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被测对象的性能要求,会在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给出,如单位时间内的访问量需达到多少,业务响应时间不超过多少,业务成功率不低于多少,硬件资源耗用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中,性能指标以量化形式给出。
对于相对规范的产品,产品团队一般会给出类似的要求:

压测后,满足相关指标,则测试通过,若不满足,则需要分析定位,最终进行调优与回归,直到达到性能测试需求。
指标分析与定义:
性能测试关注被测对象的
时间与
资源利用特性及
稳定性。
时间特性,即被测对象实现业务交易过程中所需的处理时间,从用户角度来说,越短越好。
资源利用特性,一般Web系统不关注客户端的资源占用情况,仅关注服务器端。如CPU、内存、网络带宽、磁盘等(根据被测对象架构设计,还可分为Web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负载均衡等)。
稳定性,关注被测对象在一定负载情况下,持续稳定提供服务的能力。
一般需要关注的性能指标:
并发数:单位时间内服务器接受到的请求数。
响应时间:指的是用户从发出请求到接收完响应之间的总耗时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用户请求的数量
系统资源耗用:客户端与服务端系统各项硬件资源的耗用情况,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带宽占用率、磁盘I/O输入输出量等
业务成功率:用户发起了多笔业务请求,成功的比率有多少。
TPS:单位时间内服务器处理的事务数,该指标值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用户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细分为若干个事务,单位时间处理的事务数越多,说明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