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外来入侵物种——无花果蜡蚧

作者:东七居士

别名:蜡,红蜡,生锈红蜡,玫瑰蜡

分类状态:球蛆科、球蛊科、蜡芋科

外来入侵物种——无花果蜡蚧

形态特点:女性前虫表皮,微凸,后虫表皮微硬化,背部凸起为半球形。长度2.0至3.5毫米,宽度1.5至2.5毫米,榛子。触手6,第3节有子截面线。眼睛在头部两侧突出成半球形。脚3对,节均正常,胫骨关节硬化,爪子有1颗小齿,爪冠毛2根,厚度相同,末端膨化为勺子形,冠毛2根修长,形状相同。背部:8个无腺体区域,1个头部区域,背面3个,背部1个。背部带刺锥,末端钝,分布均匀。后腺多为篮式双孔腺体,也有少量的三孔腺体,孔腺有细管,管末端多叉分支。此外,还有微管腺体分散,侧缘数量大。尾巴较浅,突起呈短圆锥形,向后倾斜。盘子光滑,没有明显的角落,有3个后毛和1个长发。在板周围的硬化区域有5到13个圆孔,这些圆孔水平排列1或2行。管子比板略长。身体边缘:两个眼点之间有6~15根长边毛,眼尖与前瓣之间各有2~4根,两组瓣膜之间每侧1~8根,身体末端有10~15根,其中3根尾毛较长。瓣膜凹陷浅,瓣钝圆锥形,大小不一,背部最大,集成2柱(少3柱),背柱4~5根,后柱20~23根,腹面:膜,椭圆形交叉腺体散布腹面,大多集中在亚缘区域。五个腺体形成的宽度与带状瓣膜腺的周边瓣膜片大致相同,每个瓣膜路径有33~95个,阴道附近有多角膜,其前腹部呈宽带状,第3~5个腹段分布小。杯管有细长的端丝,在头部面积的腹面约1~12,阴极门的侧面1~2无。次缘毛发数是边际毛发的2倍以上,沿边毛成1列。1、2岁蜡壳长椭圆形、白色,背部有1个长椭圆形蜡帽,帽顶有1个十字沟,身体边缘有15个左右放射性排列的干蜡人。雌性成年蜡壳白色至淡粉红色,略显硬化,厚厚的周缘蜡层。蜡壳分为9块,背面为1块,其中心有1个红褐色小凹,1个,2年干蜡帽位于凹面上,蜡壳的侧缘分为8块,近方形,每侧有3块,每个前后各1块;后来蜡壳颜色变暗,褐色,蜡壳背面明显凸起,小蜡壳的侧边缘变小,小蜡壳分离的凹痕变得模糊。整个壳长1.5至5.0毫米,宽1.5至4.0毫米,高1.5至3.5毫米。

生物学特征:无花果蜡的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每年约1~4代。蜗杆的最佳温度为25°C~30°C,最佳湿度为75%~80%。在某些地区,蠕虫经常与其他蜡痣混合。

地理分布:该蠕虫原产于非洲,最初在地中海沿岸被发现,并已扩展并传播到动物区域,如东洋,非洲,新热带和古代北部地区。其中,在热带地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布较广。

在中国的分布:该害虫于2012年首次在中国广东省茂名市的桉树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大型绿树上被发现。主要分布于广东和四川。

侵入危害:无花果蜡宿主品种繁多,适宜地区范围广,是许多园林植物和经济果园的重要害虫。除了寄主汁液对植物的树枝、嫩度、叶子和果实造成直接危害外,蠕虫还分泌大量的蜜露,诱发煤污染,从而降低寄主植物的活力,影响园林绿化植物的观赏价值,导致经济性果林产量减少。

防控方法:加强对疫区的检疫封锁,限制从疫区引进植物。蜡长盾金蜜蜂会寄生无花果篈卵,可使卵的死亡率达到65%。它也可以用来狩猎夜间工作,以防止和控制无花果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