搜尋:知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