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作者:史海小记

威尔第及其歌剧《埃尔纳尼》

第一节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概况

1813年,威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赛托附近的一个贫困乡村家庭。从童年时期开始,威尔第就显示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特殊才能,同时,“童年时期他就表现出巨大的意志力和罕见的顽强精神,这使他在以后的生活的困难面前也从不退缩,永远坚定地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前进。”在威尔第青少年时期的音乐道路上,布赛托热爱音乐的商人巴列奇、音乐家普罗瓦西等人给予了他很大帮助,使威尔第在管风琴演奏、独奏乐器(长笛、单簧管、大管、法国号)乐曲创作、合唱曲创作及管乐队指挥等方面都颇有收获。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在布赛托丰富的音乐实践中,威尔第已经孕育着日后自己歌剧的重要风格:“运用大型的编制,使音乐通过简练、丰满、音域宽广、节奏鲜明的旋律来攫住观众。”

在巴列奇、普罗瓦西等人的影响下,青年威尔第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世界观,培养了对祖国和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19世纪30年代,威尔第开始走上了歌剧创作道路,米兰音乐家拉维尼亚等人为威尔第打开了歌剧艺术之门。1839年,威尔第歌剧处女作《圣波尼费丘的奥贝托伯爵》(Oberto,ContediSanBonifacio)在歌剧圣地米兰的拉斯卡拉歌剧院成功首演。1842年,威尔第的歌剧《纳布科》(Nabucco)再次在拉斯卡拉歌剧院引起轰动,威尔第开始跻身于意大利一流作曲家之列。

威尔第认为,自己从事音乐表演职业实际上是从《纳布科》这部歌剧开始的。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生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共创作了近30部歌剧。概括而言,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30、40年代属于早期歌剧创作阶段。

这一时期威尔第共创作了13部歌剧,主要作品包括《圣波尼费丘的奥贝托伯爵》《一日为王》(1840)、《纳布科》《伦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中》(1843)、《埃尔纳尼》U844)、《麦克白》(1847)等。19世纪50、60年代是威尔第歌剧创作的成熟期,代表作品有著名的《茶花女》《游吟诗人》《假面舞会》《弄臣》等。

威尔第的晚期歌剧作品分布于19世纪70—90年代,代表作品包括《阿依达》《奥赛罗》《法尔斯塔夫》等。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作为“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的歌剧贯穿着一个基本主题:热爱自由,英雄主义,反对暴政和一切压迫的斗争精神。这一主题在其早期歌剧创作阶段最为明显。在19世纪50、60年代的歌剧创作成熟期,威尔第在把握基本主题的基础上对人性冲突给予了较多关注。到了19世纪70—90年代,威尔第在其晚期歌剧作品中又体现了一定的追求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威尔第熟稔并珍视意大利宝贵的歌剧传统。他强调:“如果德国人,从巴赫到瓦格纳,写出好的德国歌剧,那很好。但我们这些帕莱斯特里纳的后裔如果模仿瓦格纳,那就在音乐上犯了错。……我们不能像德国人那样作曲他从不怀疑经过千锤百炼的意大利歌剧形式的规律。戏剧性歌唱占有统治地位,由宣叙调和咏叹调平分秋色,过去如此,今后还应该如此。”威尔第始终认为,人声的旋律应是歌剧最主要的表现因素,乐队伴奏不可喧宾夺主。

威尔第及其夫人都谙熟声乐演唱,所以他的歌剧作品能很好地发挥各声部人声的特点,十分声乐化。同时,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也展现出极强的勇于革新的精神。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针对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一些弊病(如唱段游离情节、过于炫技、音乐性大于戏剧性等),“他始终不渝地奉行歌剧是人性的戏剧这一理想”,并不一味追求音乐效果,而是注重用丰富的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对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细腻,使用的宣叙调和咏叹调起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关于歌剧《埃尔纳尼》

威尔第的歌剧《埃尔纳尼》(Ernani)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属于其早期代表作序列。19世纪40年代,正值意大利“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国内民族情绪高涨,民族意识觉醒,到处充斥着一种爱国民族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影响到诗歌、音乐、戏剧、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许多艺术作品都体现着反抗奥地利强权压迫、变革分裂状态、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强烈要求。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1842年《纳布科》上演后,威尔第就频繁出入米兰的克拉琳娜玛菲伊沙龙,与意大利“复兴”运动的许多作家、诗人和其他活动家交往密切,进而接受了进步的艺术美学理想:艺术应当是有思想性的,为全体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应当与当代的现实相联系,在其中反映生活的真实。威尔第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成为意大利“复兴”运动的积极践行者,在歌剧创作中呼应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时代潮流,印证着进步的艺术美学理想。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纵览威尔第一生的歌剧创作足迹,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紧张劳动和顽强探索的时期”。基于饱满的创作热情和现实的生活压力,“威尔第把全部精力和全部时间都献给工作。他生活中的外部事件基本上归结为上演一部又一部的歌剧,……每年都要出现一部新歌剧,有时是两部”。1843年,威尔第接受了为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创作一部歌剧的约请。尽管各方面的负担比较沉重,但威尔第仍对此次创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付出了很大精力。

威尔第对此次创作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台本的选择上。当时,意大利本土缺乏优秀的剧本作家,很多本土剧作缺乏完整的戏剧性,因此威尔第的视野集中于域外作家。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经过仔细筛选,加之考虑到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的意见和演员阵容,威尔第最终选择了法国文豪雨果昀剧作《埃尔纳尼》为题材。这是威尔第首次运用雨果的题材进行歌剧创作。威尔第“不仅看到雨果是一位天才的戏剧家,而且也看到他是一个遵循着与威尔第本人一样的美学原则的艺术家”。威尔第在《埃尔纳尼》中找到当时意大利歌剧中所欠缺的东西:新的、不平常的、强烈的和有效果的戏剧情节。雨果作品中浪漫主义的叛逆性、热爱自由的精神、鲜明的戏剧性以及抒情篇章的真实性吸引了年轻的威尔第。歌剧题材确定后,威尔第与威尼斯剧作家皮亚韦(F.M.Piave,1810—1876)精诚合作,近乎严苛地打磨歌剧台本。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从每一个场景的铺垫、每一首分曲的顺序到台词的韵律感,威尔第都与皮亚韦进行了以威尔第为主导的详细探讨。在创作歌剧《埃尔纳尼》的1843年11月,威尔第感慨:“我天天去剧院观察己整整一年,现在我终于确信,有许多作品,如果节目安排的更好一些,效果估计得更准确一些,音乐形式更明朗一些,那么,情况不至于如此之坏。总之,如果诗人和作曲家都能更内行地创作这些作品的话”。

歌剧《埃尔纳尼》共分四幕,其主要剧情是:埃尔维拉将被迫和她的监护人席尔瓦结婚,但她仍想念着恋人埃尔纳尼。国王唐卡洛也看中了埃尔维拉的美貌,但埃尔维拉宁死不从,埃尔纳尼遂去向国王复仇,并约定只要席尔瓦吹响号角就如约赴死。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埃尔纳尼刺杀国王未遂,国王却仁慈地答应埃尔维拉和埃尔纳尼的婚事。正当埃尔纳尼和埃尔维拉举行婚礼之时,席尔瓦却吹响了号角,埃尔纳尼如约自尽,埃尔维拉伤心欲绝地昏死在爱人身旁。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埃尔纳尼》这部歌剧角色声部的划分,既体现了威尔第创作眼光的高超,也彰显出这部歌剧的独到之处。威尔第认为:男主角埃尔纳尼必须是男高音,以遍凸显角色的勇敢无畏;女主角埃尔维拉则必须是偏戏剧性的女高音,以此体现出出埃尔维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衬托男主角的英雄气概;唐卡洛国王则应定位为男中音,只有浑厚高亢的男中音音质才能体现出帝王角色的多面性。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歌剧《埃尔纳尼》中,这一主观情感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错综复杂的爱情、强烈的占有欲以及对权力的渴望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既充满着幸福和甜蜜,也暗藏着血腥和仇恨,音乐旋律充满着狂暴而野性的力量,极为鲜明地体现出威尔第的浪漫创作特征。

在《埃尔纳尼》中,威尔第首次使用了主题联系的创作手法。歌剧序曲中包含两个主题:埃尔纳尼誓言的主体及埃尔纳尼与埃尔维拉爱情的动机。这两个主题在随后第一幕、第二幕、最后一幕的重要戏剧瞬间都有出现。这种主题联系提示手法,威尔第在《埃尔纳尼》之后的歌剧中也常常利用。

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威尔第与歌剧《埃尔纳尼》的创作过程

1844年3月,歌剧《埃尔纳尼》在威尼斯首演并大获成功。这部歌剧不仅巩固了威尔第在意大利音乐界的地位,也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威尼斯首演后不久,《埃尔纳尼》又陆续在巴黎、维也纳等欧洲多地上演,广受好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