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经过《西游记》的演绎和传播,更是广为流传。封龙山,有“闻望垴”,又曰“望凡台”。与闻望垴相对的狮子峰上有块崩裂巨石,人称“玉犬望月石”。当地传说,有一天,封龙山下庙会的乐声与轻烟飘向九天,惊动了月宫里的嫦娥。嫦娥动了思凡之心,乘风驾云来到封龙山,广舒长袖,和乐而舞。从此,人们把嫦娥歌舞的山头称为“望凡台”。嫦娥歌舞时,有只大白狗蹲在狮子峰上观看,不料竟化作巨石,人们称之“玉犬望仙石”。后人所谓“嫦娥恋人间,玉犬望天仙”,即歌其事。

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夏龟》,记载“嫦娥奔月”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东汉张衡、大陆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撰《灵宪》引用《夏龟》记载:“姮娥窃药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此《夏龟》筮之。”(宋代王应麟撰《汉艺文志考证》卷九)‘恒’通‘姮’,‘姮娥’即‘嫦娥’。”汉人因避讳文帝刘恒,‘恒’多作‘常’。

《夏龟》,证明夏朝已经有了甲骨文,考古者大事多用卜,故《尚书》言龟者居多。《汉书·艺文志》载《龟书》五十二卷,《夏龟》二十六卷。由此证明,夏朝,中国已有典籍。

夏朝占筮方法为《连山》,《连山》易即《数术略》之《夏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由此可知,至少在夏朝,就已经有了奔月神话的原型。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晋)干宝撰《搜神记》卷十四:“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 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蝫。”将上述文字,与张衡《灵宪》引用《夏龟》的记载相对照,不难发现,虽然《搜神记》是古代神话传说集,但也是史出有据的,不是空穴来风。

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归藏》,记载“嫦娥奔月”

纪录嫦娥奔月故事的还有商代的巫卜书《归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但是从古代一直到今天的历代学者对《归藏》的真伪满腹狐疑,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篇中就这样写道:"《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宋)王应麟撰《玉海》卷三十五:“”《文心雕龙》: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

但考古发现证明了《归藏》的真实不伪,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秦简《归藏》和嫦娥奔月图,印证嫦娥传说远古已有之 。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竹简,其中关于易占的竹简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共计394支,总计4000余字。这批易占的竹简,有卦画、卦名、卦辞三部分。……卦名下的卦辞,有许多与保留在古书中的《归藏》佚文相同。经学者考证,简文中即有《归藏》,第307号简文“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201号简文“奔月,而攴占”,与传世文献保存的《归藏》佚文语义相通。《归妹》记录了嫦娥偷吃长生药、卜奔月之事。秦简:‘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此见于传本《归藏》之辞。”“恒我”,就是“嫦娥”。“‘恒’即‘常’,《说文》:‘恒,常也。’‘我’与‘娥’音同而相通。《说文》:‘从女我声’。

古籍引用《归藏》嫦娥传说数例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梁)萧统撰《文选》卷六十:“周易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 卷十六:“《归藏》曰:昔姮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唐人李善注释南北朝梁代萧统《文选》时,曾引用《归藏》语句,《归藏》曰,昔日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宋)高似孙撰《纬略》卷六《奔月》:“归藏经曰: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淮南子》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而奔月。注曰:姮娥,羿妻。羿从西王母请不死之药,姮娥服之,得仙奔月,为月精。”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明)陈耀文撰《天中记》卷一:“姮娥,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明)陈耀文撰《正杨》卷四:“《归藏》云:常娥奔月,是为月精。非始《淮南(子)》也。”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嫦娥奔月汉画像砖。

汉初《淮南子》记载,“嫦娥奔月”在尧之时

西汉初期,刘安撰《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书),记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该书嫦娥写作“妲娥”,明确“逮至尧之时”: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汉)高诱注《淮南鸿烈解》卷六《览冥训》,该书嫦娥写作“恒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奔月,或作坌肉药,坌肉以为死畜之肉,复可生也。”

【史考封龙山】 先秦古籍《归藏》记载,印证封龙山“嫦娥奔月传说

考证,嫦娥奔月实为“常仪占月”

嫦娥奔月的传说,肯定不是真实的历史,古代的史学家们不无认真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由上古时期的“常仪占月”而来。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明代杨慎撰《丹铅总录》考证:

月中嫦娥,其说始于淮南及张衡灵宪。其实因常仪占月而误也。古者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皆官名也。见于吕氏春秋。春秋、左传有常仪靡,即常仪氏之后也。后讹为嫦娥。以仪娥音同耳。周礼注,仪娥二字,古皆音俄,易小象以失其义,叶信如何也。诗以乐且有仪,叶在彼中,阿太元以各遵其仪,叶不偏不颇。史记徐广注音,舣船作俄,汉碑凡蓼莪皆作蓼仪,则嫦娥为常仪之误无疑矣。每以语人,或犹未信,予曰:小说载杭州有杜拾遗庙,有村学老题为杜十姨,遂作女像以配刘伶人,皆知笑。不知常仪之为嫦娥,即拾遗之为十姨也。

(明)方以智撰《通雅》卷十一:

姮娥即嫦娥,总以史绳祖常仪占月,为是曰奔月亦是附会,史绳祖以常仪为官名,郝楚望以常娥、常仪,纤阿为一。赵凡夫言姮娥改为嫦娥。

姮娥即嫦娥,或作常仪。仪、娥古同音。赵凡夫言:为娙娥,后改恒娥,避文讳改常娥,或作姮娥。郝公又以纤阿即常娥,则不必矣。方子谦曰:古者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皆官名也。《左传》有常仪靡,即常仪氏之后,一作常羲,后世讹为常娥,此升庵因史绳祖佔俾绪论也。《山海经》曰: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生盖主字之讹,《吕览》作占日、占月。

秦朝吕不韦撰《吕氏春秋•勿躬篇》:“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清代毕沅注曰:“‘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娥’,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