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再次谢谢你们的批评,谢谢你们这些年来和我一起工作,谢谢你们准备给我退休的机会”。
会议室里,赫鲁晓夫语气凝重地说完了他最后的一场演讲。
言毕,赫鲁晓夫沉重地放下了手中的发言稿,面色颓然地依靠在了椅子上,眼神空洞地看着会议厅的天花板。
从这一刻开始,会议室内的苏联高层人员都已经清楚,赫鲁晓夫不再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了,属于他的时代正式结束了。
这便是1964年发生在苏联高层内部的一场宫廷政变。
曾经不可一世的赫鲁晓夫竟然败在了资历平平的勃列日涅夫手中。
这堪称是20世纪世界政坛上最大的一场冷门事件。
明明论能力与资历,赫鲁晓夫都高出勃列日涅夫太多,就连贝利亚、马林科夫这些斯大林时代的红人都败在了赫鲁晓夫手中。
为何后起之秀勃列日涅夫却能够击败赫鲁晓夫呢?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1964年政变始末
这场政变由波德戈尔内、波利扬斯基、谢列平、勃列日涅夫四人谋划。
最终得到了苏联高层的一致支持,这其中经历了一段从谋划到实施的过程。
勃列日涅夫由于在中央的排名在前,因此成为了政变团伙里的一面旗帜。
这四个人在当时虽然资历还不够深,但奈何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高层人才凋零。
因此他们四个人也算得上是大权在握了,是当时为数不多能够与赫鲁晓夫相抗衡的苏联高官。
这场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则是得到了克格勃与苏联军方的支持。
此前,马林科夫等人也曾经试图挑战赫鲁晓夫的权威,在1957年的六月全会上对赫鲁晓夫进行攻击。
然而那一次赫鲁晓夫却成功的化险为夷。
1957年,赫鲁晓夫能够取胜的一个关键在于苏联军方的支持,当时的朱可夫帮了赫鲁晓夫一个大忙。
及时将支持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送到莫斯科参加会议,来为赫鲁晓夫站台,赫鲁晓夫才得以渡过那次难关。
这次却完全不同,这时的苏联国防部长是马利诺夫斯基,他与赫鲁晓夫私交很好。
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是比朱可夫更支持赫鲁晓夫的人物,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马利诺夫斯基与赫鲁晓夫此时因军队建设方面的分歧,已经开始渐行渐远。
因此反而在1964年支持了政变一方,作为将领,反对赫鲁晓夫。
除了军方外,苏联政坛之中的另一个重要砝码自然也就是克格勃了。
政变四人组之中的谢列平也是克格勃的成员,在他的游说下,时任克格勃最高长官的谢米恰斯内伊也秘密加入了政变一方的阵营。
这场政变在当年的春季开始密谋,而在当年的夏季时,便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反赫鲁晓夫的高层秘密联盟。
由于克格勃已经被策反了,所以密谋虽然在赫鲁晓夫的眼皮底下进行。
赫鲁晓夫却一点察觉都没有,而国防部长被策反一事也使得赫鲁晓夫失去了可以依仗的后盾。
在这场政变之中,不少参与者原本都是赫鲁晓夫亲手提拔的,其中还有人曾是赫鲁晓夫的心腹成员。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赫鲁晓夫也完全没有料到这些人会选择背叛他。
根据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回忆,他们一家曾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一名名叫瓦西里的军官的警告。
此人声称自己是一名中央主席团成员前警卫长,得知了有人意图发动政变。
为此特意告知赫鲁晓夫,然而赫鲁晓夫却不以为意,没有把这个警告当一回事。
正是赫鲁晓夫如此粗心大意的缘故,使得他错失了拯救自己政治生命的最后一次机会。
1964年的10月会议上,政变一方正式发难,作为当事人的赫鲁晓夫大梦方醒。
这才意识到大势已去,然而悔之晚矣,最终也只得扔掉手中的权柄,不情不愿地在辞职书上签了字。
至此赫鲁晓夫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自1953开始,他总共统治了苏联11年时间。
作为一个敢于改革又过于激进的政治家,他在历史上给世人留下了毁誉参半的印象。
这场政变发生的太过容易,仅仅一回合不到,赫鲁晓夫便被斩于马下,这个消息也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简单的事情背后暗藏着复杂的原因,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的源头往往非常的合理,赫鲁晓夫的失败便是如此。
粗心大意只是表象,其实赫鲁晓夫统治根基的动摇早在这场政变发生之前便已经发生了。
历史的偶然性背后往往隐藏着历史的必然性。
赫鲁晓夫的败因
赫鲁晓夫在1964年的失败至少四个主要原因。
赫鲁晓夫之败的第一败因在于轻敌。
由于赫鲁晓夫的过分轻敌,所以在有人主动提醒他小心政变的时候,他才会表现地不以为意。
对手的过于平庸是导致赫鲁晓夫轻敌的关键。
在过去,赫鲁晓夫的对手是贝利亚、马林科夫这些大人物,勃列日涅夫根本排不上号。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很快便处死了曾经苏联最大的特务头目贝利亚。
使得马林科夫这个被斯大林器重的角色靠边站,又在1957年六月全会上挫败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
要知道这些人物都是苏联的元老,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时期就被器重,这点自不必说。
卡冈诺维奇可是斯大林最早一批心腹之一,莫洛托夫甚至是当年与列宁并肩战斗的战友。
然而,他们全都被赫鲁晓夫击败了。
反观勃列日涅夫,他之前不过是一个地方干部,甚至还是赫鲁晓夫政策的执行者。
在马林科夫等人被开除中央职务之后,才有幸进入到了中央。
虽然相对于普通人,勃列日涅夫的地位也算是非凡了。
但比起那些被赫鲁晓夫击败的大人物,勃列日涅夫只能算小虾米。
其实,勃列日涅夫能力平庸不假,但奈何不住苏联高层之中有人想要对勃列日涅夫“黄袍加身”。
恰恰就是因为勃列日涅夫各方面都很庸常,所以不少苏联高层都认为勃列日涅夫日后掌权也不会对自己不利。
扶他上马,虽然不能有利于苏联国运,但至少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因此勃列日涅夫的平庸恰恰成为了胜过赫鲁晓夫的最大优势。
赫鲁晓夫的第二个败因在于他惹到了既得利益者。
赫鲁晓夫对苏联的一个关键改革便是废除干部终身制,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因此赫鲁晓夫也被许多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少人都欲除之而后快。
赫鲁晓夫的这一改革,把苏联的整个官僚系统都给得罪了个遍,原本找不到由头的反对势力一下子找到了机会。
可见,勃列日涅夫究竟能力强不强并不重要,他背后的支持力量是否强大才是问题的关键。
赫鲁晓夫此人能够摆平斯大林死后的苏联政局,说明他个人的权术确实有独到之处。
但这也不意味着他能够胜过占据绝对多数的反对势力。
两相对比之下,赫鲁晓夫的力量反而变成了弱势的一方,他在1964年的失败几乎是注定。
赫鲁晓夫的第三个败因则在于赫鲁晓夫太过张扬的个性。
赫鲁晓夫虽然不像贝利亚那样心狠手辣,但他非常粗鲁狂傲,对待他人缺乏尊重,因此这也使得他得罪了不少人。
朱可夫曾帮助过赫鲁晓夫,然而赫鲁晓夫却对朱可夫在军中的声望太高很不满意。
刚刚稳坐江山,就蛮横地撤了这位元帅的职务,一点客气都没有讲。
这件事就使得不少原本站在赫鲁晓夫的一边的人感觉很心寒,并因此产生了动摇。
原本赫鲁晓夫的改革就颇受争议,而他过于粗鲁的个性,也使得他更加不得人心。
其次,赫鲁晓夫的对外软弱是导致他在苏联高层之中失去人心的第四个重要原因。
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期,赫鲁晓夫便迫于压力,不得不撤出了已经派驻于古巴的导弹部队。
这件事情在当时一度被视为是苏联的奇耻大辱,此举也标志着苏联在冷战之中落入了下风,赫鲁晓夫一时间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对于苏联高层来说,他们也不能够接受在正面交锋之中苏联向美国退让的结果,质疑赫鲁晓夫的声音也因此越来越多。
从以上这些角度看来,赫鲁晓夫的下台并不足为奇,不过这件事对于苏联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赫鲁晓夫下台之后的苏联
赫鲁晓夫下台了,但他留下的烂摊子可没有结束。
能力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当了老大之后,依然能力平庸。
因此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之处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没能延续下来。
而赫鲁晓夫改革的消极之处反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放大了,造成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赫鲁晓夫曾大力地批判过个人崇拜,希望苏联官场能够少一些个人崇拜的风气。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却又把这套个人崇拜的风气延续了下来,甚至愈演愈烈。
勃列日涅夫为了掩饰自己的平庸,居然为自己颁发了上百枚勋章,足见其虚荣心之盛。
赫鲁晓夫曾尝试反腐,然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却腐败问题高发。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相当任人唯亲的人,在他上位之后,把自己的家属、老乡、老同学统统封了官职。
这批被勃列日捏夫所扶持的官员也被人们戏称为“第聂伯罗帮”,第聂伯罗正是勃列日涅夫的老家。
勃列日涅夫甚至恢复了终身制,这使得苏联的内部腐败进一步加剧。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因为他的威望非常不足,这一点与赫鲁晓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赫鲁晓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担任军中政委,在战争初期德军围攻基辅苏军主力时,赫鲁晓夫便身处包围圈内,最终惊险地突围而出。
虽然威望比不过斯大林,但赫鲁晓夫也是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领导者,在苏联内部威望极高。
至少是说一不二的,从来都不怕得罪别人。
苏军之中高级将领虽然不一定认同赫鲁晓夫的许多决策,但也对其胆识还是较为认可的。
此外赫鲁晓夫的人品也在苏联高层之中颇受赞誉。
苏联高层人人都觉得赫鲁晓夫非常粗鲁,但没有人希望对他赶尽杀绝,毕竟赫鲁晓夫一向很有仁厚待人。
除了罪孽深重的贝利亚是被赫鲁晓夫处死的之外,马林科夫等人就算落败了。
赫鲁晓夫也仅仅是将他们降为地方干部,并未加害对手。
相比之下,勃列日涅夫就完全没有威望了,没有人会对他心生敬意,因此就算手下贪腐。
他也不敢强硬制止,生怕有人揭他的短。
苏联也在勃列日涅夫的治理之下日渐沉沦,逐渐地无药可救了。
赫鲁晓夫改革的第一大消极之处是破坏了苏联的中央权威,使得共产阵营对苏联丧失了信心,勃列日涅夫有过之而不及。
为了批评前任斯大林,赫鲁晓夫把许多不该透露的内幕消息都拿到了明面上,极大的破坏了大众对苏联的美好印象。
而后来赫鲁晓夫的许多举措,也使得他未能及时拯救苏联的光辉形象。
在赫鲁晓夫时期,东欧出现了波匈事件,东欧小兄弟与苏联老大哥双方因为这件事闹得很不愉快。
而在远东,赫鲁晓夫的苏联与中国交恶,极大地破坏两国之间原本亲密无间的友谊。
在发生了这些事情之后,大家也对苏联更加失去了信心。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两国兵戎相见,在1969年发生了一场珍宝岛战役,中苏关系进入到了严重对立的阶段。
1979年,苏联又入侵了阿富汗,这使得苏联陷入到了战争的泥沼之中,军事实力遭到了极大地削弱。
如果说,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还有些许希望的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就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而当戈尔巴乔夫上位之后,苏联便已经是行将就木了。
最终在1991年,曾经撼动世界的苏联轰然解体,苏联正式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上。
一个曾经伟大的国家就这样唐突地消失了,只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遗憾,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结语
1964年的苏联宫廷政变以赫鲁晓夫的完败与勃列日列夫的胜利而收场。
然而,恐怕就连这两位当事人也不会料想到后来的历史进程。
对于当事人来说,对于当时悬而未决的事情,往往谁也猜测不出结果。
但最终事情的走向又往往会出乎当时所有人意料。
总之,政治是一场复杂的游戏,并非简单的掰手腕,其中牵扯着许多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往往只有后世能够看得清楚。
不是识此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棋盘黑白两分明,只缘身在大局外。
多少风云大事,最终都归于后人的笑谈之中,或许历史的最有趣之处便莫过于此吧。
- 作者:龙城海东
- 编辑:二爻
- 参考资料:
- 闻一.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J].世界历史,1996(04):93-102.
- 阎明复 ,朱瑞真.我了解的赫鲁晓夫权力斗争[J].炎黄春秋,2005(07):19-24.
- 徐隆彬.在苏共两大政治事件中朱可夫所起“关键”作用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2(05):85-87.
- 谢尔盖·赫鲁晓夫 ,向光 ,文弓.赫鲁晓夫下台的前前后后[J].国际新闻界,1993(Z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