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不去研发被卡脖子的工业软件呢?

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不去研发被卡脖子的工业软件主要是由于工业软件不适合复制粘贴规模化推广的商业模式与工业软件专业性强、复杂度高、个性化要求大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玩的是商业模式,一种很强的复制粘贴特性的商业模式,即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大批量复制,大的市场体量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一个产品成功发布后通过大量的复制方式让更多的用户去使用,达到一个庞大的量级,以量换价占领市场并获得市场的支配甚至是垄断地位,这就要求系统能够足够的标准化、通用化,尽可能所有的用户可以有一套,实在不行也可以有限标准化,即提供数个版本供用户选用,这显然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是矛盾的,后面我们会讨论下这个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下面来谈谈工业软件。工业软件是对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环节规律的模型化、代码化、工具化,是工业知识、技术积累和经验体 系的载体,是实现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核心。简而言之,工业软件是算法的代码化,算法是对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抽象描述,仿真工具的核心是一套算法,排产计划的核心是一套算法,企业资源计划也是一套算法。像CAD、EDA什么的是工业软件(设计研发类),又如3UCS ERP、MES、智联装配等应用以及3UCS工业互联网平台xWorks内定制的工业APPs也都属于工业软件。

为什么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不去研发被卡脖子的工业软件呢?

这些工业软件最大的特征就是专业性强、复杂度高,需要相当深的专业知识、经验、科研基础,投入自然不菲,像CAD,CATIA,MATLAB之类软件专业复杂且已被相应头部软件占领,且规模化效益不大;而工业APPs、ERP、MES等不但复杂且个性化需求非常明显,千企千面千方案,需求层面不仅是不同行业的需求不一样,就连同一行业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工厂、车间的需求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个性化要求高自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来根据需求做适配,即使是像xPlus(3UCS)这种个性化定制能力非常强的软件平台也是需要耗费不少人力来分析业务逻辑做企业个性化适配定制的。追求标准化规模化的阿里、腾讯们当然不乐意做啊,不过他们也不是完全不想切入,比如提供各类云平台,寄希望于各类云应用部署其上,仍然摆脱不了其标准化思维。

现实是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起步晚,发展缓慢,前期大多都是在引进消化推广,更谈不是自主研发什么,也自然出现不了像CAD、solid works、ERP、MES等之类的产品,同时这些国际化软件被广泛推广占领国内市场也让国内企业感觉到市场竞争压力大,投资风险高,故而不太乐意去投资去研发,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在复制粘贴的商业模式下就已经赚得盆满锅满,自然是不大乐意去趟这趟浑水,他们更乐意去搭建阿里云、腾讯云等众云什么的,并不想解决软件的个性化定制问题,只不过号召各软件组织入群而已,定制你们玩,个性化我不管,我只管标准化平台,这是巨头的态度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