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英恩怨史(5):在鸦片战争中,有哪些军民与英军血战到底呢?

#文化历史解析#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事实上在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那些英勇抗击英军的大清军民,理应彪炳史册。那么你知道在鸦片战争中,有哪些大清军民创造了悲壮的史诗吗,取得了远胜于“朝廷”的战果吗?一向自诩天下无敌的英军,为何将被俘的百余名英军当成渔民,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失败战果呢?

虎门之战中死战不退的清军

1840年8月,道光帝应英人之请,将林则徐、邓廷桢罢免流放,改派琦善与英国议和。琦善来到广东就裁撤广东水师和所有的防御设施,使得主战派的成果化为乌有,进而导致了《南京条约》的诞生。

1841年1月7日,义律率兵攻打虎门炮台。虎门的第一道防线“沙角—大角炮台”,是时年66岁的陈连升老将军镇守。在此之前曾多次击败英军,成为少有的抗英名将。在琦善成为督战广东的钦差大臣后,陈连升手中就只有老弱病残的、武器装备极差的600余清军。此前因琦善将虎门设施撤除干净,使得其无险可守,并被暴露在英军的枪口下。即便如此,陈连升父子及清兵依旧与英寇血战到底。然形势艰难非人力所能及,即便是诸葛再世也无力挽狂澜之力。不久,陈连升父子就阵亡,成为第一位力战殉国的,出生于土家族的爱国将领。其坐骑被掳至香港,不食而死。一人一马,谱写了一首令人震撼的悲壮史诗。

中英恩怨史(5):在鸦片战争中,有哪些军民与英军血战到底呢?

陈连升

英军攻破虎门的第一道防线“沙角—大角炮台”后,立即向关天培镇守的炮台进攻。由于主战派被琦善打压,使得广东提督关天培组建的强兵劲旅和防御设施毁于一旦。关天培与英军激战近十小时,身体多处受伤,依旧死战不退。可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使得英军很快就逼近阵地。关天培随后在与英军决斗过程中阵亡,时年61岁。炮台也随之被攻陷。

围困英军的三元里人民

1841年5月29日,英军闯入三元里,劫掠手无寸铁的我方老百姓。当地人民奋起抗击,打死数名英军。可能是天佑我方人民,当时正逢大雨,使得英军的火枪受潮而无法发出威力。两万多群众趁机把这支英军围得水泄不通。

中英恩怨史(5):在鸦片战争中,有哪些军民与英军血战到底呢?

英军总司令以屠城做威胁,迫使广州知府余保纯解除被民众围困英军的包围圈。余保纯在得到琦善的重用后,一改之前拼命禁烟的正面形象,成为了投降派的马前卒,并忠实执行投降派的命令。如此两面三刀之徒,活该被罢免官职。

五战五捷的台湾军民

台湾军民在反英战斗中,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战果。要知道在整个鸦片战争中,杀俘英军不过五百余人。可在台湾保卫战中,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毙敌四十多人,还有俘获来自广东的五名汉奸。由此可见,台湾军民的战斗力之强。

中英恩怨史(5):在鸦片战争中,有哪些军民与英军血战到底呢?

1841年9月30日,英军进犯台湾。台湾兵备道姚莹和总兵达洪阿二人,是少有的能积极备战的将领。姚莹是安徽桐城人,是主战派中的优秀将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就在台湾做了积极的备战部署。因此在英军进犯台湾后,他才能同达洪阿(满人)取得五战五捷的辉煌胜利。之后,英军不再侵犯台湾。然而取得大功的姚莹和达洪阿,却被革职逮捕入狱。清朝的腐朽软弱,可见一斑。

英军代表璞鼎查为掩饰英军遭遇的可耻失败,竟谎称这些英军是“手无寸铁”的渔民。进而要求清朝释放和赔偿这些人的损失,并惩办抗英将领姚莹和达洪阿。由此可见,英国人的无耻。至于那些被俘英军,在签订《南京条约》后就被释放。

总结

如前文所说,腐朽的清朝是弱于英国的。更何况还有一大帮“汉奸”的帮衬,英人无理由会遭逢败绩。但在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连升等部分清军和人民,却取得了震动异邦的辉煌战绩。他们与英军战斗中誓死不屈的精神,成为百年国难中让中华民族避免灭亡的根源。

英军强吗?很强。不过两个月就长驱直入地抵达天津,震撼清廷。道光帝迫于英军的威慑,遂求和,将林则徐罢免流放。英军弱吗?也很弱。在与如此不堪的清朝的战斗中,有无数“汉奸”的帮衬,依旧折戟数次。由此可见,鸦片之耻、清军之败是源于清朝内部的腐朽无能又软弱,而不是强大的英军。

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荼毒人民近两百年之久。从此,洋人成为了高高在上的“洋大人”,凌驾于国民之上。即便是到了一百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即便是国富民强的今天,即便是洋国衰弱的今天,许多高校、政府部门、学者、网友等都还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进而做出一些滑稽的、耻辱的行为。例如某高校的“女学伴”,某教授提出要翻倍提高洋学生奖金,某工会为洋人要到工资和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