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作者:新民晚报

"龙华数千年大风,

一个强人的死亡并不令人筋疲力尽。

血迹在墙外的桃花墙上,

一般鲜艳的将军红。

这是革命者张伟凡在狱中写的一首诗。放眼现在的朝代,烈士们应该欢笑慰,山水安然无恙,国家富强。

6月23日,晴天。下午,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一位95岁的姑娘在革命烈士陈延年墓碑前,用低沉的声音读着一封给烈士的信:"明明还年轻,但为了中国的子孙后代,你们无私奉献,一辈子。你的岁月停留在二十多年的短短时间里,但只要我们记住,我们的后代也记得,你就会永远存在,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前来向烈士致敬的原姑娘,不是陈燕年,这封信是"来自新时代所有中国新青年"的。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女孩是共青团成员、上海市保安总公司数据分析师葛胜杰,不久前在龙华烈士陵园分别给革命烈士赵世妍、陈燕年、陈巧年给她手写的3封信,字里充满了赞叹,充满了怀旧之情。这一天,葛胜杰来到烈士墓碑前,表达了自己的怀念之情。

再过几天,中国共产党将纪念建党100周年,人们将更加缅怀那些为党为国英勇牺牲的烈士,正如葛胜杰在信中表达的愿望:"我们怀念你,非常想念你!"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是英雄之乡,是歌声回响的地方。"龙华烈士陵党委书记左大鹏说。

"

访问第一个地方

烈士的名字被深深地蚀刻下来

去年10月,烈士陵广场改造工程完成,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四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景观通道、忠魂广场、胜利广场等已经完工。"龙华广场将与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遗址等进行整体连接,使龙华烈士陵墓的展览功能更加完善,将这里变成一个集革命烈士纪念场所、红色文化传播场所、第一思想传教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基地。"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于强告诉记者。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经过近一年的设计和施工,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馆遗址保护利用展示和功能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向公众开放。记者参观的第一站就在这里。

第一心大道

从龙华路2591号龙华烈士陵园4号门进入的是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遗址(以下简称"纪念遗址")。作为上海龙华烈士陵的核心部分,纪念遗址主要包括龙华革命烈士遗址(以下简称"正义之地")和前上海公安总司令部旧址。位于西北部分的主要纪念遗址,是原国民党警察总指挥部军法庭刑事法庭之一,也是枪击"龙华24烈士"的刑事领域。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当局公开或秘密拘留了近1万名革命活动人士,杀害了近千名共产党员,包括罗一农、杨寅、彭伟、赵世燕、陈延年、陈巧年等党前领导人,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第一心大道是连接看守所和正义道路的项目,也是连接整体连通性和功能扩展的项目,在新钟魂广场、胜利广场、诗亭、"为健忘的记忆"二十四烈士主题雕塑园。大道两旁种的高大南木,密密而坚韧,深根防风,是英立牺牲的生动写照。

在连接道路的尽头,入口处矗立着一座新桥。根据原始桥梁照片修复的新桥是进入正确位置的唯一途径。当时,烈士们在义人面前被死在义树下,被龙华墙杀死。

理直气壮

走过桥,你会看到正确的地方,有四个展品,即义书,英利坑,龙华墙和泰山石。一棵老树,就是正义的树。据记载,那一年,革命者曾被绑在树上受惩罚,慷慨是义。在1990年代,当原来的树死去时,"正义树"就是对原树的修复。

义树旁是"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遗址的"英利坑"。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当局在前上海警察总指挥部秘密杀害了林云南、何梦雄等"龙华24烈士"。1950年3月22日,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致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搜寻"龙华二十四烈士"遗体。同年4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各方提供的线索,挖掘出18具遗骸和部分遗骸,以及镣铐、手铐、天鹅绒背心等烈士遗骸。经过鉴定,这里是"龙华二十四烈士"埋骨的地方。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在"英利坑"的上方,有一堵石墙,也就是龙华墙,上面刻着在龙华去世的应力的名字。那一年在龙华被杀的很多革命者,因为这是一个反动的军事监狱,信息被军方保存,经过多年的检查,现在确认了77名烈士的名字,双方的空白,也等待着以后的检查后补充。

在山一般的石头上,印有在龙华去世的11名中央、中央监事会成员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产生了171名中央委员,其中42人死亡,七人,即六分之一,在这里去世。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10名成员中有8人死亡,其中四人或一半人在这里去世。因此,龙华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游客感叹道:"英雄的名字深埋在石头里,他们的精神铸山水。"

监狱

附近还有一个男女看守所,俗称龙华监狱。进入看守所的院落,你首先看到的是门边的一块蓝色大石头,革命者被钉在脚上。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看守所分为男女监狱,有三所男子监狱,分别称为"天"、"土"、"人",各有10个,共30个。走进"人民"字监狱,左边的第三个房间,这里可以看到曾经被囚禁在这里的革命者张伟凡在监狱的墙上写的诗,"龙华千古大风......"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有两所女子监狱,房间小不能放床,只能用几块木头铺地板,当时几十个妇、小孩挤在一起,连枕头都放不下,只好用砖头代替。对"女犯"唯一的"优待",就是能够在监狱外的院子里活动,所以革命者传递的信息是,女性同胞秘密地承担起责任。

囚车

这是当年将革命士官关押到龙华监狱的监狱车(复制品)。1931年1月,蔡伯贞和吴仲文被敌逮捕,在被引渡到上海龙华警察总局的车上,同志们提出为他们两人举行特别婚礼,他们欣然同意。在这辆简陋的囚车里,他们发出了"人生尽头之路,共同信仰永远不会改变"的结婚誓言,坚定的誓言,随着监狱车厢的行进,再在路上反复飘荡。

访问网站二

烈士墓 生命之火永远燃烧

电视剧《觉醒时代》热播,让革命烈士赵世妍、陈延年、陈巧年等英名再次在人们耳边响亮回响,这次,专程前往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区看英雄人群,很多像葛胜杰这样的年轻人,90岁, 还有手写给烈士的信。"有两三百封,有几页长信,有小卡片,小纸条,信上写着真话,我们读起来也很感动!""龙华烈士纪念馆传媒部副主任姜胜轩告诉记者。记者参观的第二站是烈士墓区。

烈士陵园由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和无名烈士墓组成,墓葬着1,700多名革命烈士的灵魂。其中既有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牺牲的,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生命的。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馆别致,圆顶是斜面几何钢架玻璃屋顶结构,内外墙共有3件100年历史的英国历史浮雕,纪念馆有瓷印,主题是蓝血,取自《庄子洋洋物》一文。墓地分为两部分,里面有草。

烈士陵园是半圆形的月亮,对应着圆柱形的烈士纪念馆,寓意烈士的精神与日月一样。超过800名有名有姓的烈士被埋葬在公墓里。

在南北轴线直至其北端,是庄严庄严的无名烈士墓。陵墓雄伟地矗立着,有一座宏伟的花岗岩纪念雕塑,无名烈士,这是一个巨大的人物,一半隐藏在地下,一半出土,左臂,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象征着无名烈士的死亡,但灵魂回归大地,生死之灵,长寿。

1949年5月12日,华东野战军以雷声和雷声发动了上海解放战。5月27日,上海被彻底解放。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有7,613名解放军士兵丧生。其中有271名不明烈士,他们被埋葬在一起,并竖立了一座纪念碑,永远纪念。墓前的长火象征着烈士们无尽的生命之火和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11座大型雕塑和纪念广场位于南北轴线上。这里建成了神城第一块石林,占地20余亩,南北两排,相呼应。南墙的纪念碑花园,为鲁迅"为了忘忘记忆"的全文,北墙纪念碑包含了一些烈士的革命诗句。

参观土地三

纪念馆见证了当时的艰辛

1995年7月1日,龙华烈士陵在上海落成。龙华烈士纪念馆是陵墓的主楼,位于陵墓主轴线北端,呈金字塔形,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博物馆分为8个展厅,藏有1000多件文物和大量的图片和图片,展示了鸦片战争以来"独立、民主、解放、建设"和战斗牺牲在上海200多位革命烈士的光辉成就。在纪念碑方形平台的两侧,有两套主题雕塑,独立,民主和解放与建设。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2017年纪念馆经过全面改建和更新后,文物收藏越来越丰富,见证了时代的艰辛。在参观的第三站,记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展品。

于秀松的日记

日记是一种老式的线条填充的练习书风格,封面上用小笔写下了"日记24.6.1920 -秀松3.1.7.1920"字样。它的主人是于秀松,他是早期上海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它写于 1920 年 6 月至 7 月之间,是一份罕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之前的一些活动,以及于秀松的一生。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晚上,我被告知明天要把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送到他家。本声明原文为德文,有一时找不到,所以只有英文、俄文、日文译文才能校对。(1920年6月27日)"

"九点钟到独秀家,王道给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我们谈论一些翻译的书,总是应该忠实和精细的,但是现在翻译这本书的人每天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总有八千字,为了活着,所以不能误会、捏造,这是私有财产制度,无事可做。 1920)"

这两段话出自于秀颂的日记。《共产党宣言》中文的第一部全译本于1920年8月出版,由陈旺道、陈杜秀、李汉军翻译。现在,通过于秀松的日记,人们知道第一次翻译是由英文、俄文和日文的翻译校对完成的,也知道翻译过程中许多细致的场面,一百年前的历史似乎变得生动起来。

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高级知识分子,于秀松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到达上海后不久,他脱下长袍,走进生铁厂工作。在他的日记中,他写下了进入工厂的目的:

(一)观察上海工厂的内容和底层工人的生活条件;

(2)观察劳动者的底层心理,应该采用哪些教育和沟通方式;

(3)尽我所能,尽可能地组织一小群工人......(1920年6月29日)

通过于秀松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革命青年在一百年前起起伏伏的成长轨迹。它是革命圣贤的宝贵记忆,是无价的遗产。

林云南的海洋风力炉

这是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员林云南在武汉工作时使用的外国风炉。空气炉由蓝色珐琅制成。窑炉分为三部分:底座、网口通风部分、挡风罩。底座和网状通风部分有一个核心调节杆和调节头。核心是扁平的。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汉口人力车工人是武汉庞大而集中的工业工人,受到帝国主义者、资本家和封建主的严重剥削,生活极其悲惨。1921年11月底,汉口特许人力车公司的老板再次宣布提高租金,将每天乘车的小时数从800小时增加到1000小时,遭到工人的强烈反对。

党组织派林云南领导罢工。他深入汉口租界,召开人力车夫代表秘密会议,制定罢工计划,组织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团结工人反对涨租金的斗争。林尹楠、石洋指导并帮助司机工会起草了《罢工宣言》和《各界父兄妹书》,并向车企车主提出:司机成立,不干涉;1921年12月1日,汉口租界的67,000名人力车工人爆发了总罢工。林婹南早起晚睡,浪费睡眠忘了吃饭,起草传单,谴责车主剥司机的罪名。这时林雨楠工作格外繁忙,三餐往往不能准时,每天晚上到家已经越来越深的半夜,没有地方买米饭吃饭,只能用搪瓷外风炉点燃煤油,在上面放一个小锅, 拿出之前存放好的面条等食物在锅内煮熟,会填饱肚子,然后匆匆入睡。第二天早上,天空正好白了鱼肚,林昱南将面朝夕阳走出去,投入到新的一天的战斗中。

1931年林云南去世后,风炉由妻子保存完好。1991年由女婿魏青成向上海龙华烈士陵捐建,为建事做准备。

罗奕暖的长袍

这两件文物是一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其中长袍纹理是蓝灰色笔直,右开斜门,共5个一字圆盘。衬里面料是藏青色。马厩的质地是毛哥,衣服从上到下由五个字形组成。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1927年3月,罗奕农烈士在上海市特区政府就职典礼上身穿了这套战衣,幸存下来的是他们的照片。这件文物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的见证,这是革命期间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壮举。

1928年4月,罗奕农去世后,他的生活服装和物资被他的妻子李文义收集、整理和保存,李文义曾被安置在杨志华、邓英超等人的秘密住所。李文义去莫斯科留学后,罗毅非农遗物被转移到李文义的亲戚那里。1992年,李文义向上海龙华烈士陵捐款。

一位年轻人参观了龙华烈士陵园,发自内心地说:"这里的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们献给人民的崇高精神,将像烈士们在长明的烈火前永远燃烧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更应该继承自己的遗产,为祖国的发展锐意进取,勇往直前!"

新敏眼一室公寓

作者|在河中跃

图片|刘伟

编辑|顾莹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