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首先,表明我个人对580元购买有LV- logo帆布包的态度:
现在的我:不买。因为现在的我更多考虑的,是所购商品的实用价值。
20岁左右的我:极可能买。虽然因“穷”而会影响伙食,但能满足一下好奇乃至小小的“虚荣”,获得心理满足与愉悦——尽管可能很短暂。
有一家自诩“智媒领跑者,价值传承者”、名叫《南方都市报》的,对此直接给出了“又穷又蠢又虚荣”的七字评价。
从这七字评价,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因不自信而产生虚荣心的消费行为的否定——对此,我个人也一定程度地以之为然!
但这七字,却也深深透出了一个字,就是《南方都市报》的——“穷”!
“穷”与“不穷”?那就以①其所根植的广深这一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土壤,②新闻媒体应有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平衡性、社会责任性的原则要求,来做参照物。此报能不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七字评价的客观依据在哪呢?
只有七字评价,再无其它内容。试问,你对580元购买LⅤ-logo帆布包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消费能力及习惯等等,作过采访调查吗?怎么得出穷、蠢、虚荣的结论的?没有客观采访调查,只有主观臆断评价,作为媒体,此等职业行为,穷不穷?
为啥不深一步地探讨此消费行为的背后逻辑?
行为都有行为逻辑。商家搞此活动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心理逻辑是什么?如果深入采访调查、探讨研究,相信会对商业、市场从业者都是一个很好的反馈。而浸淫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珠三角多年的媒体,只有七字评价,此等职业的眼界广度、思维深度,穷不穷?
你对近在眼前的新闻事件发声了吗?
沸沸扬扬的“北极鲶鱼”一事,已快百日。你跟踪了吗?你动态发声了吗?也许你会说这个要等权威部门的调查结论。问题在于,你始终跟踪关注推动了吗?你只是在坐等权威结论?如果是,此等职业操守,穷不穷?
你对当地反贪腐主动发挥过作用吗?
此报创办于1997年。在党中央反贪腐的坚强意志、雷霆行动下,广州原市委书记万庆良、原副市长曹鉴燎,深圳原市长许宗衡、原副市长陈如桂等被斩落马下。作为深耕当地的媒体,你主动发挥过舆论监督等作用了吗?退而求其次,对本地的一些不规行为,你原发、主动曝光了吗?如果没有,此等职业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穷不穷?
如果对以上问题能给我们受众有个肯定的回答,那我们就放心地尊重你和你的意见。
在重大新闻事件前失声,对580元买个袋子的百姓斩钉截铁地尖刻评价,这样的媒体,深深地怀疑它真的是“又穷又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