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
关于微信显示已读功能的话题上了热搜
|
虽然微信官方很快就对此作出了
“没有‘如果’”的回应
|
也还是引发了网友的很多讨论
有人直接将自己代入“已读不回”的角色
|
|
有人则直接对“已读”提醒表示了不认同
|
|
还有人认为显示“已读”也是一种回复
“我回了,回了沉默”
|
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人对于显示“已读”的功能
还是十分抗拒的
已读功能其实已经在很多社交软件中都有所应用
大多都是工作软件
虽然是以企业管理为目的
但是总会给人一种必须要立刻回复的压力
即使没有面对面社交
也会有种被一双无形的眼睛紧盯的紧迫感
如果这双眼睛也转向了
微信等更为私人的社交软件
将会给人带来更多的不适和生活被侵占的感觉
有时已读不回只是
像网友说的一样“意念回复”了
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回复,需要一段思考的时间
但是“已读”的显示
直接略过这些原因定下了结论
造成不必要的社交压力
一句话总结下来就是
讨厌一些没有边界感的社交方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彼此
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沟通
但是与此同时也压缩了很多个人空间
我们的动态、喜好甚至内心想法
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窥探着
边界感在这种情况下
反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提及
我们像不喜欢被开没有边界感的玩笑一样
不喜欢在互联网上被动地释放信息
不光是微信消息
还有朋友圈的分组设置
不愿向周围人透露的其他平台的社交媒体账号
包括“大隐隐于网”的“momo”大军
都是我们在互联网上
守住属于自己个人边界的方式
|
那么问题来了
已读不回到底算不算是一种社交默契?
|
小时候在礼仪课上
我们学习过面对面交往的礼仪
长大了靠自己的摸索也发现了一套
属于互联网交往的礼仪
比如
有话直说不问“在吗”
避免回复单字“哦”让态度显得不那么冷淡
有的表情包是对话结束的含蓄表达
都是互联网交往的礼仪共识
读后回复是否也要算作是一种社交礼仪呢?
不管算不算,归根到底
社交软件只是我们社交生活的其中一部分
无法成为判断一个人的绝对依据
给彼此都留出一些个人空间
主动直接地交流才是打破隔阂
守住边界的最好方式
毕竟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
你怎么看待“已读不回”?
你见过哪些没有边界感的行为?
留言区说说吧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监制:孙爱东
主编:王新亚
编辑:张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