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前幾日

關于微信顯示已讀功能的話題上了熱搜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雖然微信官方很快就對此作出了

“沒有‘如果’”的回應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也還是引發了網友的很多讨論

有人直接将自己代入“已讀不回”的角色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有人則直接對“已讀”提醒表示了不認同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還有人認為顯示“已讀”也是一種回複

“我回了,回了沉默”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從這些讨論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人對于顯示“已讀”的功能

還是十分抗拒的

已讀功能其實已經在很多社交軟體中都有所應用

大多都是工作軟體

雖然是以企業管理為目的

但是總會給人一種必須要立刻回複的壓力

即使沒有面對面社交

也會有種被一雙無形的眼睛緊盯的緊迫感

如果這雙眼睛也轉向了

微信等更為私人的社交軟體

将會給人帶來更多的不适和生活被侵占的感覺

有時已讀不回隻是

像網友說的一樣“意念回複”了

或者是不知道怎麼回複,需要一段思考的時間

但是“已讀”的顯示

直接略過這些原因定下了結論

造成不必要的社交壓力

一句話總結下來就是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網際網路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讓我們更容易找到彼此

很大程度上友善了我們的溝通

但是與此同時也壓縮了很多個人空間

我們的動态、喜好甚至内心想法

可能都在不知不覺中被他人窺探着

邊界感在這種情況下

反而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和提及

我們像不喜歡被開沒有邊界感的玩笑一樣

不喜歡在網際網路上被動地釋放資訊

不光是微信消息

還有朋友圈的分組設定

不願向周圍人透露的其他平台的社交媒體賬号

包括“大隐隐于網”的“momo”大軍

都是我們在網際網路上

守住屬于自己個人邊界的方式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

已讀不回到底算不算是一種社交默契?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小時候在禮儀課上

我們學習過面對面交往的禮儀

長大了靠自己的摸索也發現了一套

屬于網際網路交往的禮儀

比如

有話直說不問“在嗎”

避免回複單字“哦”讓态度顯得不那麼冷淡

有的表情包是對話結束的含蓄表達

都是網際網路交往的禮儀共識

讀後回複是否也要算作是一種社交禮儀呢?

“讨厭一些沒有邊界感的社交方式!”

不管算不算,歸根到底

社交軟體隻是我們社交生活的其中一部分

無法成為判斷一個人的絕對依據

給彼此都留出一些個人空間

主動直接地交流才是打破隔閡

守住邊界的最好方式

畢竟真誠才是最大的必殺技

你怎麼看待“已讀不回”?

你見過哪些沒有邊界感的行為?

留言區說說吧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監制:孫愛東

主編:王新亞

編輯:張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