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作者:小金帛好读书

现在看来,公元712年,唐朝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唐睿宗传位给其子李隆基,也就是后世称之唐玄宗或者明皇的人;二是杜闲的二儿子出生,只是,后者并未引起当时太多人的在意。

所有人都注意着朝堂上的变化,大家都知道唐睿宗不过是被推出来的傀儡,真正掌权的是属于在政变中出了大力、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这一年的禅让传位,更是属于万众瞩目。

而杜闲,将其二儿子起名为杜甫,自然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

受人瞩目的童年

杜甫在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便去世了,杜甫对她毫无印象,以至于在杜甫一生所写的文章和诗歌中从未被提及。

他的父亲很快迎娶了第二位夫人,而这位夫人为他的父亲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都被杜甫在诗歌中提及过。

在同父同母的哥哥夭折后,因杜甫的姑姑与他母亲的关系十分亲近,年少的杜甫便被姑姑带到家中抚养。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在瘟疫流行时期,杜甫和他姑姑的儿子同时染疾,治病的巫医认为房屋的东南角是吉利位置,放在那里的孩子可以幸存。

他姑姑便将自己的儿子移出了东南角,而将杜甫安置在了那个角落。最终,杜甫从这场大疫中幸存了下来,而他姑姑的这种自我牺牲性格也影响了杜甫今后的许多决定。

也因此,在姑姑去世后,杜甫披麻戴孝为姑姑守孝,并以忧深哀情撰写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怀念这位对他影响最大的女性。

杜甫称她为“唐义姑”,希望她会像 “鲁义姑”被后代铭记。

(鲁义姑:战国时,齐国攻鲁,鲁国有一妇人,在齐军将至时抱一儿,携一儿逃命,在被追上的时候抛弃了抱着的孩子,抱起了牵着的孩子,齐军追上询问,才知带着的是她的侄子,抛弃的是她的儿子,齐将因其节义而退兵,鲁君闻之而嘉赏,后人建祠祭祀纪念。)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在姑姑的抚养下,杜甫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三四岁的杜甫被姑姑带着,观看了那名惊天下的公孙大娘剑器舞。

以至于五十五岁的杜甫,仍旧能够回忆起幼时所看的公孙大娘剑舞,那矫健的舞姿、璀璨的剑光,足以让五十多年后的他,念念不忘,并凭此认出了她的弟子。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huò)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七岁的杜甫,就已经表现出远超其他人的才思,吟咏诗书不再话下。他的父亲在杜甫身上,看到了他祖父乃至先祖的风范。

杜甫被寄寓厚望,被其送往京兆附近的私塾读书,而他的同学都是来自周围的富贵子弟。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九岁的杜甫,除了在诗书方面的天赋之外,同样展现了在书法一道的天赋。书写作品远超同辈,其作品也得到了长辈的表扬,让他多年以后想起,也还有几分自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十三四岁的杜甫,所写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天赋,足以打动当时的文坛大家,让他可以出入翰墨之场。

当时已成名的文人李邕与王翰,也都因为他的才能十分的欣赏他。而名士崔尚、魏启心看到他的诗赋,也称赞他有班扬(班固、扬雄)之才。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这个时候的杜甫,也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能与天赋,在学习上十分刻苦,才会得到老辈文人们的认可。也同样因为与老辈文人们交往,古文复兴运动的文风潮流影响了他的文风。

后人总结杜甫的诗歌,发现杜诗在诗体、诗风以及诗艺,涵盖范围极广,诗歌体裁无所不能,诗歌风格无所不有,诗歌艺术无一不精。

其他诗人擅长的,杜甫擅长,而其他诗人不擅长的,杜甫也擅长。可谓“体近体无所不善,五言七言无一不妙,五律七律都能称圣”。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他的诗歌,遵循严格的格律要求,对词、对事的使用也十分的精准,后世的诗人们也因此偏向学习杜甫。

杜甫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种事情,自然是源于他的广泛阅读和刻苦学习,同时,杜诗中融入了许多典故,而即便是经过不断解读,依旧是无法完全弄懂杜甫的诗中内容。

杜甫写下自夸般的“读书破万卷”,没有人会质疑,也没有人会反驳。

漫游万里的青年

不过,年少的杜甫并不是死读书的类型,在学堂读书的时候,便会为了成熟的梨枣而频频上树采摘。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这种丰富的“课外活动”,给予了杜甫强壮的体魄,也让他为自己的漫游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举制度的施行,让当时的士子们爆发出了极强的进取心。

在这种进取心的促使下,去见识辽阔的疆域情况,去结交天下豪俊名流,去体验名山大川的伟丽,便形成了当时文人士子的漫游风气。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十九岁的杜甫,遵循当时的文人风气,决定去远游,去见识见识盛唐的气象。

在那个没有火车、没有汽车的年代,想要远游,大部分情况下是步行,有些路段可以骑马、骑驴,沿水路所能依靠的也只是人力小舟。

杜甫渡过黄河,在蒲州猗氏做了短暂的停留,到达江宁(南京)后,感受了那里的六朝风流,游览了苏州,登临了姑苏山,见识了虎丘剑池,游历了太伯、专诸等人物古墓及遗迹。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

之后,杜甫继续一路东行,到杭州过钱塘江,在萧山登览西陵故驿楼,也在会稽凭吊吴王勾践及秦皇古迹。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其后到达了越州、台州一带,听到了采莲女的歌声,也看到了肤白貌美的越女,越女的美貌,让年轻的杜甫觉得惊艳异常。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在这次漫游过程中,杜甫遇到了一位年轻僧人,两人进行着诗歌唱和,下棋,泛舟,游历山涧,让他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而且双方也都无比的珍视这份友谊,在三十年后,他们之间依旧会牵挂着对方,会想方设法从其他人那里获知对方的消息。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

年轻杜甫抱着无忧无虑的心情,以一种昂扬向上的心态,见识了大唐的繁华气象,游历了大唐的山川古迹。

当时的唐玄宗任用贤能、整顿吏治,施行了一系列的提升经济措施举措,唐朝的国力节节攀升,达到了鼎盛时期,后世称这段时间为“开元盛世”,而杜甫恰恰经历了这个国力攀升的过程。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在社会繁荣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二十多岁的杜甫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幻想,那种年轻人的昂扬奋发,让他在登临望海时,甚至产生了雇船横行到扶桑的冲动。

而这件事,在几十年后,他依旧时时想起,对此念念不忘。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杜甫“不得”的原因是,需要返回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二十四岁的杜甫,便这样结束了自己的漫游生活。

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朝,杜甫不可能如同现在的“特种兵旅游”一样,一天时间便可行程万里。

杜甫的“行路万里”,是依靠双腿去登山望远,用双眼去观察世情人间,他体味了“开元盛世”,看到了昂扬向上的大唐气象!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这个时候的杜甫,拥有他人艳羡的文学天赋,见识了大唐各种人情冷暖,用自己最具活力的几年,游历了大唐风光。

毫无疑问,他在这个过程中写了不少的诗歌,但是,除了《夜宴左氏庄》之外,我们现在都没办法再看到,看那位年轻、肆意昂扬、充满文采与希望的杜甫的作品。

或许,以后来杜甫的眼光看,那些诗文都太青涩,不够成熟,便没有做保留,却也让我们失去了了解这位年轻诗人的最佳途径。

使得我们只能从他老时的回忆里面,依稀分辨出那个模糊、朦胧的身影。

伤痛屡至的日子

意气风发的杜甫,返回长安,准备迎接第二年春举办的科举考试,

他准备以进士之姿进入朝堂,一展胸中所学内容,为这个大唐盛世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后。

他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科考失败。

这一次的失败,对杜甫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考试失败,大不了明年再考,而是一种对他自身的否定,对他过去所有荣耀与荣誉的否定。

杜甫的祖先杜预,出身京兆杜氏,是魏晋时期的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杜预战功卓著,是晋灭吴的统帅之一,被封为丰乐亭侯。他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律令、算术、工程诸方面均著述,被称为“杜武库”。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而他注解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编排上沿袭马融、郑玄“分传附经”的先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解,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咸亨元年榜登进士第,任隰(xí)城县尉,累官至修文馆直学士,在国子监主簿任上去世,死后追赠为从第五品上阶的著作郎。

同时,杜审言也是有名的“文章四友”之一,他们的诗歌除了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之外,透露出了诗歌变革的信息,为唐诗的成熟做了极大的贡献,杜审言是四人中的成就最高者。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作为推动五律诗歌形成的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杜闲,作为杜审言的二儿子,并没有太大的文学才能,他在幼年杜甫的身上,看到了其父的影子,乃至其祖先的风范,才愿意把他送到富贵子弟的私塾中,同时也对其寄寓了极大的厚望。

作为年幼丧母,又跟被姑姑抚养长大的杜甫,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这种期待,而他的表现,不管是诗才、书法,还是学识、能力,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同时,杜甫是被京兆府选为代表参与科考,要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杜甫才华的荣誉所在了。

特别是,其他的京兆士子,都通过了科考考试等待任命。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结合杜甫的经历,足以想象这一次科考失败对杜甫的打击是有多大,

他也不愿意在京兆府多待,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对京兆府熟悉的人与事说再见。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杜甫的这次失败,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是他的责任,

这一年的主考官是考功员外郎李昂,他对当时的士子们为了及第,鼓吹自己名声,然后请托考官让对应的人员得中,还专门强调,如果有请托的话,一律按照落榜处理。

以当时杜甫的名声来讲,必然是会有不少人为其说好话,希望能够让杜甫录取。

这自然是会让李昂反感,甚至会用杜甫的落榜而为自己赚取名声。

只是杜甫在这方面并没有多谈,以自己的文章不合考官的口味来解释自己的落榜。

肆意快乐的生活

科考失败,杜甫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变成后世所熟悉的“沉郁”模样,而是仍旧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也是称之为“快意八九年”。

此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出任兖(yǎn)州司马,杜甫先是看望他的父亲,告知了科考的结果,面对失望的父亲,杜甫心中也有几分苦闷,登高望远,倚楼怀古,也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了迷茫。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在官场混迹多年的杜闲,显然更明白杜甫是因何落榜,也看出了儿子的苦闷与迷茫,便建议他再次漫游散心,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杜闲提供。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杜甫游荡在兖州的北部和西北部,学会了马术和箭术,策马逐猎,牵黄擎苍,整日追猎在山林之间,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苏预,两人一同游猎,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间。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cāng)。

这样的游历生活,也让杜甫心中的愁闷得到缓解,在兖州北部不远处的泰山上,登高望远,蓬勃的朝气油然而生,写下了那首流传甚广的《望岳》,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自己攀登绝顶的愿望。

这段观光和狩猎的生活,不仅驱散了他心中的郁闷,也让他收获了极大的满足与快乐,多年以后,年老多病的杜甫都忍不住想要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马术与箭术。

然而,快乐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杜甫便遭遇了父亲的离世。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作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的杜闲,是可以荫补儿子入官的,杜甫作为实际上的长子,自然是能够享受这种机会,只是他将入官的机会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杜颖,而杜颖因此获得了临邑簿曹正九品下阶的小官。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在父亲去世后,杜甫作为家中长子,必须返回兖州处理父亲的后事,他将父亲安置在偃师的家族墓地,同时也将其他家庭成员安置在那里生活。

因为那里有一定的家族产业收入,可以在失去父亲的俸禄之后,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

而为了守孝,杜甫在首阳山下修筑了新居,在新居完成后写了《祭远祖当阳君文》以祭祀先祖杜预。

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偃师的新居,离住在洛阳的姑姑很近,杜甫可以时常前去探望,双方交流日常的生活,乃至回忆起曾经小时候的事情。

这段时光,或许是他在守孝期间难得的慰藉。

只是温馨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他便遭遇了姑姑的离世,他为其写下了墓志铭,让这位抚养他长大的女性,为后世永远铭记。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因为失去了父亲收入的支持,还有在葬礼以及修筑新居上的支出,杜甫开始在洛阳寻求做事的机会,想要担负起一家之长的责任。

三十二岁的杜甫,作为一家之长,需要再一次处理继祖母的葬礼。按照惯例将继祖母安置在偃师的家族墓地,为其写下了《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

安葬完继祖母后,他需要返回陈留处理继祖母留下的遗产。

在陈留的一家酒肆中,他碰到了两个四处游玩的诗人,一个是大他十一岁的李白,一个是大他八岁的高适。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此时的李白,刚被赐金放还,到处漫游派遣心中的苦闷。而高适也是科举落第,求仕却屡屡受挫,“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

再加上杜甫,三个“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只是此时三人的底色皆是豪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三人在陈留这家小小的酒肆之中。

他们吟诗唱和,纵酒高歌,弹棋击筑,一场酩酊大醉之后,三人决定一同出游。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他们从陈留出发,一路向着东南前进,游玩梁宋之间,他们煮酒畅饮,吟诗唱和,酒酣登台,慷慨怀古。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李白写出了波澜层叠、自在陡变的《梁园吟》,而高适则写出了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古大梁行》。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十五好剑术的李白,出身军人世家的边塞诗人高适,对自己箭术颇为自得的杜甫,三人驱马同游,弯弓射猎,度过了快哉异常的日子。

文学上、诗歌上、武艺上、豪情上、经历上……让三人无比的投机,“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晚年的杜甫时常怀念这段时光,也只有他明白这段时光中那肆意昂扬的年轻人,那身逢知己的快乐日子,是今后再难有的时光。

三人分别之后,杜甫再次回到了父亲曾担任司马的兖州,租借了城市东郊石门的一所房屋,他在这里邀请朋友,举办宴饮,再一次碰到了李白。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杜甫写下了《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纪念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欢乐宴饮的日子,也有与李白一同寻友聚餐《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只是此时的杜甫认识到了生计的重要性,那首《赠李白》既是说李白,也是说自己。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选择返回长安时,李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送别杜甫,遗憾双方如同飞蓬一样各自被风带走,建议一饮而尽杯中酒,因为在石门的这种令人愉快的结伴生活不会重现了。

李白再次开始孤身游历,相比于之前与杜甫的欢快日子,他觉得现在的酒也不是那么醇正,高歌也不再令人快乐,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他的情感已经像汶水一样,浩浩荡荡地随杜甫而去。

只是他不知道随着汶水远去的,还有那个肆意昂扬、豪情万丈的年轻杜甫。

被重塑后的杜甫

三十三岁的杜甫返回了阔别八九年的长安,只是,此时长安已经不再是他离开时的那个长安。

那个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皇帝,已经开始怠慢朝政、宠信奸臣,一代奸相李林甫此刻大权独握,蔽塞言路。

而杜甫也失去了父亲的资金支持,他开始品尝贫穷的味道,虽然有朋友的接济以及写作的润笔费,但是,“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杜甫需要为自己的日常开支进行“乞食奔波”。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怀念曾经的日子,怀念快意人生的生活,怀念那个时候的人和事,所以写下了《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今夕行》等诗。

接下来,杜甫目睹了朋友们卷入政治风波而死亡,在李林甫的操弄下,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人被赐死,“饮中八仙”的左相李适之及其儿子被迫自杀,年迈的北海太守李邕被杖毙。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即便是他也被李林甫的政治手段波及到,唐玄宗为了给科考失利的士子们一次机会,加开了一场恩科考试,李林甫在劝谏唐玄宗不必亲自监考,最后将所有的士子黜落,禀报唐玄宗“野无遗贤”,以讨得玄宗欢心。

杜甫便是失利考生中的一员,还有素有文学天赋、在安史之乱中大放异彩的元结、“竹溪六逸”之一、孔子三十七世孙的孔巢父等。

作为一位诗人,还是情感丰富、心思敏锐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环境,理想与现实的纠缠,希望与失望的博弈,快乐与忧愁的角力,意欲出仕与担心迫害的拉锯,感激友谊与愤慨背叛的反复……种种的极端的情绪变化之间,他被反复的捶打、烧炼,将所读的书、所走过的路、曾经的豪情万丈、过往的洒脱浪漫,都被一点点的掰开、揉碎,然后被他重新咀嚼,最后吞咽入腹。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那个旷放洒脱、肆意昂扬的年轻杜甫逐渐消失,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忧愁怜悯、沉郁顿挫的杜甫逐渐展现在人前。

我常想,杜甫那次与李白的分别——一人向西、一人向东,一个投入了京城这个政治阴谋和竞争的漩涡中心,一个离开了漩涡中心选择游历天下。

此时,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李白,而杜甫仍旧是小有名气的杜甫,如果杜甫选择和李白一同离开,后世或许会因为研究李白,注意到一个写诗写的不错的诗人。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扬的模样

而杜甫选择了向西,告别自己的偶像李白,在漩涡中被挤压、煎熬、捶打、重塑,他没有成为自己偶像那样的诗人,却最终与偶像并称为“诗中两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