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3年修订版)的通告

关于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3年修订版)的通告

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2023年修订版)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CGMS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的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具体的产品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注册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使用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创式CGMS,附加血糖/血酮/其他检测模块的产品还应满足血糖仪等其他检测模块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如《血糖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等。

连接智能移动终端、胰岛素自动给药装置、人工控制的治疗仪器的CGMS,应考虑增加连接对象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如《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胰岛素泵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等。

本指导原则不包括无创式及植入式CGMS。

注:产品分类参见附件1。

二、注册审查要点

(一)监管信息

1.产品名称

产品命名需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的要求。可采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命名。实时、回顾式、有创、无创等字样无需写入产品名称。关键词缺省代表有创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若产品符合iCGM相关要求,可采用“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命名。

2.分类编码

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申报产品分类编码为07-04-03。按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3.产品注册单元

原则上依据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划分注册单元。

3.1CGMS包括葡萄糖传感器、发射器、接收器(如有)、附件等,作为一个注册单元进行注册。

3.2传感器反应原理或作用机理不同时,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3.3系统的性能指标有较大差异的,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

如传感器设计不同,佩戴天数差异较大的,原则上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传感器设计完全相同,通过软件设置实现不同佩戴天数的,可划分为同一注册单元。

如传感器材料不同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如具备云校正功能的与具备手动校正功能的应用程序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

具有改变初始血糖值功能的血糖修正算法应用程序,如对电流信号转化后血糖值进行算法修正的应用程序、输入校准数据并传输至CGMS的应用程序,应与CGMS作为同一单元注册。

3.4回顾式与实时式CGMS,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实时式CGMS包含回顾式持续葡萄糖监测模式的系统可以作为同一注册单元。

(二)综述资料

1.产品描述

1.1工作原理

描述产品工作原理,包括系统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其核心部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提供框图及化学生物反应方程式详细说明。

如CGMS应用电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固定在传感器上的生物酶,如葡萄糖氧化酶,经植入到皮下组织中,测量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测量的电信号,通过CGMS的发射器或接收器,以及算法处理,将电信号转化为葡萄糖浓度,显示到显示器或者软件里,形成葡萄糖监测图。

框图举例如下:

关于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3年修订版)的通告

在监测图的基础上,可以分析患者每天的最高葡萄糖值、最低葡萄糖值及葡萄糖值波动的规律。实时显示葡萄糖数值时,还可以对患者提供高低葡萄糖报警,及葡萄糖趋势变化方向和速率等信息。

1.2结构组成

提供完成最终预期用途的整体系统的完整描述。包括各部件之间相互连接的图形化描述。

描述系统物理组成及用途,提供每个部件(含附件)的实物图、三视图以及便于理解的必要注释。包装结构件可在包装综述资料中描述。

1.2.1传感器包括传感电极、基座、胶布等结构。葡萄糖传感器的核心作用是将组织液中的葡萄糖信号检测出来,并转化为电流信号。电流信号的强弱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1.2.2发射器通常包括发射板、电池、外壳、背胶等。发射器可能与传感器集成于一体。

发射器为葡萄糖传感器供电,将传感器检测出来的电信号采集后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经过过滤减少噪声和贮存,并通过有线和/或无线的方式发送至接收器。

1.2.3接收器套件包括接收器、充电线和AC/DC适配器等结构。接收器可能与显示器、胰岛素泵集成于一体,也可能是移动设备(如手机)。移动设备通常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

接收器通常带有信号处理软件组件,通过特殊的运算法则将收集到的电信号转化为葡萄糖数值,并以图表或图的形式显示给患者或专业医护人员。对于有些产品,信号接收和处理可能集成在发射器或移动设备所含应用软件上。

1.2.4附件(如有)可能包括传感器辅助插入装置、充电器、传感器电极检测器、用于加固传感器的胶带等。

1.2.5软件包括发射器嵌入式软件、接收器嵌入式软件、CGMS应用程序及血糖数据管理软件(含患者APP、医生端APP、系统管理端网页)等。

通常情况下,发射器嵌入式软件用于采集、存储、传输数据;接收器嵌入式软件用于蓝牙交互、数据运算、数据显示、参数管理、异常提醒和数据存储等;CGMS应用程序,运行在通用移动计算终端,用于接收和显示葡萄糖浓度值,并在血糖值超出用户预设的血糖值上限或下限时进行提醒,还具有事件记录功能、血糖回顾功能以及系统设置功能。血糖数据管理软件用于帮助患者或医护人员查看、分析和评估由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上传的信息,从而支持有效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方案。

1.3产品分类

参考附件1明确产品分类。

1.4器械组件和附件的设计说明

对于其核心部分的传感器:

1.4.1采用电化学原理的传感器重点描述基体电极、葡萄糖限制膜层、助粘剂层(如有)、保护层(如有)、葡萄糖氧化酶层(或葡萄糖脱氢酶)等化学堆层的制造流程(如酶固化和涂膜处理工艺),明确各膜层溶液成分、规格、配比及制造商,并标注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助剂,如化学交联剂戊二醛、起始剂等。

提供化学堆层示意图,图上标明各堆层成分。

提供传感器电极剖面放大图,描述基体电极结构(如,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对电极)、各电极材料(铂、碳、Ag/ AgCl)、工艺流程(如丝网印刷工艺)等。

采用光学原理的传感器,结合图示详细描述荧光标记方法、葡聚糖和葡萄糖结合蛋白、传感器的制造流程,明确各成分、规格、含量、制造商信息。其葡萄糖检测模块描述光源器件、分光组件、光电转化处理电路、微控制单元、无线通信模块等核心模块。

1.4.2如产品中含有生物安全风险类成分,应重点描述。如在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生物源成分(如酶),人类血液制剂(如人血清白蛋白)及动物源组织(如牛血清白蛋白)等的来源、制造商、监管类型(生物制品、药品)并提供与监管类型相适应的证书、明确符合的质量标准。

1.4.3反应原理及获取信号的方式等的描述。

参考附件1详细描述采用的传感技术,氧化反应的公式和电流值的算法等。

除描述主反应产生电流的化学方程式,同时需列明其他可能存在的副化学反应,并分析各副化学反应对产品电流信号和葡萄糖浓度对应关系的影响。

光学原理的传感器应明确发射光强度、生物传感器与葡萄糖反应产生荧光信号的原理等。

1.5器械组件(含附件)功能模块描述

描述器械组件(含附件)内部每个功能组件及关键元器件。提供每个功能组件(含附件)的实物图、拆解图、系统框图、三视图以及便于理解的必要注释。

如,发射器通常包括一次性电池、蓝牙通信模块、信号采集存储模块、发射器嵌入式软件等功能模块。关键元器件包括射频天线、蓝牙模块、霍尔开关、温度传感器、I-V转换、连接座触点等。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发射板附近的温度。

霍尔开关:当发射器置于敷贴器里,由于敷贴器里含有磁铁,故该霍尔开关进入关闭状态,从而发射板的电路被关断,电池以最低功耗支持;当发射器置入人体,远离敷贴器的磁铁,该霍尔开关进入连通状态,发射板电路正常工作,此时蓝牙SOC可以定时采集和发送血糖数据。

传感电极的信号通过连接座触点传输到I-V转换模块进行放大,之后通过蓝牙SOC的ADC模块进行模拟和数字信号的转换,最终通过蓝牙SOC的FLASH模块进行存储,通过RF模块将信号发送给RF天线,从而实现血糖数据的发送。

接收器包括显示屏,功能按键、主板、可充电电池、蜂鸣器等。主板主要包括MCU控制芯片、蓝牙模块、射频天线等。

RF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

发射器蓝牙传送的数据通过接收器的天线与接收器的蓝牙模块进行通信,然后传输至MCU控制芯片(可驱动LCD屏、控制蓝牙模块、驱动电容屏、存储FLASH、响应按键、控制喇叭、检测电池电量等),最终通过FLASH模块进行存储,通过显示屏进行显示。

电子显示部分,描述产品提供数据方式(回顾式/实时式),得出数据的原理。

1.6无线技术和功能描述

通信路径功能组件的描述应包括功能组件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允许进行信息传递的硬件和软件的描述。描述内容应包括:

1.6.1通信路径。申请人应描述各功能组件与系统内部其他功能组件进行通信的各种方式。申请人应确定功能组件之间的通信流(即单向或双向)并确定所传递的信息。明确采用的网络类型(局域网、互联网)、服务器部署(本地服务器、云服务器)。

1.6.2通信硬件。申请人应描述各功能组件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并描述传递此信息所需使用的硬件。

1.6.3如果系统包括或预期包括射频无线技术(例如:IEEE 802.11、蓝牙、Zigbee),则描述应包括特定射频无线技术和特性、用途和功能(例如:远程监测或控制、软件更新)、待传输数据(包括以无线方式传输的任何报警)、所需的服务品质(QoS)、无线安全协议及与其他射频无线技术或电磁干扰(EMI)共存的相关限制或约束。

1.6.4描述远程监测功能的安全保证措施(如适用)。

1.6.5建议采用图形化描述并有必要解释,且应包括不同临床应用场景(住院、门诊、居家)的不同型号及配置产品的通信路径描述,同时描述各环节的可能的使用者(患者、关注者、专业医护人员、医院维修人员)、网络部署地点及示意图。

1.7描述CGMS所提供信息

提供评估报告样例,结合用户界面详细描述葡萄糖值的报告频率、产品提供的数值(如平均葡萄糖值(MG)、预估糖化血红蛋白(e )、变异系数CV、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比例TIR等),定义、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制定依据、基于多日CGM数据所构建的统计图(如中位数葡萄糖曲线、25%葡萄糖曲线、75%葡萄糖曲线、5%葡萄糖曲线、95%葡萄糖曲线、血糖控制范围标记线等)、趋势信息、提示信息等。

1.8警示功能描述

产品中的警示功能的描述。明确警示的内容(葡萄糖浓度、葡萄糖变化速率和变化方向)、高低血糖警示阈值、高低血糖阈值、高低血糖事件的定义,范围。

1.9联合使用设备及接口描述

明确与申报产品联合使用实现预期用途的其他产品的详细信息。区分不同临床使用场景描述各种型号、配置的部件间连接、组合方式。联合使用设备可能包括非医疗器械(手机、手表、数据传输器、网络设备等)、医疗器械(胰岛素泵、蓝牙适配器、血糖仪等)。对于已获得批准的部件或配合使用的附件,应当提供注册证编号和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注册证信息。结合产品技术要求的数据接口信息,进行详细介绍。

1.10描述各部件间连接、组合、使用操作流程。描述传感器所插入的解剖部位。

1.11与人体接触材料

描述与人体接触的部件名称、材料的化学名称、规格、组织接触类型及接触时间、材料来源(如葡萄糖氧化酶来源于黑曲霉)、高分子材料注明CAS号、金属材料注明牌号、材料符合的标准。结合图示进行材料说明,图中标识出与人体接触部件及材料。

1.12详细描述产品采用的核心技术。

2.型号规格

对于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应当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应当采用对比表或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描述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或配置)、功能、产品特征和运行模式、技术参数等内容。

套件中独立包装的替换件型号可单独提供型号列表。

3.包装说明

应当说明有关产品包装的信息(如托盘、护盖材料、型号、关键指标(材料密度、抗拉强度、厚度))以及与该产品一起销售的配件包装情况。结合带有文字说明的图示明确包装内容物。

对于CGMS的传感器部分,应当说明与灭菌方法相适应的最初包装的信息,并提供产品包装的正反外观图示。

4.适用范围和禁忌证

4.1适用范围

明确说明产品的预期用途,应包含以下内容:

4.1.1应当明确检测的样本类型和临床意义。

如:用于检测组织间液中葡萄糖浓度,监测连续变化趋势并跟踪其持续波动趋势,辅助监测高葡萄糖和低葡萄糖的发生,不能作为决定和调整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依据。

4.1.2应当明确目标用户(专业医护人员,患者)及其操作该产品应当具备的技能、知识、培训。

4.1.3应当明确适用目标人群,如成人、儿童、青少年、孕妇,患者选择标准的信息,应与申请人提供的相应证据保持一致。

4.1.4明确预期的使用环境(医疗机构、家用环境)。应与申请人提供的相应证据保持一致。

4.1.5应当明确说明产品提供数据方式(回顾式/实时提供数据)、适用人群、高低葡萄糖提醒功能等。

4.1.6应当明确说明该器械是否可与采用开放通信协议的数字连接设备进行自主通信,系统为单独使用,还是可与数字连接设备配合使用。还应明确当与数字连接设备配合使用时,用户可以根据治疗决策人工控制操作还是可与自动胰岛素输注系统配合使用。

适用范围示例:

该产品可用于糖尿病成年患者(≥18岁)的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的连续或定期监测。产品可提供并存储实时葡萄糖值,供用户跟踪葡萄糖浓度变化的趋势,如葡萄糖水平低于或高于预设值,产品可发出提醒。葡萄糖传感器仅供单个用户使用,不需要用户进行校准,使用时间最长14天。产品测量结果不作为决定和调整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依据。

该产品适用于连续监测18周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可替代指尖采血血糖检测,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治疗决策。

该系统预期在医疗机构使用/家庭环境使用。系统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数字连接设备配合使用,与数字连接设备配合使用时,用户可以根据治疗决策人工控制操作/可与自动胰岛素输注系统配合使用。

4.1.7其他注意事项

如果工厂校准的CGMS同时也接受手动校准,需提供最小校准频率下的系统准确性和警示性能数据,并比较工厂校准及接受手动校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相关性能。

临床方案中的校准要求应与产品标签中的声称一致。校准频率应不超过产品标签中规定的频率。

4.2禁忌证

根据产品特性,说明产品不适用的情况,如由于产品的传感器需要用胶布固定在皮肤上,所以过敏性皮肤患者或易患皮肤溃疡的人慎用等,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扫描或透热疗法治疗之前,必须移除该系统。尚未评价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扫描或透热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暴露于磁共振、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扫描或透热疗法可能会损坏传感器,影响器械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读数不正确。系统不得与闭环胰岛素输注系统和胰岛素输注暂停系统配合使用。

5.参考的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的情况

应当阐述参考的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的情况,应当阐述申请注册产品的研发背景和目的。对于同类产品,应当说明选择其作为研发参考的原因。

同时列表比较说明产品与参考产品在工作原理(如有创、化学反应)、结构组成、制造材料(包括动物源性材料、药物成分、生物活性物质、符合的标准等信息)、性能指标、作用方式(如植入、介入)、适用范围、适用人群、临床使用环境(家用、院用)、器械类型(如ICGMS)、传感器佩戴位置、校准类型(工厂校准、工厂校准并提供用户校准选项、用户再校准)校准次数、提示功能(阈值低血糖、阈值高血糖、低血糖、高血糖、预测低血糖提示、对于低血糖和高血糖提示,需要用户发起操作来查看葡萄糖读数等)、葡萄糖读数更新间隔(如每5分钟)、无线通信协议(蓝牙/近距离无线通信)、通信范围、主要显示器械(接收器、兼容智能设备、扫描检测仪)、显示的数据(当前葡萄糖值、趋势、图谱、用户输入事件)、传感器存储条件(温度、湿度)、运行温度和灭菌有效期等方面的异同。

传感器性能指标比对资料应至少包括酶类型(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监测范围、线性、响应时间、重复性、稳定性、药物干扰、温度响应、氧化反应、启动时间、防水性能、传感器佩戴时间(天)、等。如有不适用项应明确合理理由。

在对比材料中应注意突出注册产品与对比产品的不同,及不同点的原理基础和性能等,在产品描述资料中应有相应描述。

6.其他需说明的内容

对于已获得批准的部件或配合使用的附件(如传感器、电子部分或助针器),应当提供注册证号和注册证信息。预期与其他医疗器械或通用产品组合使用的,应当提供说明。应当说明系统各组合医疗器械间存在的物理、电气等连接方式(如与胰岛素泵组合使用,说明其使用方式及数据传输运用的安全性)。除了持续葡萄糖监测功能外,如还有其他血糖或血酮检测功能,需要说明其特征、结构和原理。

(三)非临床资料

1.产品技术要求

依据《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规定编制产品技术要求。

符合的标准清单见附件2,产品技术要求示例见附件3,根据产品实际设计情况增减技术指标,不适用项应在性能研究中阐述合理理由。

2.检测报告

同一注册单元内所检验的产品应当能够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他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同一注册单元内代表产品的选取应考虑产品预期用途、性能指标、安全指标、结构组成等,具体原则如下:

2.1性能指标、安全指标和结构组成、预期用途差异较大的产品,应分别检测。

2.2同一注册单元产品如包含多个产品配置,一个检测单元应仅包含一个产品配置。

2.3应选择功能最全,最具典型性的产品进行检测。不能互相涵盖时应分别检测。

2.4同一注册单元产品如包含多个软件组件或多个版本的软件组件,则每个软件组件或每个版本软件组件构成的产品均应作为一个检测单元,除非检测系统具有典型性。检测报告应包含软件发布版本及软件完整版本的照片或信息。

2.5对于不同型号规格产品之间电磁兼容性能可以覆盖的情形,需由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在检测报告中提供相关说明。

2.6对于典型检品的选择,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关资料予以证明。

2.7该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检测时,宣称可以家用的产品根据GB 4824归为B类设备,宣称仅为院用的产品,根据GB4824归为A类设备,运行模式应与临床典型应用一致。根据不同产品的功能差异,常见的运行模式示例如下:

正常运行模式:接收器和发射器无线连接后,发射器与葡萄糖传感器连接,传感器通过测试模拟的人体葡萄糖浓度或使用模拟传感器(电阻),按照正常工作的通信模式,接收器接收发射器发射的葡萄糖浓度数据,在接收器上实时显示。

充电模式(内部电池供电除外):通过适配器给设备充电。

待机模式:在正常运行模式以外,设备处于待机状态下。

数据下载模式:葡萄糖接收器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打开用户分析软件,读取和下载接收器中的数据。

其他模式(如有)。

3.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提供与产品性能及产品技术要求相适应的研究资料,应明确制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以及标准不适用项目的合理解释。试验方法明确检测样本数量确定依据、检测设备、方法学。参考附件4明确性能指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联合使用:如申报产品预期与其他医疗器械、非医疗器械产品联合使用实现同一预期用途,如,配套使用的能够用于该产品校准的血糖仪,胰岛素泵、蓝牙适配器、手机、手表等,应当提供证明联合使用安全有效的研究资料,包括互联基本信息(连接类型、接口、协议、最低性能)、联合使用风险及控制措施、联合使用上的限制,兼容性研究、可用性验证资料(可用读数在预期读数总数中的百分比)等。

4.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依据 GB /T 16886.1标准要求开展生物学评价。按照具体部件的接触类型进行相应的评价,并应关注由于多次使用的累计效应。例如,传感器电极与组织持久接触,穿刺针与组织瞬时接触。胶布、电极连接座外壳、传感器基座与皮肤持久接触。宜对不同接触部位和类型的部件分别进行评价。豁免进行试验的项目宜给出充分理由和论证。

应提供生物相容性测试总结,包括部件名称、产品型号、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参考标准、浸提介质、浸提比、浸提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报告号及提交位置。

按照GB /T 16886.17、GB /T 16886.18对可滤沥物、可溶出物进行分析。

参考药典等中测试方法对溶剂、交联剂残留量(如适用)进行测试或分析。

5.生物安全性研究

该产品尤其是传感器部分,若含有同种异体材料、动物源性材料或生物活性物质等具有生物安全风险类产品(常见的如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应当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资料。采用人血清白蛋白的产品,应提供生物安全性研究资料。采用牛血清白蛋白的产品需按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安全性研究资料。产品可按照GB /T 16886.20、YY /T 1465.1系列方法提供免疫原性研究资料,或提供已有数据的评估资料。

6.灭菌工艺研究

根据灭菌方法的选择,明确产品的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及其确定依据,并对残留毒性提供研究资料。

明确关键部分的灭菌工艺,如传感器部分怎样保证包装完整而达到灭菌效果,且传感器酶活性等不受影响。若传感器酶活性下降,则下降趋势应可预测、或者其变化可被识别。

7.稳定性研究

7.1货架有效期

参考《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提供灭菌后、预期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内传感器性能稳定性的研究资料。可通过加速老化试验和/或实时老化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验证有效期,推荐采用实时老化试验。应至少评估三批传感器。应明确每个测试点所需的传感器数量及性能评估的方法。

提供无菌初包装研究资料,说明在宣称的有效期内以及运输储存条件下,保持包装完整性的依据。可通过染色、密封强度、气泡试验、目测完整性试验、微生物屏障试验等验证包装完整性。

7.2使用稳定性

参考《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提供使用期限研究资料。

对于CGMS除传感器外的其他部分,若为有限次重复使用,应当提供使用次数验证资料。证明在申请人规定的使用期限/使用次数内,在正常使用、维护和校准(如适用)情况下,产品的性能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7.3运输稳定性

参考GB /T 14710《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ASTM D 4169-16《运输包装件性能测试规范》等标准,提供运输稳定性和包装研究资料,证明在生产企业规定的运输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例如:震动、振动、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不会对医疗器械的特性和性能,包括完整性和清洁度,造成不利影响。

8.软件研究

非辅助型CGMS,软件安全级别为严重级别。辅助型CGMS,软件安全级别为中等级别。软件研究需按照《医疗器械软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审查指导原则》《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如适用)《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如适用)的要求提交研究资料。

软件组成及功能(如适用)应区分客户端、服务器端分别进行描述。

9.其他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应明确评价指标、接受标准、测试方法(样本量及制定依据、测试设备、测试步骤等)、数据分析方法、测试结果、测试结论。

9.1提供持续葡萄糖传感器葡萄糖限制膜性能研究资料。分别测试酶电极(未涂葡萄糖限制膜)和涂膜后的传感器(在酶电极上加涂了葡萄糖限制膜)在葡萄糖溶液中的电流响应,并计算其线性相关系数和灵敏度,根据酶电极与传感器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得出相应的响应电流值,做响应曲线图,对比酶电极和涂膜后传感器的响应范围。

9.2提供过氧化氢反向渗透可能性研究资料。提供氧气响应的研究资料。

9.3提供氢离子积聚导致组织液pH值变化对传感器性能影响的研究资料,包括线性、稳定性、pH值变化验证。线性观察在高浓度的葡萄糖体系下传感器相应的变化;稳定性试验宜在较高浓度葡萄糖体系中进行使用期限的稳定性测试,观察传感器性能变化;pH值变化验证观察测试前后测试体系中的pH值。

9.4提供传感器在声称的佩戴天数中有无异体蛋白脱落带来免疫源问题的研究资料,可以提供已上市产品的免疫源性安全性评价资料。

9.5在制造过程中,应提供批内差异及批间差异研究资料,应提供确保传感器性能在制造工艺中的一致性研究报告或经品质检验方法从而达到产品性能一致性的研究报告。

9.6提供传感器校准或者是工厂校准控制的研究资料(可参考附件5)。

9.7应提供无线传输有效性的研究资料。包括:

-基于风险的验证和确认方法。

-无线服务质量研究。提供无线传输数据完整性,包括延迟和吞吐量、检测、纠正及损坏控制和/或预防等的研究资料。

-无线共存研究,提供丢失连接、无法建立连接或服务降级可能产生的后果,检测方法及控制措施研究资料。

-特定已知环境中预期的电磁干扰相关来源及来自医疗器械和其他射频频段用户的同频和临频干扰,检测方法及控制措施研究资料。

-安全性措施(如身份验证及无线加密)及验证方法及结果。

-无线技术的电磁兼容性。

-提供无线通信符合无线电管理规定的证明文件。

9.8应用纳米材料的产品应按照《应用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指导原则第一部分:体系框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9.9提供柔性传感电极弯曲疲劳或断裂研究资料。

根据产品原理和设计差异,以上研究资料如不适用于申报产品,应明确不适用的合理理由。

(四)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样稿

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此外应特别注意:

1.检测原理

说明书中应有对样本类型,佩戴部位和检测原理的说明,包括是检测组织液,还是血液中葡萄糖;采用电化学方法还是荧光方法,佩戴在上臂背侧还是腹部等的说明。

2.校准方法和有效使用时长

说明书中应包含用什么血糖值校准,及校准频率(如需校准),传感器最长使用时长等信息。

3.禁忌证(如有)

这部分内容应列出:在哪些情况下,绝对不能使用设备。

如,磁共振环境不安全的说明。

4.警告/注意

基于可得到的信息,什么情况下风险会上升,效果会下降,或者在研究设计中,哪些没有被充分考虑(例如,包含/排除准则),这些因素应在本节中列出。如,干扰物可能影响检测准确度;传感器松动或脱出可能导致APP没有读数;传感器折断,请勿自行处理,请向专业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5.使用指导

应当提供详细的指导,以反映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获得的经验。

6.适用范围和条件

明确使用范围和条件,如若为家用,是否需要医生处方,或者是患者被培训到什么程度等条件。

7.电磁兼容信息

应包含YY 9706.102标准中要求相关表格,指南和制造商的声明—电磁发射/电磁抗扰度及相关警示和条款。

说明书应包含靠近射频通信设备使用会影响CGMS正常工作的说明;

若CGMS存在无线传输功能,应列出非电离符号,使用说明书中应包含避免对周围设备产生有害电磁影响的指南;说明书中应列出发射器的发射频率或频带、调制类型和频率特性、有效辐射功率;接收器的接收频率、优选频率或频带、带宽(如适用);

部件若需更换时,应使用制造商规定的型号,否则可能会导致发射的增加或抗扰度性能的降低;

如含有数据线,说明书应给出制造商规定的型号和长度;若数据线含有磁环等元件,应给出使用注意事项;

含有免于静电放电试验的连接器,则应在使用说明书中列出静电放电警示符号和警示信息、预防静电放电的措施以及对可能使用这些信息的相关人员的培训建议。

明确产品的基本性能。

8.家庭环境使用

如产品是家用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简洁且易于理解。应提供关于如何安全处置废物的适当警告和注意事项。应提供器械的清洁/消毒方法,一般来说家用器械应使用易于获取的用品和简单的技术来清洁、消毒。应包含用户检查器械的损坏迹象,以及如何识别不能使用器械或其配件的情况。佩戴该产品游泳及淋浴的注意事项;该产品含有小部件,小孩如果吞咽有窒息危险的提示。

9.软件要求

应符合《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医疗器械软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中说明书的相关要求。

10.数字连接设备

应当明确联合使用器械信息,如经临床试验验证的的血糖仪、胰岛素泵、蓝牙适配器、手机、手表的制造商、型号/最低性能参数(如显示屏最小尺寸、分辨率、最大亮度、环境光、最低电池电量)(如适用)等。应包括可能影响数字连接设备性能的传感器数据的可用性及与数字连接设备进行通信的说明。

11.潜在干扰物质的信息

应提供潜在干扰物质的信息,列出任何已确定会对传感器准确性造成干扰的被测化合物以及证明即使存在干扰物质临床性能也可接受的数据,可参考CLSI EP07文件。

12.临床试验信息

包括不限于目标人群、警示准确性、整个测量区间的系统性能准确性指标,不同人群、不同传感器植入部位的性能差异、每个预期使用人群的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事件等信息。

13.使用期限

分别列明各组件的使用期限。

14.动物源

包含动物源性材料的产品,出于对患者知情权的考虑,需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示出产品取材于何种动物的何种组织。

三、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Z].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Z].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2021年第121号[Z].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99号[Z].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Z].

[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原则2022年第8号[Z].

[7]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软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指导原则2022年第9号[Z].

[8]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指导原则2022年第7号[Z].

[9]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指导原则2022年第8号[Z].

[1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原则2017年第222号[Z].

[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血糖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原则2016年第22号[Z].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原则2017年第224号[Z].

[1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原则2019年第23号[Z].

[14]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指导原则2022年第12号[Z].

[1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用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指导原则第一部分:体系框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原则2021年第65号[Z].

[16]GB /T 14710-2009,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S].

[17]ASTM D 4169-16,运输包装件性能测试规范[S].

[18]YY /T 0771.1-2020,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1部分:风险管理应用[S].

[19]GB 4824-2019,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 射频骚扰特性 限制和测量方法[S].

[20]GB /T 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S].

[21]GB /T 16886.17-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S].

[22]GB /T 16886.18-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医疗器械材料的化学表征[S].

[23]GB /T 16886.20-201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则与方法[S].

[24]YY /T 1465.1-2016,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1部分:体外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S].

[25]YY 9706.111-2021,医用电气设备 第1-1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并列标准:在家庭护理环境中使用的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的要求[S].

[26]GB 9706.1-2020,医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S].

[27]YY 9706.102-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S].

[28]YY 9706.108-2021,医用电气设备 第1—8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通用要求,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中报警系统的测试和指南[S].

[29]GB 15811-2016,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S].

[30]GB /T 18457-2015,制造医疗器械用不锈钢针管[S].

[31]YY /T 0148-2006,医用胶带 通用要求[S].

[32]GB /T 14233.1-202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S].

[33]GB /T 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S].

[34]GB /T 19634-2021,体外诊断检验系统 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S].

[35]ISO 15197-2013,In vitro diagnostic test systems —Requirements for blood-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s for self-testing in managing diabetes mellitus[S].

[36]WS /T 416-2013,干扰实验指南[S].

[37]GB /T 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S].

[38]贾伟平.持续葡萄糖监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4-30.

[3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10):582-590.

[4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4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9(11):667-675.

[42]Parkes JL,Slatin SL,Pardo S,etl· A new consensus error gri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accuraci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blood glucose[J]. Diabetes Care,2000,23(8):1143-1148.

[43]Zhou J,Lv X,Mu Y,etl· The accuracy and efficacy of 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ensor in Chinese diabetes patients:a multicenter study[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12,14(8): 710-718.

[44]Zhou J,Zhang S,Li L,etl· Performance of a New 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A Multicenter Pilot Study[J]. J Diabetes Investig. 2017 May 31.

[45]FDA. The Content of 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and Premarket Approval Applications for Artificial Pancreas Device Systems[EB/OL] https://www.fda.gov/media/80644/Download, 2012-11-9/2022-9-14.

[46]FDA.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Devices Intended for Home Use[EB/OL] https://www.fda.gov/media/77642/download, 2020-1-22/2022-12-20.

[47]FDA. Radio Frequency Wireless Technology in Medical Devices[EB/OL] https://www.fda.gov/media/71975/download,2020-1-22/2022-12-20.

[48]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Interference Testing in Clinical Chemistry; 3rd Edition. CLSI document EP07.

[49]Hoss U, Jeddi I, Schulz M, etl·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subcutaneous tissue using factory-calibrated sensors: a pilot study[J].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010, 12(8):591.

[50]Guyton A, Hall J: Transport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in blood and tissue fluids. In: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 2006: 502–513.

[51]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POCT05 Performance Metrics For Continuous Interstitial Glucose Monitoring, 2rd Edition.2020.

[52]FDA.Self-Monitoring Blood Glucose Test Systems for Over-the-Counter Use[EB/OL] https://www.fda.gov/media/87721/ download,2020-9-29/2022-09-14.

[53]Hoeks LB,Greven WL,de Valk HW. 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for treat ment of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J]. Diabet Med,2011,28(4):386-394.

[54]Danne T, Nimri R, Battelino T,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use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J]. Diabetes Care,2017,40(12):1631⁃1640.

[55]attelino T, Danne T, Bergenstal RM, etl· Targets for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data interpretation: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ime in range[J]. Diabetes Care,2019,42(8):1593⁃1603.

[56]Vashist SK.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s: A review[J]. Diagnostics

(Basel),2013,3(4):385-412.

[57]Hoss U, Budiman E. Factory-Calibrated Continuous Glucose Sensor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Technology[J].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017, S2 (19): S44.

[58]Clarke WL,Cox D,Gonder-Frederick LA,etl· Evaluating clinical accuracy of systems for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J]. Diabetes Care,1987,10(5):622-62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