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作者:新民晚報

"龍華數千年大風,

一個強人的死亡并不令人筋疲力盡。

血迹在牆外的桃花牆上,

一般鮮豔的将軍紅。

這是革命者張偉凡在獄中寫的一首詩。放眼現在的朝代,烈士們應該歡笑慰,山水安然無恙,國家富強。

6月23日,晴天。下午,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一位95歲的姑娘在革命烈士陳延年墓碑前,用低沉的聲音讀着一封給烈士的信:"明明還年輕,但為了中國的子孫後代,你們無私奉獻,一輩子。你的歲月停留在二十多年的短短時間裡,但隻要我們記住,我們的後代也記得,你就會永遠存在,永遠存在于我們的心中!..."前來向烈士緻敬的原姑娘,不是陳燕年,這封信是"來自新時代所有中國新青年"的。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女孩是共青團成員、上海市保安總公司資料分析師葛勝傑,不久前在龍華烈士陵園分别給革命烈士趙世妍、陳燕年、陳巧年給她手寫的3封信,字裡充滿了贊歎,充滿了懷舊之情。這一天,葛勝傑來到烈士墓碑前,表達了自己的懷念之情。

再過幾天,中國共産黨将紀念建黨100周年,人們将更加緬懷那些為黨為國英勇犧牲的烈士,正如葛勝傑在信中表達的願望:"我們懷念你,非常想念你!"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烈士陵是英雄之鄉,是歌聲回響的地方。"龍華烈士陵黨委書記左大鵬說。

"

通路第一個地方

烈士的名字被深深地蝕刻下來

去年10月,烈士陵廣場改造工程完成,周邊環境煥然一新,四周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景觀通道、忠魂廣場、勝利廣場等已經完工。"龍華廣場将與龍華革命烈士紀念遺址等進行整體連接配接,使龍華烈士陵墓的展覽功能更加完善,将這裡變成一個集革命烈士紀念場所、紅色文化傳播場所、第一思想傳教教育為一體的新型教育基地。"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于強告訴記者。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經過近一年的設計和施工,龍華革命烈士紀念館遺址保護利用展示和功能擴建工程已經完成,向公衆開放。記者參觀的第一站就在這裡。

第一心大道

從龍華路2591号龍華烈士陵園4号門進入的是龍華革命烈士紀念遺址(以下簡稱"紀念遺址")。作為上海龍華烈士陵的核心部分,紀念遺址主要包括龍華革命烈士遺址(以下簡稱"正義之地")和前上海公安總司令部舊址。位于西北部分的主要紀念遺址,是原國民黨警察總指揮部軍法庭刑事法庭之一,也是槍擊"龍華24烈士"的刑事領域。從1927年到1937年,國民黨當局公開或秘密拘留了近1萬名革命活動人士,殺害了近千名共産黨員,包括羅一農、楊寅、彭偉、趙世燕、陳延年、陳巧年等黨前上司人,以及"龍華二十四烈士"。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第一心大道是連接配接看守所和正義道路的項目,也是連接配接整體連通性和功能擴充的項目,在新鐘魂廣場、勝利廣場、詩亭、"為健忘的記憶"二十四烈士主題雕塑園。大道兩旁種的高大南木,密密而堅韌,深根防風,是英立犧牲的生動寫照。

在連接配接道路的盡頭,入口處矗立着一座新橋。根據原始橋梁照片修複的新橋是進入正确位置的唯一途徑。當時,烈士們在義人面前被死在義樹下,被龍華牆殺死。

理直氣壯

走過橋,你會看到正确的地方,有四個展品,即義書,英利坑,龍華牆和泰山石。一棵老樹,就是正義的樹。據記載,那一年,革命者曾被綁在樹上受懲罰,慷慨是義。在1990年代,當原來的樹死去時,"正義樹"就是對原樹的修複。

義樹旁是"龍華二十四烈士"殉難遺址的"英利坑"。1931年2月7日深夜,國民黨當局在前上海警察總指揮部秘密殺害了林雲南、何夢雄等"龍華24烈士"。1950年3月22日,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内務部緻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搜尋"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體。同年4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據各方提供的線索,挖掘出18具遺骸和部分遺骸,以及鐐铐、手铐、天鵝絨背心等烈士遺骸。經過鑒定,這裡是"龍華二十四烈士"埋骨的地方。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在"英利坑"的上方,有一堵石牆,也就是龍華牆,上面刻着在龍華去世的應力的名字。那一年在龍華被殺的很多革命者,因為這是一個反動的軍事監獄,資訊被軍方儲存,經過多年的檢查,現在确認了77名烈士的名字,雙方的空白,也等待着以後的檢查後補充。

在山一般的石頭上,印有在龍華去世的11名中央、中央監事會成員的名字。新中國成立前,共産黨産生了171名中央委員,其中42人死亡,七人,即六分之一,在這裡去世。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10名成員中有8人死亡,其中四人或一半人在這裡去世。是以,龍華在中國共産黨的鬥争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遊客感歎道:"英雄的名字深埋在石頭裡,他們的精神鑄山水。"

監獄

附近還有一個男女看守所,俗稱龍華監獄。進入看守所的院落,你首先看到的是門邊的一塊藍色大石頭,革命者被釘在腳上。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看守所分為男女監獄,有三所男子監獄,分别稱為"天"、"土"、"人",各有10個,共30個。走進"人民"字監獄,左邊的第三個房間,這裡可以看到曾經被囚禁在這裡的革命者張偉凡在監獄的牆上寫的詩,"龍華千古大風......"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有兩所女子監獄,房間小不能放床,隻能用幾塊木頭鋪地闆,當時幾十個婦、小孩擠在一起,連枕頭都放不下,隻好用磚頭代替。對"女犯"唯一的"優待",就是能夠在監獄外的院子裡活動,是以革命者傳遞的資訊是,女性同胞秘密地承擔起責任。

囚車

這是當年将革命士官關押到龍華監獄的監獄車(複制品)。1931年1月,蔡伯貞和吳仲文被敵逮捕,在被引渡到上海龍華警察總局的車上,同志們提出為他們兩人舉行特别婚禮,他們欣然同意。在這輛簡陋的囚車裡,他們發出了"人生盡頭之路,共同信仰永遠不會改變"的結婚誓言,堅定的誓言,随着監獄車廂的行進,再在路上反複飄蕩。

通路網站二

烈士墓 生命之火永遠燃燒

電視劇《覺醒時代》熱播,讓革命烈士趙世妍、陳延年、陳巧年等英名再次在人們耳邊響亮回響,這次,專程前往龍華烈士陵園烈士墓區看英雄人群,很多像葛勝傑這樣的年輕人,90歲, 還有手寫給烈士的信。"有兩三百封,有幾頁長信,有小卡片,小紙條,信上寫着真話,我們讀起來也很感動!""龍華烈士紀念館傳媒部副主任姜勝軒告訴記者。記者參觀的第二站是烈士墓區。

烈士陵園由烈士紀念碑和烈士墓和無名烈士墓組成,墓葬着1,700多名革命烈士的靈魂。其中既有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犧牲的,有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出生命的。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烈士紀念館别緻,圓頂是斜面幾何鋼架玻璃屋頂結構,内外牆共有3件100年曆史的英國曆史浮雕,紀念館有瓷印,主題是藍血,取自《莊子洋洋物》一文。墓地分為兩部分,裡面有草。

烈士陵園是半圓形的月亮,對應着圓柱形的烈士紀念館,寓意烈士的精神與日月一樣。超過800名有名有姓的烈士被埋葬在公墓裡。

在南北軸線直至其北端,是莊嚴莊嚴的無名烈士墓。陵墓雄偉地矗立着,有一座宏偉的花崗岩紀念雕塑,無名烈士,這是一個巨大的人物,一半隐藏在地下,一半出土,左臂,用獨特的藝術語言象征着無名烈士的死亡,但靈魂回歸大地,生死之靈,長壽。

1949年5月12日,華東野戰軍以雷聲和雷聲發動了上海解放戰。5月27日,上海被徹底解放。在解放上海的戰鬥中,有7,613名解放軍士兵喪生。其中有271名不明烈士,他們被埋葬在一起,并豎立了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墓前的長火象征着烈士們無盡的生命之火和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11座大型雕塑和紀念廣場位于南北軸線上。這裡建成了神城第一塊石林,占地20餘畝,南北兩排,相呼應。南牆的紀念碑花園,為魯迅"為了忘忘記憶"的全文,北牆紀念碑包含了一些烈士的革命詩句。

參觀土地三

紀念館見證了當時的艱辛

1995年7月1日,龍華烈士陵在上海落成。龍華烈士紀念館是陵墓的主樓,位于陵墓主軸線北端,呈金字塔形,建築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博物館分為8個展廳,藏有1000多件文物和大量的圖檔和圖檔,展示了鴉片戰争以來"獨立、民主、解放、建設"和戰鬥犧牲在上海200多位革命烈士的光輝成就。在紀念碑方形平台的兩側,有兩套主題雕塑,獨立,民主和解放與建設。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2017年紀念館經過全面改建和更新後,文物收藏越來越豐富,見證了時代的艱辛。在參觀的第三站,記者在博物館裡看到了許多珍貴的展品。

于秀松的日記

日記是一種老式的線條填充的練習書風格,封面上用小筆寫下了"日記24.6.1920 -秀松3.1.7.1920"字樣。它的主人是于秀松,他是早期上海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它寫于 1920 年 6 月至 7 月之間,是一份罕見的曆史文獻,記錄了中國共産黨在上海成立之前的一些活動,以及于秀松的一生。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晚上,我被告知明天要把他翻譯的《共産黨宣言》送到他家。本聲明原文為德文,有一時找不到,是以隻有英文、俄文、日文譯文才能校對。(1920年6月27日)"

"九點鐘到獨秀家,王道給他翻譯的《共産黨宣言》。我們談論一些翻譯的書,總是應該忠實和精細的,但是現在翻譯這本書的人每天要花一輩子的時間,總有八千字,為了活着,是以不能誤會、捏造,這是私有财産制度,無事可做。 1920)"

這兩段話出自于秀頌的日記。《共産黨宣言》中文的第一部全譯本于1920年8月出版,由陳旺道、陳杜秀、李漢軍翻譯。現在,通過于秀松的日記,人們知道第一次翻譯是由英文、俄文和日文的翻譯校對完成的,也知道翻譯過程中許多細緻的場面,一百年前的曆史似乎變得生動起來。

作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進階知識分子,于秀松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知識與實踐融為一體。到達上海後不久,他脫下長袍,走進生鐵廠工作。在他的日記中,他寫下了進入工廠的目的:

(一)觀察上海工廠的内容和底層勞工的生活條件;

(2)觀察勞動者的底層心理,應該采用哪些教育和溝通方式;

(3)盡我所能,盡可能地組織一小群勞工......(1920年6月29日)

通過于秀松的日記,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革命青年在一百年前起起伏伏的成長軌迹。它是革命聖賢的寶貴記憶,是無價的遺産。

林雲南的海洋風力爐

這是20世紀20年代共産黨員林雲南在武漢工作時使用的外國風爐。空氣爐由藍色琺琅制成。窯爐分為三部分:底座、網口通風部分、擋風罩。底座和網狀通風部分有一個核心調節杆和調節頭。核心是扁平的。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漢口人力車勞工是武漢龐大而集中的工業勞工,受到帝國主義者、資本家和封建主的嚴重剝削,生活極其悲慘。1921年11月底,漢口特許人力車公司的老闆再次宣布提高租金,将每天乘車的小時數從800小時增加到1000小時,遭到勞工的強烈反對。

黨組織派林雲南上司罷工。他深入漢口租界,召開人力車夫代表秘密會議,制定罷工計劃,組織漢口租界人力車夫工會,團結勞工反對漲租金的鬥争。林尹楠、石洋指導并幫助司機工會起草了《罷工宣言》和《各界父兄妹書》,并向車企車主提出:司機成立,不幹涉;1921年12月1日,漢口租界的67,000名人力車勞工爆發了總罷工。林婹南早起晚睡,浪費睡眠忘了吃飯,起草傳單,譴責車主剝司機的罪名。這時林雨楠工作格外繁忙,三餐往往不能準時,每天晚上到家已經越來越深的半夜,沒有地方買米飯吃飯,隻能用搪瓷外風爐點燃煤油,在上面放一個小鍋, 拿出之前存放好的面條等食物在鍋内煮熟,會填飽肚子,然後匆匆入睡。第二天早上,天空正好白了魚肚,林昱南将面朝夕陽走出去,投入到新的一天的戰鬥中。

1931年林雲南去世後,風爐由妻子儲存完好。1991年由女婿魏青成向上海龍華烈士陵捐建,為建事做準備。

羅奕暖的長袍

這兩件文物是一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其中長袍紋理是藍灰色筆直,右開斜門,共5個一字圓盤。襯裡面料是藏青色。馬廄的質地是毛哥,衣服從上到下由五個字形組成。

龍華千古仰高風 烈士當慰山河紅——建黨百年之際再訪龍華烈士陵園

1927年3月,羅奕農烈士在上海市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身穿了這套戰衣,幸存下來的是他們的照片。這件文物是上海勞工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的見證,這是革命期間中國勞工運動的偉大壯舉。

1928年4月,羅奕農去世後,他的生活服裝和物資被他的妻子李文義收集、整理和儲存,李文義曾被安置在楊志華、鄧英超等人的秘密住所。李文義去莫斯科留學後,羅毅非農遺物被轉移到李文義的親戚那裡。1992年,李文義向上海龍華烈士陵捐款。

一位年輕人參觀了龍華烈士陵園,發自内心地說:"這裡的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不朽的紀念碑,他們獻給人民的崇高精神,将像烈士們在長明的烈火前永遠燃燒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我們作為祖國新一代的中堅力量,更應該繼承自己的遺産,為祖國的發展銳意進取,勇往直前!"

新敏眼一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作者|在河中躍

圖檔|劉偉

編輯|顧瑩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