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英恩怨史(5):在鴉片戰争中,有哪些軍民與英軍血戰到底呢?

#文化曆史解析#

1840年6月,鴉片戰争正式爆發。事實上在鴉片戰争的全過程中,湧現出了許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那些英勇抗擊英軍的大清軍民,理應彪炳史冊。那麼你知道在鴉片戰争中,有哪些大清軍民創造了悲壯的史詩嗎,取得了遠勝于“朝廷”的戰果嗎?一向自诩天下無敵的英軍,為何将被俘的百餘名英軍當成漁民,以此來掩飾自己的失敗戰果呢?

虎門之戰中死戰不退的清軍

1840年8月,道光帝應英人之請,将林則徐、鄧廷桢罷免流放,改派琦善與英國議和。琦善來到廣東就裁撤廣東水師和所有的防禦設施,使得主戰派的成果化為烏有,進而導緻了《南京條約》的誕生。

1841年1月7日,義律率兵攻打虎門炮台。虎門的第一道防線“沙角—大角炮台”,是時年66歲的陳連升老将軍鎮守。在此之前曾多次擊敗英軍,成為少有的抗英名将。在琦善成為督戰廣東的欽差大臣後,陳連升手中就隻有老弱病殘的、武器裝備極差的600餘清軍。此前因琦善将虎門設施撤除幹淨,使得其無險可守,并被暴露在英軍的槍口下。即便如此,陳連升父子及清兵依舊與英寇血戰到底。然形勢艱難非人力所能及,即便是諸葛再世也無力挽狂瀾之力。不久,陳連升父子就陣亡,成為第一位力戰殉國的,出生于土家族的愛國将領。其坐騎被擄至香港,不食而死。一人一馬,譜寫了一首令人震撼的悲壯史詩。

中英恩怨史(5):在鴉片戰争中,有哪些軍民與英軍血戰到底呢?

陳連升

英軍攻破虎門的第一道防線“沙角—大角炮台”後,立即向關天培鎮守的炮台進攻。由于主戰派被琦善打壓,使得廣東提督關天培組建的強兵勁旅和防禦設施毀于一旦。關天培與英軍激戰近十小時,身體多處受傷,依舊死戰不退。可敵我力量對比過于懸殊,使得英軍很快就逼近陣地。關天培随後在與英軍決鬥過程中陣亡,時年61歲。炮台也随之被攻陷。

圍困英軍的三元裡人民

1841年5月29日,英軍闖入三元裡,劫掠手無寸鐵的我方老百姓。當地人民奮起抗擊,打死數名英軍。可能是天佑我方人民,當時正逢大雨,使得英軍的火槍受潮而無法發出威力。兩萬多群衆趁機把這支英軍圍得水洩不通。

中英恩怨史(5):在鴉片戰争中,有哪些軍民與英軍血戰到底呢?

英軍總司令以屠城做威脅,迫使廣州知府餘保純解除被群眾圍困英軍的包圍圈。餘保純在得到琦善的重用後,一改之前拼命禁煙的正面形象,成為了投降派的馬前卒,并忠實執行投降派的指令。如此兩面三刀之徒,活該被罷免官職。

五戰五捷的台灣軍民

台灣軍民在反英戰鬥中,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戰果。要知道在整個鴉片戰争中,殺俘英軍不過五百餘人。可在台灣保衛戰中,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斃敵四十多人,還有俘獲來自廣東的五名漢奸。由此可見,台灣軍民的戰鬥力之強。

中英恩怨史(5):在鴉片戰争中,有哪些軍民與英軍血戰到底呢?

1841年9月30日,英軍進犯台灣。台灣兵備道姚瑩和總兵達洪阿二人,是少有的能積極備戰的将領。姚瑩是安徽桐城人,是主戰派中的優秀将領。在鴉片戰争爆發後,他就在台灣做了積極的備戰部署。是以在英軍進犯台灣後,他才能同達洪阿(滿人)取得五戰五捷的輝煌勝利。之後,英軍不再侵犯台灣。然而取得大功的姚瑩和達洪阿,卻被革職逮捕入獄。清朝的腐朽軟弱,可見一斑。

英軍代表璞鼎查為掩飾英軍遭遇的可恥失敗,竟謊稱這些英軍是“手無寸鐵”的漁民。進而要求清朝釋放和賠償這些人的損失,并懲辦抗英将領姚瑩和達洪阿。由此可見,英國人的無恥。至于那些被俘英軍,在簽訂《南京條約》後就被釋放。

總結

如前文所說,腐朽的清朝是弱于英國的。更何況還有一大幫“漢奸”的幫襯,英人無理由會遭逢敗績。但在鴉片戰争中,關天培、陳連升等部厘清軍和人民,卻取得了震動異邦的輝煌戰績。他們與英軍戰鬥中誓死不屈的精神,成為百年國難中讓中華民族避免滅亡的根源。

英軍強嗎?很強。不過兩個月就長驅直入地抵達天津,震撼清廷。道光帝迫于英軍的威懾,遂求和,将林則徐罷免流放。英軍弱嗎?也很弱。在與如此不堪的清朝的戰鬥中,有無數“漢奸”的幫襯,依舊折戟數次。由此可見,鴉片之恥、清軍之敗是源于清朝内部的腐朽無能又軟弱,而不是強大的英軍。

影響

《南京條約》的簽訂,荼毒人民近兩百年之久。從此,洋人成為了高高在上的“洋大人”,淩駕于國民之上。即便是到了一百八十多年後的今天,即便是國富民強的今天,即便是洋國衰弱的今天,許多高校、政府部門、學者、網友等都還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進而做出一些滑稽的、恥辱的行為。例如某高校的“女學伴”,某教授提出要翻倍提高洋學生獎金,某工會為洋人要到工資和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