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小龙逝世50周年 “功夫巨星”的另一面

作者:海外网

来源:参考消息网

李小龙逝世50周年 “功夫巨星”的另一面

参考消息网7月27日报道7月20日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逝世50周年纪念日。1973年7月20日晚间,以Bruce Lee之名蜚声国际的李小龙突然传出死讯,享年32岁。50年过去,人们依旧清晰记得他的音容笑貌与光环荣誉。香港星岛环球网报道称,李小龙扭转了世界对华人的刻板印象,是华人形象的塑造者。

打破华人刻板印象

李小龙的标签有很多,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功夫影星……在海外华侨华人眼中,他是华人形象的塑造者。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李小龙的功夫片走进好莱坞。彼时,西方电影里并不缺乏华人面孔,但无论是黄祸化身的‘傅满洲’,还是温顺妥协的‘陈查理’,无不加剧着海外社会对华人的误解。”2015年世界拳击理事会(WBC)泰拳世界冠军练喻轩说,李小龙惩恶扬善、武功盖世的银幕表演,为华人塑造了清晰正向的群体形象。

澳大利亚西澳广东同乡会暨总商会会长蔡嘉毅说:“Kung Fu一词因为李小龙而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他是中国功夫的推广者。他出色的表演改变了西方对华人负面刻板的印象,他成功的职业生涯为华人社群带来了自豪和认同,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在海外打拼的华侨华人。”

李小龙扭转华人长期以来在西方世界的负面形象,从长辫子、小眼睛,变成一身肌肉、有勇有谋且武艺高强的功夫高手,还让Kung Fu一词纳入英语辞典,这都使李小龙被《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全球20名“英雄与偶像”之一。

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旧金山,年少时在香港生活,1959年赴美求学前就出演了超过20部香港电影。在戏外,李小龙16岁时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成为日后自立门派的根基。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就读后,为持续精进武艺,他在校园内开设“振藩国术馆”,其间结识未来的妻子琳达。李小龙也在好莱坞崭露头角,出演了《青蜂侠》等作品,成为当时好莱坞少见的华裔演员,但因种族歧视,未能更进一步。

1970年,李小龙回香港发展,《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接连打破香港电影年度票房纪录。在他演绎的《精武门》中,“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经典台词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之后拍摄香港与美国华纳公司合制的电影《龙争虎斗》,这不但让李小龙成为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还在全球缔造2.3亿美元票房,让李小龙跃升世界级国际影星。

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李小龙其实有扁平足,即使如此,李小龙仍创立自己的武道哲学“截拳道”,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

他的墓地坐落于美国西雅图的开比特尔山上,在他的墓碑下方,有一块黑色石雕,左面一页刻着道教的黑白太极图,太极图两侧用中文刻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儿远离市区,但并不缺少鲜花,世界各地的人们专程来到这里,表达自己的缅怀与思念。

不同背景下的象征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评价称,死后50年,李小龙仍是明星、榜样和猜不透的谜。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李小龙已经去世50年,他的遗产却长存人间。一个原因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个“李小龙”存在。

1973年,李小龙以32岁的年纪离奇去世后,香港就把他奉为“香港之子”,内地把他当作反日民族主义者,亚裔美国人把他视为榜样,黑人和拉美裔把他看作反对白人压迫的斗士,发展中国家把他视为反殖民主义的映衬。

英国加的夫大学文化研究教授、《武术研究》杂志主编保罗·鲍曼说:“想想有多少人试图把李小龙据为己用,有多少种叙事存在。他在不同背景下充当人们的幻想对象或灵感来源。”

7月20日,在李小龙去世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有会议、双片连映、特别纪念品和展览——包括香港文化博物馆的“李小龙:经典永续”展,没有迹象表明他的遗产开始褪色。

领导亚裔美国人团结起来推动变革组织(LAAUNCH)去年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受访者把李小龙列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亚裔美国人之一。

2018年出版的《李小龙传》一书作者马修·波利说:“他是唯一成为国际偶像的亚裔演员,比肩猫王和梦露。没有多少人死后像李小龙那样有这么多模仿者。”

即使当他的星光开始暗淡,对他的兴趣又重新点燃,并采取新的形式——符合他“化为水”的搏击咒语,最初追随中国的崛起,后来针对美国发生的反亚裔袭击以及亚裔日益突出的全球角色。

嘉禾电影公司的前高管安德烈·摩根说:“自从《摘金奇缘》和亚裔自豪感提升以来,对李小龙的兴趣迅速增加。李小龙的遗产留给全世界所有的非白人孩子。”嘉禾出品的李小龙影片包括《龙争虎斗》和《死亡游戏》。

李香凝是李小龙唯一在世的孩子,李小龙去世时她年仅4岁。

身为演员、电影制片人以及李小龙家族企业首席执行官的李香凝说:“我完全相信,他的遗产还可以延续50年。不断地有各种‘小龙再现’……这是一个既恐怖又极有趣的世界。”

时代造就的偶像

李小龙凭借武术天赋、银幕魅力、雄心壮志、动作设计和表演技巧获得持久声誉,但时机也给他很大优势。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以种族为基础的移民政策宣告结束,加上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出现,社会意识、公民和少数民族权利以及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呈爆炸式增长。

认识李小龙的人以及应运而生的李小龙专家圈都说,他并非受政治驱动,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有色人种和白人搏斗并战胜对方这件事本身就是某种醒目的政治宣言,被长期受苦受难的少数族群欣然接受。

20世纪80年代,李小龙的人气有所下降,但他的电影和众多模仿者经常出现在黑人和拉美裔儿童收看的日间电视节目里,催生嘻哈文化和极具影响力的嘻哈乐队“武当派”。

与此同时,泛滥的盗版电影也在全球打下李小龙的烙印,使他成为反殖民主义的象征和打败白人领主的斗士。在残酷的波黑内战之后,当波黑寻求能团结人民、缓解种族仇恨的主题时,他们选择了李小龙(波黑南部城市莫斯塔尔于2005年底李小龙诞辰65周年纪念日前夕在中央公园立起李小龙像——本网注)。

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李小龙的生活轨迹仿佛是旧金山陡峭的唐人街,传记作家查尔斯·拉索在这里追溯他的足迹。

李小龙1940年生于旧金山,在香港长大,痴迷于武术。1959年,他被送回到加州北部。

拉索说,出身富裕之家的李小龙觉得在餐馆当勤杂工很丢脸。他一边说一边指出李小龙住过的低端公寓、他演出过的中国剧院以及他曾经反对的兄弟会。

拉索是《致命距离:李小龙与美国武术之黎明》一书的作者。他说:“他和唐人街的武术文化一直不和。”

拉索还说:“他对很多东西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它们夸张荒唐。”

接下来十年,李小龙在旧金山、西雅图、香港和洛杉矶之间穿梭。他在西雅图创办武术学校,在香港拍了三部电影,在洛杉矶实现主演好莱坞电影的梦想——结果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的若干天前突然离世。

在这期间,他发展出截拳道的武术哲学,信奉禅宗和道教,跟对手激烈搏斗,磨砺自己的动作设计,给死板粗俗的武打片注入感情,最终重新定义这种电影类型。

李小龙因为脑水肿早逝,围绕这个话题的无限猜测使他的传奇故事更令人津津乐道。

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而言,他的遗产一直是个问题。

一方面,他击败白人和日本人的场面非常吻合民族主义主题。200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李香凝合作,制作了50集《李小龙传奇》,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团结一致。

但另一方面,吸毒、婚外情和一味追逐财富等传闻,使李小龙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榜样。他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蔑视和对武术随意取用的态度也与榜样身份不符:这些表现被看做更偏向美式实用主义,而非中国传统文化。

作家、文化评论家杰夫·张(音)说:“所有人都把李小龙看作普适性的象征。你努力地想卖出指甲剪,于是你在上面放上一个人们认得出来的形象。”

多年来,围绕李小龙还出现了大量图书、会议、学术论文和展览。

收藏家陈振辉带着游客和粉丝在旧金山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博物馆漫步。面对一张20世纪70年代初《龙争虎斗》的电影海报,他讲述了这部片子上映时他和其他亚裔美国学生所获得的新尊重,尽管当时李小龙还在努力战胜各种障碍。

“你从海报上可以看出,艺术家把李小龙的眼角弄得格外斜,还有那对刻板印象的眉毛。”陈振辉说,“这是他想在好莱坞取得成功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围绕李小龙的大部分光环已经冻结在时光里,他的笔记本记下一个追梦者的所思所想:当年,那个有嬉皮色彩的社会寻求从一个被视为异国情调、神秘而文明进步的亚裔身上寻求灵魂的顿悟。

杰夫·张说:“这是流行文化的哲学。把消解自我的理念简化为击败敌人最有效方式的观念,这是一种骤变。”

痴迷的粉丝们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问题是,李小龙有没有输过哪场搏斗,以及传统武术圈——包括太极大师黄泽民——和他发生争执是不是因为他把武术传授给非亚裔。

拉索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偶像被看做不可战胜的大师。可是,体育里不存在这种情况,对不对?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小龙不是有史以来最棒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