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作者:盛世永昌

原标题:文献摘要,2021年第5期 目录与内容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2021年第5期

期刊和信件研究特刊

特刊介绍,马忠文

关于英语和日记历史数据价值的论证

-浅谈《恩福唐诗》的造书过程 郑小宇

摘要:英河是嘉庆、陶光时代的重臣,清朝中叶满洲支部世界代表人物,《禹禹笔》和《有序山干日记》是他的两篇日记手稿。《余瑜的论述》现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记载为嘉庆七年(1802年)应霖,并由嘉庆皇帝木兰秋玉陪同和敬拜东陵,《傅向安日记》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记载嘉庆十一年(1806年)英和内阁第一位彭宁到甘肃调查的一路走来。这两部日记基于其原创性、主观性和细致的文学特点,具有激活清朝中期政治史、制度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历史物质价值。将记录的诗歌与《儿童诗歌》草稿、副本和镌刻副本的英文和诗集进行比较,了解各种版本的《儿童诗歌》的写作过程也很有帮助。

关键词:英文和《雨雨从笔下》《订购山安日记》《恩福堂诗笔记》。

王新轩,王同居北京日记阅读研究贾红涛

内容摘要:王新轩、王同义父子在1860年至1862年间居住在北京,他的日记有三年的交往,读完这一时期的日记,发现王璇父子日记在书写规律、语言语气、内容安排上存在多种相似的巧合,这可推测,他家日记的私密性是比较薄弱的特征。同时,王氏父子日记在同一事件的记录中表现出时间的错位,参考了其他历史资料,揭示了王氏日记记录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偏离了日记风格的即时性特征。最后,通过在北京居住三年的日记的阅读和整体把握,凸显了《翁信日记》比《王通义日记》更丰富的价值蕴涵。

关键词:王的心和读日记一样

成绩单"安宜日记"收到信件和测试

——论日记书信集与文献的价值 杨开

摘要:方启石是晚清官僚、收藏家、诗人,他的手稿《安义日记》包含大量与中央政府官员、政所亲属同事以及各种社会人员的通信,涵盖了中法战争史、晚清的生态和社会生活史, 等,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私人日记中的通信材料在检查的历史中对文献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研究人员关注。

关键词: 方义石 《安逸日记》 信件文学

徐胜宇先生与北京大师图书馆

- 以日记材料为中心的孙玉轩

摘要:20世纪20年代,徐胜宇先生在北京大师图书馆工作,但留下的文字记录并不多。在他的同事余则轩的日记手稿中,有许胜宇先生在这一时期主持绘画和跑来跑去的工作的书面记录。为了保护好书收藏和"四馆藏书",为了扩大网站规模,为了应对"国家北京大师图书馆"风暴和众多图书馆工作,徐森宇克服了许多困难,做自己的事情,尽职尽责。根据翟泽玄日记手稿中的记录,并参照现有相关文献的历史资料,证明日记记载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看到徐胜宇先生对北京大师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关键词:徐森宇,北京大师图书馆,翟泽轩日记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翟泽的日记

张鹏春日记新发现的文学价值由张世扬审视

摘要:新发现的张鹏春日记详细记录了张鹏春1924年至1932年在清华大学(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生活,真实反映了作者五四之后的几次政治变迁、文学倾向和思想辩论。日记不仅涉及张鹏春与张伯川、梁启超、徐志墨、胡石、吴伟、梅兰芳等人的密切接触,还详细记录了张鹏春参加排练和戏曲研究,是检验中国早期戏剧发展史和张鹏春自身戏剧思想的新证据。同时,张主持了清华学校、清华国立书院等学校的办学工作,在日记中留下了不少记录。张鹏春的日记商业丰富,可读性强,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史、教育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 张鹏春 日记 剧 清华学校(大学) 南开新剧团

伊利嫦娥将军关于阿尔泰山的六方信函没有发表

摘要 同济、光绪时期,科布多与新疆在阿尔泰山区的争夺权势日趋激烈,两地官员纷纷争夺权力。北京大学历史系收录了伊利·长玄将军关于阿尔泰山的信,这封信分别写给当时的新疆巡警、参赞芮伟、他的幕僚何家东、李世玄亲王和塔城公使衔参赞,分别在28年(1902年)和宣军(1911年)之间。信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嫦娥对阿尔泰山的调查过程,调解多方矛盾,策划和控制大局。参与六份文的人员反映了解决阿尔泰山贷案的过程,可以阅读和盘问已发表的文献,为边境治理研究提供新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 昌裕阿尔泰山 新疆科布多辛扎

遇见辛亥的儿子,曹元忠给张曦写了一封信,向东方解释

内容摘要:曹元忠和张锡谦是清末的著名学者,决心忠于清房。当辛亥子、曹某向张树斋过去,展现出两个人在轻松生成不同的心路时,张决心回到隐蔽的地方,曹楚志和清房共存并死,但最终也与张同音同音同生共亡。这封信还涉及缪玉孙、陈宝轩、刘乃玄、顾林石、于毅等人的事迹,以及曹、张等人的书籍和作品的保存。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这封信的内容,揭露了清朝时期清朝学者的轶事,可以一睹人民学者的思想和交流,也可以补充现代学术史、文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 曹元忠 张西钱 鑫海 一岱 人

"两线精品学校集水"相关历史事件

来自赵万利扎、王先棠,石翔

摘要:30岁的包廷波在山东省图书馆藏书上镌刻的《水藏》《湖山草稿》,有赵万里写给王向棠的信,以及王向棠的题目跋涉,至今未披露。这两份历史资料揭示了两人在学校调查"集水"中进行的学术交流。赵万里在王湘堂发来这本《集水》《湖山吃水》,记录了王国卫、赵万里校语言。王伟、赵万里校书包含多本校校调查资料来源:王奈昭本来自王国魏校相对于宝的外文题词,记载王奈昭本写的黄玉丽写的校书,从《永乐大法典》的文字中出来,而赵万丽则根据《诗院》《永乐大》学派出外语。王乃兆本曾是黄玉丽的收藏,黄琦对此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没有看到王乃昭本,再加上家人对这本书的书名不同,王向堂曾把《黄奕丽学校》误认为是黄璊的另一本书,以王本为校本为校本,将自己学校调查的"王水聚集"基地——海苑亭从黄玉里老藏人王小轩中出来——误认为是王兆本。进入山东省图书馆的王晓轩,现在因为抗日战争而在山东省博物馆。

关键词:赵万利 王向堂 《双线精品学校集水》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王先棠的问题跋涉

王忠民旅行法第二封信中给顾伟刚解释赵大王

摘要:王忠民在旅行期间写给顾伟刚的两封信,讲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书的情况,反映了顾维刚等人寻找敦煌《商书》的艰辛历程,也反映了王忠民等人对中国早期敦煌研究的贡献。尽管受到国内客观条件的限制,但顾伟刚等人要求摄影的《商书》名单仍然反映出其法藏敦煌《商书》卷量较为全面,足以站在世界前列。

关键词: 王忠民 顾伟刚 顾廷龙 敦煌乐器 《尚书》 卷

新近看到的王忠民给伯士的信和七向口译——给王忠民关于法国藏族敦煌的遗产,以刘伟为中心整理

摘要:伯奇的藏品及巴黎吉姆博物馆档案中,有七封王忠民写给伯奇和人民的信,主要涉及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骸的整理和编目,至今尚未披露。通过对书信的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王忠民编纂藏语敦煌名录的具体细节,以及王、博二世对敦煌遗产整理和编目的讨论。此外,它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法学术交流的重要历史资料。

关键词:王忠民武日、敦煌真座

顾祖轩《读舆论史》手稿的发现与研究

- 以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叶景奎、顾亭隆通信为中心,以六合市丁晓明为中心

内容摘要:顾祖轩《读舆论史》手稿的发现和研究过程,堪称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文学研究的经典案例,特别是叶景奎与顾廷龙、钱牧等学者就此问题进行的学术讨论具有广泛的影响。现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叶景奎、顾廷龙两人互通函,是恢复《阅读历史史》中舆论总结史"的伟大历程的核心文献。本案例还有助于探讨手写比较和内容校对在稿件识别中的实际效用。

关键词:叶景奎 顾廷龙 顾祖轩《阅历舆论纪要》手稿

顾伟刚给沈文轩写信进行一般检查

—— 和两位绅士以礼仪为中心的学术原因 娄培

摘要:顾伟刚1975年4月3日写给沈文轩的信,涉及现代礼仪的学术原因和学术研究的时期。结合日记、信件等文件,可以看出,顾伟刚和沈文轩在20世纪40年代,也是老师们的朋友,推荐很多。沈文轩在学习礼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堪称校外礼仪,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治书的人",一直有顾伟刚的关心和扛着,尤其是在艰难岁月的支持和鼓励下。顾氏对人才的热爱和雷的胸怀,沈的光宝明志和敬业的学术,展现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真实风采和精神。

关键词: 顾伟刚 沈文轩 百合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顾伟刚给沈文轩寄信

特刊介绍

马忠文,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

日记和信件是比较特殊的私人文件,都是第一手资料,具有独创性,但也有很强的私密性。许多学者偏爱日记和书信,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原因是因为这些文献不仅提供了物质和历史信息,而且提供了精神交流和情感因素,归根结底,它们是一种温度文学,容易唤起人们(包括作者和读者)的亲密感和共鸣。引用日记和信件的文章通常内容丰富,很快就会将读者带入历史场景。

当然,使用日记,信件和信件进行研究和写作的维度各不相同。它可以作为一般历史研究的众多文献类型之一,也可以通过对具体日记和信件的调查和分析,反窥视历史的片段和链接,揭示某些内幕信息,澄清某些隐藏的感受,促进研究进展。后者似乎更具文献研究的特征。

本期《文献》特刊选入的12篇文章均以日记、书信为核心资料,揭示了清末以来政治、社会、学术的不同方面,包括精妙的论证和详细的考核,有助于促进学术进步。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曹远忠作品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传统人群的生活道路。东边通过人民早期传承曹元忠,以张锡谦一封信的方式进行考证和解读,还原了辛亥子时老书生的历程。

与张锡谦在清帝退位后"决定回去秘密"的野心不同,曹元忠有"与清房共存并死"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忠诚,但因为这种情况,最后,像张希倩一样,逐渐远离政治,走上了秘密学派的生活道路。信中讲读书、藏书、学习,以及缪玉孙、陈宝轩、刘乃轩、顾林石、玉式作品等事迹的反思,可以一窥清留学者思想交流和生活交流的真实情况,对现代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好处。

文章引用了王新福的《书房文集》(现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张希倩的《朱大玄日记》,以及《艺术风老人日记》、《刘乃轩的风俗年史》、《趣味建筑诗集》和《书房诗集》, 它生动地呈现了人们旧世界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众所周知,传统社会中学生之间的讨论,由于篇幅限制,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函授来实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学者仍然继承了这种方便亲切的学习方式。

1925年前后,收藏家叶景奎买了一本顾祖轩的《读舆论史》,1935年10月至1937年8月至9月,他开始与钱牧、顾廷龙、顾伟刚等学者交流,并开始围绕这份手稿进行学术讨论。虽然,在他1941年写的三千多字的《阅历党的舆论手稿》中,对学生原委员会的交流有所解释,但是,远远不如今天,运用了党的书信、日记等原文,还原了历史风貌,进一步感受了当年的历史情况。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阅历党舆论总结》

丁晓明、刘鹤成以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叶景奎、顾廷龙交换信件为核心素材,从版本层面分析了第二位顾、叶、钱等学者在讨论"阅读历史的历史,对舆论的本质"过程中对文本的本质的质疑, 证据与收敛,为读者展现学术前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谦逊的人格魅力。

20世纪30年代也是中西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1934年9月下旬至1939年8月下旬,王全璋被派往法国国家图书馆,担任国家北平图书馆交换馆员,整理法国藏书敦煌的遗骸。在此期间,他与法国汉学家伯奇建立了联系。

刘伟发现了巴黎吉姆博物馆《桦木与档案》中多封未发表的信件,通过对七封信的时间和内容的考察,对法藏敦煌遗物整理工作进行了审查,进一步明确了王忠民编纂法藏敦煌目录的详细过程, 以及王和波之间关于敦煌遗产的编纂和编目的讨论和交流。

伯奇和他介绍了王托民在伦敦莱顿图书馆进行的各种调查研究,并将自己的抄本和封存了30年的《千佛洞壁史》手稿交给了王的,还推荐王忠民加入法属亚洲学会,这足以看到一位学术前辈对后代的欣赏和承载。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王忠民

赵大王对王国旅期间寄给顾伟刚的两封信的时间和历史价值做了新的考察。第一封信出現在1937年1月期的《公公》半月刊第6卷第10期,原來認為是寫於1936年10月20日,作者確定寫於同年11月20日,另一封王忠民的信,由萪威莻和古廷龍編纂在《商書》附錄中, 原本不合时宜,也准备在1936年11月26日。

这两封信接踵而至,透露王璋在游历欧洲期间受顾伟刚委托,考察法国敦煌国家图书馆、敦煌《商书》卷详。文章还还原了1930年代伯氏和顾伟刚为敦煌文献名录绘制的大纲、国内学者与国际华人社区(包括日本学者)互动的一些细节。

娄培于1975年4月3日从顾伟刚给沈文轩的信中,作为回顾两位学者早期交流的切入点,揭开了涉及现代礼仪和经济研究的一段学术原因。

结合顾的日记、信件等文件,作者指出,顾和沈早在1940年代就被命令了,顾认为沈是"今天统治世界的第一个人"。抗战胜利后,沈文轩加入了国家汇编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上海图书馆工作,这一切都与顾芚的支持和推荐有很大关系。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编目科学家王向堂的版本于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省图书馆,拥有了网络藏书,开始学校宋人王源量"集水"。

为此,石翔通过山东省图书馆研究收藏的一幅清乾隆30年保亭博刻的《集水》和《湖山吃水》,在王仙堂书名跋涉和一封信后粘贴了赵万丽给王贤唐的信,揭示了王向堂学校管理王藏书的一些细节。也就是说,1933年赵万里应王旺的邀请,在一份包雕的《湖山草稿》中记下了王伟、赵万里校本的校语,寄给王先堂,王晖后来的教科书,实际上包含了多个版本的文字。

王宪堂把自己误认为是王乃昭本,这个误会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澄清,是他自己调查"王水湾收藏"——黄玉丽的藏族旧孝道书,从海苑亭流出。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赵万丽致王向堂新社

统治新疆20多年的伊利将军是清末西北边疆的举足轻重人物。张成利用北京大学历史系未发表的多封信件,对光绪28年(1902年)至宣权(1911年)之间科布多与新疆之间关于阿尔泰山区治理之争的纠纷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长玄对阿尔泰山的调查的内幕故事和过程, 调解多重矛盾,策划和控制全局。

正是在嫦娥的调解下,应各方官员的要求,争议地区被分割,平息了长达数十年的权益权争端,这些争端很可能危及边境的安全。与以上论文相比,本文重点关注历史资料的整体运用和研究,更能体现书文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方法和意义。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伊利将军故居

日记是文献的编年史,日常叙事,虽然琐碎,但别有用。对于学者来说,探索日记的宝贵价值,从散落的记录中寻找一些微小的证据来解决一个历史案例,是最终的案例。另一方面,日记具有整体信息的特点,通过日记往往可以看出日记作者的生活特点或性格定位,官方日记和学习者日记由于笔记的重点不同而产生差异,恰恰是这一点。

盈河是嘉庆、陶光时代清朝的重臣,是清满分部中世的代表。郑晓宇文介绍了两部日记的手稿,颖和俞的《俞文》和《傅向干日记》。

前者描写了嘉庆七年(1802年)七月至九月的经历,以及木兰秋峪和白东陵皇帝的经历,并披露了清朝的考察制度、宫廷生活、宫廷和围场的地理条件,以及狩猎路线和博士团交流以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后者描述了嘉庆从2月到8月的11年, 应颖和内阁学士彭玲一路前往甘肃调查案件,五个多月经过四省、22个省、70多个县的车站、送货店,反映了清朝中期北方官道和当地供应的真实情况。

由于日记中收录了大量自制诗歌、因诗和朋友唱歌写作,作者还检索了现存英文及各种诗集的手稿、抄本、版画、上述诗歌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考察了英文和《儿童诗歌笔记》的成书过程及其诗意成就, 使两本日记的学术价值得到充分揭示。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恩福唐笔记诗》

对同类型文献的比较研究也可以产生火花。贾红涛通过阅读王的心灵日记,王氏父子在1860年至1862年在北京共同居住期间,发现两人的日记在书写规律、语气、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各种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在文化家族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相互阅读和模仿的现象, 然后认为家庭日记的私密性相对较弱。

同时,笔者发现,日记不仅在记录时间上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内容也更加随意,这提醒人们不要孤立地查看或使用文档,只有在阅读比较中才能发现其局限性,日记也不例外。

一些官员和文盲自己写日记,目的是保存文件。杨开发现,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大师级《安逸日记》手稿,除了日记记录行为外,还可看,还每天与亲朋好友通信的信件或摘要,或记录原文保留,不到十二个月的日记存存量多达346份。其中,李鸿章、曾国轩、常山、张树生等人的手,内容从未公开过,对法国战争史的研究等都有参考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些保存在日记中的信件,伴随着历史人物日常活动的时空和背景,摄取了相关历史事实的背景和细节。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徐森宇

徐胜宇是近代著名的文学版本主义者。通过阅读北京大师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记,孙宇轩对20世纪20年代徐胜宇在北京大师图书馆任职期间的情况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徐某自己留下的相关文字不多,但在"别人"的记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活动的痕迹,显得弥足珍贵。

翟泽宇的日记描述了徐森宇为图书馆所做的辛勤劳动,努力保护好书的收藏,协调浙江图书馆完成"四图书馆书"的各类抄写工作,更加客观地再现了徐森宇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提供了其他历史资料意想不到的丰富细节和细节。

张世扬从南京图书馆的著名文献中,发现了新月会会员、清华大学前教务长张鹏春的手稿日记42份,其中大部分是他在清华大学(大学)和南开大学任职期间的生平和工作记录。他与兄弟张伯宣、梁启超、徐志墨、胡石、吴伟、梅兰芳等名人的密切接触,以及泰戈尔访华的接待、戏剧《齐德拉》的排练、清华学派的主持、见证新月会和清华国立书院的成立,都在日记中留下了痕迹。

张日记的发掘,对中华民国文化史、教育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将产生有希望的效果。笔者还指出,由于人事纠纷,张鹏春的一些记述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偏见,日记中也有谣言。因此,使用日记历史资料,研究人员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做更详细的筛选和检查。

《文献》2021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张伯宣、张鹏春》

应该承认,使用日记、书籍等原创文献,研究是一个具体问题,可能会澄清一些困难,促进一些研究,丰富相关的历史细节,但不能过分依赖这些稀缺的文件。文学类型不同,年鉴、收藏、报刊、各类文学性质一律平等。

归根结底,研究中没有可以覆盖世界的历史资料。日记、书信虽然是考察历史细节的好材料,但也与其他不同类型的信息相互对应,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理论素养,开阔学术视野,掌握科研方法,只有在宏大而深刻的理论思维视野下,如日记、书信等珍贵的历史资料,才能"点石成金",散发出耀眼的学术光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负责编辑: