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少杰:“HR三支柱模型”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作者:杨少杰
杨少杰:“HR三支柱模型”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进化》三部曲

“HR三支柱模型”被中国企业引进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一模型不仅仅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其他专业领域同样使用,因此也让这一工具在组织管理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尤其是BP角色逐渐得到普及,然而效果怎么样?需要进行一下总结,便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模型的基本逻辑,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在“HR三支柱模型”中,SSC、BP、COE三种角色分别履行了不同的功能,SSC履行了事务管理功能与一部分专业管理功能;BP履行了一部分专业管理功能以及一部分集成管理功能;COE则履行了大部分的集成管理功能,SSC、BP、COE将依次出现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其中BP的出现称得上是专业管理部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在这一角色的功能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内容——集成管理,这也让BP显得非常独特,回顾一下历史背景我们就能够理解。

杨少杰:“HR三支柱模型”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HR三支柱模型”的功能特点

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后,所有的业务部门由于无法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导致其价值逐渐降低,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企业内部,即所有专业管理部门由于无法满足内部客户需求,导致其价值也在持续降低,当这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时,终究会有人对这些专业管理部门进行口诛笔伐,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率先成为众矢之的,要么解散、要么拆分,还有要求“炸掉”的,这类声音不绝于耳,让人力资源部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在这关键时刻一根救命稻草挺身而出,重新给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定位,这根稻草就是戴维•尤里奇,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新抬起头的同时,也被簇拥着登上了管理大师的宝座。

戴维••尤里奇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给这些部门重新定位,提升了专业管理部门存在的价值。原来这些部门都是什么定位?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演变规律中就可以看出。

杨少杰:“HR三支柱模型”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演变规律

原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要么是人事管理,要么是专业管理,定位于服务与辅助组织发展的角色,这些功能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已经无法推动企业继续前行,要想有维系存在的价值,则必须升级到集成管理,形成更强大的功能,这一点体现在戴维•尤里奇提出的“四角色模型”中,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扮演员工后盾、行政专家、变革推动者以及战略伙伴等四种角色,这四种角色既包括人事管理功能、专业管理功能,还包括了集成管理功能,而能够让内部客户另眼相待的则是集成管理功能,例如变革推动、战略伙伴等,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位学者把专业管理部门拉高到这个层次,恐怕连这些部门也没有想过居然还能承担如此重任,这样的定位既保留了传统功能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升级,这些特点都通过一种新的形式——“HR三支柱模型”体现出来,戴维•尤里奇终于把专业管理部门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在企业实践中,不理解“四角色模型”就不会理解“HR三支柱模型”,抛开了“四角色模型”来讲解“HR三支柱模型”也没有多少意义,很可惜很多中国企业又犯了这一毛病,天天把SSC、BP、COE挂在嘴边,却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由于集成管理是对专业管理部门的一种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通常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也是如此。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BP自出现以来在企业中一直存在着争议,想寄予厚望却又发现无法堪当重任,想彻底放弃却发现还有一定价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BP没有发挥出集成管理功能,干的依然是专业管理的活儿,相当于换汤不换药,披了一件新马甲而已。我们希望看到BP能够发挥一部分集成管理的功能,这才是专业管理部门的价值所在,而且内部客户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的集中在这一领域,BP的工作重心必须向这一领域逐步转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