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作者:小金帛好讀書

現在看來,公元712年,唐朝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唐睿宗傳位給其子李隆基,也就是後世稱之唐玄宗或者明皇的人;二是杜閑的二兒子出生,隻是,後者并未引起當時太多人的在意。

所有人都注意着朝堂上的變化,大家都知道唐睿宗不過是被推出來的傀儡,真正掌權的是屬于在政變中出了大力、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這一年的禅讓傳位,更是屬于萬衆矚目。

而杜閑,将其二兒子起名為杜甫,自然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

受人矚目的童年

杜甫在出生後不久,他的母親便去世了,杜甫對她毫無印象,以至于在杜甫一生所寫的文章和詩歌中從未被提及。

他的父親很快迎娶了第二位夫人,而這位夫人為他的父親生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們都被杜甫在詩歌中提及過。

在同父同母的哥哥夭折後,因杜甫的姑姑與他母親的關系十分親近,年少的杜甫便被姑姑帶到家中撫養。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在瘟疫流行時期,杜甫和他姑姑的兒子同時染疾,治病的巫醫認為房屋的東南角是吉利位置,放在那裡的孩子可以幸存。

他姑姑便将自己的兒子移出了東南角,而将杜甫安置在了那個角落。最終,杜甫從這場大疫中幸存了下來,而他姑姑的這種自我犧牲性格也影響了杜甫今後的許多決定。

也是以,在姑姑去世後,杜甫披麻戴孝為姑姑守孝,并以憂深哀情撰寫墓志銘《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碑》,懷念這位對他影響最大的女性。

杜甫稱她為“唐義姑”,希望她會像 “魯義姑”被後代銘記。

(魯義姑:戰國時,齊國攻魯,魯國有一婦人,在齊軍将至時抱一兒,攜一兒逃命,在被追上的時候抛棄了抱着的孩子,抱起了牽着的孩子,齊軍追上詢問,才知帶着的是她的侄子,抛棄的是她的兒子,齊将因其節義而退兵,魯君聞之而嘉賞,後人建祠祭祀紀念。)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在姑姑的撫養下,杜甫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三四歲的杜甫被姑姑帶着,觀看了那名驚天下的公孫大娘劍器舞。

以至于五十五歲的杜甫,仍舊能夠回憶起幼時所看的公孫大娘劍舞,那矯健的舞姿、璀璨的劍光,足以讓五十多年後的他,念念不忘,并憑此認出了她的弟子。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㸌(huò)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骖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七歲的杜甫,就已經表現出遠超其他人的才思,吟詠詩書不再話下。他的父親在杜甫身上,看到了他祖父乃至先祖的風範。

杜甫被寄寓厚望,被其送往京兆附近的私塾讀書,而他的同學都是來自周圍的富貴子弟。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九歲的杜甫,除了在詩書方面的天賦之外,同樣展現了在書法一道的天賦。書寫作品遠超同輩,其作品也得到了長輩的表揚,讓他多年以後想起,也還有幾分自得。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十三四歲的杜甫,所寫的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文學天賦,足以打動當時的文壇大家,讓他可以出入翰墨之場。

當時已成名的文人李邕與王翰,也都因為他的才能十分的欣賞他。而名士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的詩賦,也稱贊他有班揚(班固、揚雄)之才。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這個時候的杜甫,也沒有浪費自己的才能與天賦,在學習上十分刻苦,才會得到老輩文人們的認可。也同樣因為與老輩文人們交往,古文複興運動的文風潮流影響了他的文風。

後人總結杜甫的詩歌,發現杜詩在詩體、詩風以及詩藝,涵蓋範圍極廣,詩歌體裁無所不能,詩歌風格無所不有,詩歌藝術無一不精。

其他詩人擅長的,杜甫擅長,而其他詩人不擅長的,杜甫也擅長。可謂“體近體無所不善,五言七言無一不妙,五律七律都能稱聖”。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他的詩歌,遵循嚴格的格律要求,對詞、對事的使用也十分的精準,後世的詩人們也是以偏向學習杜甫。

杜甫之是以能夠做到這種事情,自然是源于他的廣泛閱讀和刻苦學習,同時,杜詩中融入了許多典故,而即便是經過不斷解讀,依舊是無法完全弄懂杜甫的詩中内容。

杜甫寫下自誇般的“讀書破萬卷”,沒有人會質疑,也沒有人會反駁。

漫遊萬裡的青年

不過,年少的杜甫并不是死讀書的類型,在學堂讀書的時候,便會為了成熟的梨棗而頻頻上樹采摘。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這種豐富的“課外活動”,給予了杜甫強壯的體魄,也讓他為自己的漫遊準備了條件。

隋唐時期,随着國家的統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别是科舉制度的施行,讓當時的士子們爆發出了極強的進取心。

在這種進取心的促使下,去見識遼闊的疆域情況,去結交天下豪俊名流,去體驗名山大川的偉麗,便形成了當時文人士子的漫遊風氣。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十九歲的杜甫,遵循當時的文人風氣,決定去遠遊,去見識見識盛唐的氣象。

在那個沒有火車、沒有汽車的年代,想要遠遊,大部分情況下是步行,有些路段可以騎馬、騎驢,沿水路所能依靠的也隻是人力小舟。

杜甫渡過黃河,在蒲州猗氏做了短暫的停留,到達江甯(南京)後,感受了那裡的六朝風流,遊覽了蘇州,登臨了姑蘇山,見識了虎丘劍池,遊曆了太伯、專諸等人物古墓及遺迹。

王謝風流遠,阖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

之後,杜甫繼續一路東行,到杭州過錢塘江,在蕭山登覽西陵故驿樓,也在會稽憑吊吳王勾踐及秦皇古迹。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

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其後到達了越州、台州一帶,聽到了采蓮女的歌聲,也看到了膚白貌美的越女,越女的美貌,讓年輕的杜甫覺得驚豔異常。

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在這次漫遊過程中,杜甫遇到了一位年輕僧人,兩人進行着詩歌唱和,下棋,泛舟,遊曆山澗,讓他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而且雙方也都無比的珍視這份友誼,在三十年後,他們之間依舊會牽挂着對方,會想方設法從其他人那裡獲知對方的消息。

不見旻公三十年,封書寄與淚潺湲。

年輕杜甫抱着無憂無慮的心情,以一種昂揚向上的心态,見識了大唐的繁華氣象,遊曆了大唐的山川古迹。

當時的唐玄宗任用賢能、整頓吏治,施行了一系列的提升經濟措施舉措,唐朝的國力節節攀升,達到了鼎盛時期,後世稱這段時間為“開元盛世”,而杜甫恰恰經曆了這個國力攀升的過程。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在社會繁榮發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二十多歲的杜甫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與幻想,那種年輕人的昂揚奮發,讓他在登臨望海時,甚至産生了雇船橫行到扶桑的沖動。

而這件事,在幾十年後,他依舊時時想起,對此念念不忘。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

杜甫“不得”的原因是,需要傳回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二十四歲的杜甫,便這樣結束了自己的漫遊生活。

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唐朝,杜甫不可能如同現在的“特種兵旅遊”一樣,一天時間便可行程萬裡。

杜甫的“行路萬裡”,是依靠雙腿去登山望遠,用雙眼去觀察世情人間,他體味了“開元盛世”,看到了昂揚向上的大唐氣象!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這個時候的杜甫,擁有他人豔羨的文學天賦,見識了大唐各種人情冷暖,用自己最具活力的幾年,遊曆了大唐風光。

毫無疑問,他在這個過程中寫了不少的詩歌,但是,除了《夜宴左氏莊》之外,我們現在都沒辦法再看到,看那位年輕、肆意昂揚、充滿文采與希望的杜甫的作品。

或許,以後來杜甫的眼光看,那些詩文都太青澀,不夠成熟,便沒有做保留,卻也讓我們失去了了解這位年輕詩人的最佳途徑。

使得我們隻能從他老時的回憶裡面,依稀分辨出那個模糊、朦胧的身影。

傷痛屢至的日子

意氣風發的杜甫,傳回長安,準備迎接第二年春舉辦的科舉考試,

他準備以進士之姿進入朝堂,一展胸中所學内容,為這個大唐盛世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後。

他就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打擊——科考失敗。

這一次的失敗,對杜甫而言,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考試失敗,大不了明年再考,而是一種對他自身的否定,對他過去所有榮耀與榮譽的否定。

杜甫的祖先杜預,出身京兆杜氏,是魏晉時期的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杜預戰功卓著,是晉滅吳的統帥之一,被封為豐樂亭侯。他博學多通,于經濟、政治、軍事、曆法、律令、算術、工程諸方面均著述,被稱為“杜武庫”。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而他注解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在編排上沿襲馬融、鄭玄“分傳附經”的先例,是現存最早的關于《春秋左氏傳》的注解,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在鹹亨元年榜登進士第,任隰(xí)城縣尉,累官至修文館直學士,在國子監主簿任上去世,死後追贈為從第五品上階的著作郎。

同時,杜審言也是有名的“文章四友”之一,他們的詩歌除了歌功頌德、宮苑遊宴之外,透露出了詩歌變革的資訊,為唐詩的成熟做了極大的貢獻,杜審言是四人中的成就最高者。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作為推動五律詩歌形成的人,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贊許為初唐五律第一。

杜閑,作為杜審言的二兒子,并沒有太大的文學才能,他在幼年杜甫的身上,看到了其父的影子,乃至其祖先的風範,才願意把他送到富貴子弟的私塾中,同時也對其寄寓了極大的厚望。

作為年幼喪母,又跟被姑姑撫養長大的杜甫,能夠清晰的感受到這種期待,而他的表現,不管是詩才、書法,還是學識、能力,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同時,杜甫是被京兆府選為代表參與科考,要知道,這本身就是一種認可杜甫才華的榮譽所在了。

特别是,其他的京兆士子,都通過了科考考試等待任命。

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結合杜甫的經曆,足以想象這一次科考失敗對杜甫的打擊是有多大,

他也不願意在京兆府多待,懷着沉重的心情離開,對京兆府熟悉的人與事說再見。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杜甫的這次失敗,其實也不能完全算是他的責任,

這一年的主考官是考功員外郎李昂,他對當時的士子們為了及第,鼓吹自己名聲,然後請托考官讓對應的人員得中,還專門強調,如果有請托的話,一律按照落榜處理。

以當時杜甫的名聲來講,必然是會有不少人為其說好話,希望能夠讓杜甫錄取。

這自然是會讓李昂反感,甚至會用杜甫的落榜而為自己賺取名聲。

隻是杜甫在這方面并沒有多談,以自己的文章不合考官的口味來解釋自己的落榜。

肆意快樂的生活

科考失敗,杜甫并未是以而一蹶不振,變成後世所熟悉的“沉郁”模樣,而是仍舊過着豐富多彩的生活,晚年回憶起這段日子,也是稱之為“快意八九年”。

此時,杜甫的父親杜閑出任兖(yǎn)州司馬,杜甫先是看望他的父親,告知了科考的結果,面對失望的父親,杜甫心中也有幾分苦悶,登高望遠,倚樓懷古,也對今後的人生産生了迷茫。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在官場混迹多年的杜閑,顯然更明白杜甫是因何落榜,也看出了兒子的苦悶與迷茫,便建議他再次漫遊散心,過程中産生的費用,由杜閑提供。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杜甫遊蕩在兖州的北部和西北部,學會了馬術和箭術,策馬逐獵,牽黃擎蒼,整日追獵在山林之間,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蘇預,兩人一同遊獵,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間。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枥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cāng)。

這樣的遊曆生活,也讓杜甫心中的愁悶得到緩解,在兖州北部不遠處的泰山上,登高望遠,蓬勃的朝氣油然而生,寫下了那首流傳甚廣的《望嶽》,用“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表達了自己攀登絕頂的願望。

這段觀光和狩獵的生活,不僅驅散了他心中的郁悶,也讓他收獲了極大的滿足與快樂,多年以後,年老多病的杜甫都忍不住想要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馬術與箭術。

然而,快樂的日子并未持續太久,杜甫便遭遇了父親的離世。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作為朝議大夫、兖州司馬的杜閑,是可以蔭補兒子入官的,杜甫作為實際上的長子,自然是能夠享受這種機會,隻是他将入官的機會讓給了同父異母的弟弟——杜穎,而杜穎是以獲得了臨邑簿曹正九品下階的小官。

舍弟卑栖邑,防川領簿曹。

在父親去世後,杜甫作為家中長子,必須傳回兖州處理父親的後事,他将父親安置在偃師的家族墓地,同時也将其他家庭成員安置在那裡生活。

因為那裡有一定的家族産業收入,可以在失去父親的俸祿之後,維持家庭的日常開支。

而為了守孝,杜甫在首陽山下修築了新居,在新居完成後寫了《祭遠祖當陽君文》以祭祀先祖杜預。

小子築室,首陽之下,不敢忘本,不敢違仁。

偃師的新居,離住在洛陽的姑姑很近,杜甫可以時常前去探望,雙方交流日常的生活,乃至回憶起曾經小時候的事情。

這段時光,或許是他在守孝期間難得的慰藉。

隻是溫馨的時光并未持續太久,他便遭遇了姑姑的離世,他為其寫下了墓志銘,讓這位撫養他長大的女性,為後世永遠銘記。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因為失去了父親收入的支援,還有在葬禮以及修築新居上的支出,杜甫開始在洛陽尋求做事的機會,想要擔負起一家之長的責任。

三十二歲的杜甫,作為一家之長,需要再一次處理繼祖母的葬禮。按照慣例将繼祖母安置在偃師的家族墓地,為其寫下了《唐故範陽太君盧氏墓志》。

安葬完繼祖母後,他需要傳回陳留處理繼祖母留下的遺産。

在陳留的一家酒肆中,他碰到了兩個四處遊玩的詩人,一個是大他十一歲的李白,一個是大他八歲的高适。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此時的李白,剛被賜金放還,到處漫遊派遣心中的苦悶。而高适也是科舉落第,求仕卻屢屢受挫,“許國不成名,還家有慚色”。

再加上杜甫,三個“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隻是此時三人的底色皆是豪邁,“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适,“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杜甫,三人在陳留這家小小的酒肆之中。

他們吟詩唱和,縱酒高歌,彈棋擊築,一場酩酊大醉之後,三人決定一同出遊。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垆。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台,懷古視平蕪。

他們從陳留出發,一路向着東南前進,遊玩梁宋之間,他們煮酒暢飲,吟詩唱和,酒酣登台,慷慨懷古。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李白寫出了波瀾層疊、自在陡變的《梁園吟》,而高适則寫出了豪健挺舉、深沉悲涼的《古大梁行》。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

寒蕪際碣石,萬裡風雲來。

十五好劍術的李白,出身軍人世家的邊塞詩人高适,對自己箭術頗為自得的杜甫,三人驅馬同遊,彎弓射獵,度過了快哉異常的日子。

文學上、詩歌上、武藝上、豪情上、經曆上……讓三人無比的投機,“寫到這裡,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

晚年的杜甫時常懷念這段時光,也隻有他明白這段時光中那肆意昂揚的年輕人,那身逢知己的快樂日子,是今後再難有的時光。

三人分别之後,杜甫再次回到了父親曾擔任司馬的兖州,租借了城市東郊石門的一所房屋,他在這裡邀請朋友,舉辦宴飲,再一次碰到了李白。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杜甫寫下了《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紀念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歡樂宴飲的日子,也有與李白一同尋友聚餐《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隐居》,隻是此時的杜甫認識到了生計的重要性,那首《贈李白》既是說李白,也是說自己。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選擇傳回長安時,李白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送别杜甫,遺憾雙方如同飛蓬一樣各自被風帶走,建議一飲而盡杯中酒,因為在石門的這種令人愉快的結伴生活不會重制了。

李白再次開始孤身遊曆,相比于之前與杜甫的歡快日子,他覺得現在的酒也不是那麼醇正,高歌也不再令人快樂,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表達了他的情感已經像汶水一樣,浩浩蕩蕩地随杜甫而去。

隻是他不知道随着汶水遠去的,還有那個肆意昂揚、豪情萬丈的年輕杜甫。

被重塑後的杜甫

三十三歲的杜甫傳回了闊别八九年的長安,隻是,此時長安已經不再是他離開時的那個長安。

那個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皇帝,已經開始怠慢朝政、寵信奸臣,一代奸相李林甫此刻大權獨握,蔽塞言路。

而杜甫也失去了父親的資金支援,他開始品嘗貧窮的味道,雖然有朋友的接濟以及寫作的潤筆費,但是,“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杜甫需要為自己的日常開支進行“乞食奔波”。

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他懷念曾經的日子,懷念快意人生的生活,懷念那個時候的人和事,是以寫下了《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今夕行》等詩。

接下來,杜甫目睹了朋友們卷入政治風波而死亡,在李林甫的操弄下,皇甫惟明、韋堅兄弟等人被賜死,“飲中八仙”的左相李适之及其兒子被迫自殺,年邁的北海太守李邕被杖斃。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即便是他也被李林甫的政治手段波及到,唐玄宗為了給科考失利的士子們一次機會,加開了一場恩科考試,李林甫在勸谏唐玄宗不必親自監考,最後将所有的士子黜落,禀報唐玄宗“野無遺賢”,以讨得玄宗歡心。

杜甫便是失利考生中的一員,還有素有文學天賦、在安史之亂中大放異彩的元結、“竹溪六逸”之一、孔子三十七世孫的孔巢父等。

作為一位詩人,還是情感豐富、心思敏銳的詩人,面對這樣的環境,理想與現實的糾纏,希望與失望的博弈,快樂與憂愁的角力,意欲出仕與擔心迫害的拉鋸,感激友誼與憤慨背叛的反複……種種的極端的情緒變化之間,他被反複的捶打、燒煉,将所讀的書、所走過的路、曾經的豪情萬丈、過往的灑脫浪漫,都被一點點的掰開、揉碎,然後被他重新咀嚼,最後吞咽入腹。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那個曠放灑脫、肆意昂揚的年輕杜甫逐漸消失,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憂愁憐憫、沉郁頓挫的杜甫逐漸展現在人前。

我常想,杜甫那次與李白的分别——一人向西、一人向東,一個投入了京城這個政治陰謀和競争的漩渦中心,一個離開了漩渦中心選擇遊曆天下。

此時,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李白,而杜甫仍舊是小有名氣的杜甫,如果杜甫選擇和李白一同離開,後世或許會因為研究李白,注意到一個寫詩寫的不錯的詩人。

杜甫:我也曾是肆意昂揚的模樣

而杜甫選擇了向西,告别自己的偶像李白,在漩渦中被擠壓、煎熬、捶打、重塑,他沒有成為自己偶像那樣的詩人,卻最終與偶像并稱為“詩中兩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