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被測對象的性能要求,會在使用者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給出,如機關時間内的通路量需達到多少,業務響應時間不超過多少,業務成功率不低于多少,硬體資源耗用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中,性能名額以量化形式給出。
對于相對規範的産品,産品團隊一般會給出類似的要求:

壓測後,滿足相關名額,則測試通過,若不滿足,則需要分析定位,最終進行調優與回歸,直到達到性能測試需求。
名額分析與定義:
性能測試關注被測對象的
時間與
資源利用特性及
穩定性。
時間特性,即被測對象實作業務交易過程中所需的處理時間,從使用者角度來說,越短越好。
資源利用特性,一般Web系統不關注用戶端的資源占用情況,僅關注伺服器端。如CPU、記憶體、網絡帶寬、磁盤等(根據被測對象架構設計,還可分為Web伺服器、中間件、資料庫、負載均衡等)。
穩定性,關注被測對象在一定負載情況下,持續穩定提供服務的能力。
一般需要關注的性能名額:
并發數:機關時間内伺服器接受到的請求數。
響應時間:指的是使用者從送出請求到接收完響應之間的總耗時
吞吐量:機關時間内系統處理使用者請求的數量
系統資源耗用:用戶端與服務端系統各項硬體資源的耗用情況,如CPU使用率、記憶體使用率、網絡帶寬占用率、磁盤I/O輸入輸出量等
業務成功率:使用者發起了多筆業務請求,成功的比率有多少。
TPS:機關時間内伺服器處理的事務數,該名額值越大越好。一般情況下,使用者業務操作過程中可能細分為若幹個事務,機關時間處理的事務數越多,說明伺服器的處理能力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